首页 理论教育 罗马式教堂:灵魂天国的壮丽之旅

罗马式教堂:灵魂天国的壮丽之旅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罗马式时期,从西班牙北部到莱茵河地区,从苏格兰和英格兰边境到意大利中部,各地兴建了大量教堂。最具独创性、最多样化的罗马式建筑是在法国,如法国南部城市图卢兹的圣塞尔南教堂、奥顿大教堂等。而在意大利,罗马式建筑的重要代表则是比萨大教堂。

罗马式教堂:灵魂天国的壮丽之旅

中世纪早期,相较于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繁盛强大,封建割据严重的西欧各国则陷入了频繁的战争当中,疲于应付蛮族的肆意侵扰,经济萧条,文化艺术长期处于迟缓停滞的发展状态。其文化艺术的繁盛期是公元11世纪之后的事情了,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罗马式时期(公元11、12世纪)和哥特式时期(公元13、14世纪)。

从公元11世纪开始,欧洲的封建制度进入到了完成阶段,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极大的动摇了西欧封建庄园制度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大量被解放的农奴涌入了城市,使得罗马帝国晚期开始衰败的城市又重新喧闹起来。城市中汇集了大量来自民间的优秀工匠及手工艺人,他们成为支撑中世纪艺术创造的重要力量。此外,11-13世纪间数次的十字军东征,在征讨东方敌人的同时却也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从而对固有的宗教教条产生了影响,于是艺术上也有了繁荣的趋势。这一时期,教堂建筑出现了“罗马式”,因风格比较接近于古罗马的建筑风格而得名。它是由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式建筑结合当时特殊的政治、经济、及宗教的实际需求而衍生变化而来,多采用圆拱,坚实而厚重,与其后流行的哥特式的尖拱和高耸、轻巧形成鲜明对比。在罗马式时期,从西班牙北部到莱茵河地区,从苏格兰和英格兰边境到意大利中部,各地兴建了大量教堂。最具独创性、最多样化的罗马式建筑是在法国,如法国南部城市图卢兹的圣塞尔南教堂、奥顿大教堂等。而在意大利,罗马式建筑的重要代表则是比萨大教堂(图5-2)。它是为了纪念打败阿拉伯人、攻占西西里首府巴勒摩,于1063年开始兴建的,设计师是来自希腊的建筑师波斯卡达斯。比萨大教堂实际上是由主教堂、钟塔和洗礼堂构成的建筑群,反映了当时国力日盛的比萨共和国的富裕和骄傲。整个建筑最有名的要数那座钟塔,即比萨斜塔。全部建筑的完成花费了近三个世纪的时间。

比萨大教堂的主教堂是拉丁十字式的,全长95米,有4条侧廊、4排柱子,外墙以红白相间的大理石块修砌而成,色调丰富而华丽。中厅用木桁架,侧廊用十字拱。正立面暴露山墙两坡,高约32米,有4层空券廊作装饰,整体给人以轻巧灵动的视觉感受,是意大利罗马式风格的典型手法。

图5-2 比萨大教堂,意大利,波斯卡达斯设计,公元1063-1350年(www.xing528.com)

在封建割据严重、战乱频发的年代里,罗马式教堂也具有抵抗外敌的防御作用,其构造厚实如同堡垒,窗小且高,并往往配置高高的塔楼。被人们熟称为比萨斜塔的比萨教堂钟塔位于主教堂圣坛东南20多米,圆形,直径大约16米,高55米,分为8层。因为地基松软,钟塔在开建后的第五年发生严重的倾斜,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传说1590年,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曾以比萨斜塔为场地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并由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权威论断。但是,由于缺乏充足的史料佐证,历史上对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其实,即便没有倾斜的噱头和种种历史趣事的映衬,比萨斜塔本身洁白典雅的外观和大胆的圆柱形造型足以让它成为中世纪最杰出的建筑之一。钟塔中间6层围着罗马式的空券廊,底层只在墙上作浮雕式的连续券,顶上1层收缩,是结束部。楼梯则被藏匿在厚厚的墙砌体里。整个塔楼通过形式元素上的首尾呼应营造出强烈的整体感。同时,连续劵柱的应用也赋予建筑以丰富的明暗及光影的变化。

主教堂前面大约60米处是位于同一中轴线上的洗礼堂,也是圆形的,直径35.4米。顶子本来是锥形的,总高54米。立面分3层,上两层围着空券廊。后来经过改造,添加了一些哥特式的细部,顶子用木构架改成了穹窿形的,是一座混合了罗马式和哥特式元素的中世纪建筑。

比萨大教堂建筑群三座建筑物的形体、体量、高度各异,位置错落,并由此产生强烈的对比与丰富的变化。然而,贯穿一致的大理石材质、空劵廊装饰,及两座辅助建筑均所采用的圆形造型有效的消解了这些冲突与变化,将整个建筑群巧妙的糅合在了一个统一的基调里,散发着中世纪罗马式建筑最耀目的光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