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埃及美术:追求永恒

古埃及美术:追求永恒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封闭的地域特点成为其应对外敌侵扰的天然屏障,使得古埃及的发展较少受到异族文化的影响,呈现独立、封闭、连贯的特点。故而,无论是绘画、浮雕还是雕刻,古埃及的艺术家们都从它最具有特色的角度去表现,而非拘泥于现实实物的样态。图2-10吉萨金字塔群,埃及,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建造1.永恒纪念——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在埃及艺术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古埃及美术:追求永恒

埃及作为人类文明的最早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国王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建立了统一专制的王朝。国王被尊称为法老,既是人间的君主,又是太阳神的儿子,统治者们利用宗教神秘的力量统治国家。此后,埃及经历了古王国(公元前3000—公元前2300)、中王国(公元前2150—公元前1700)、新王国(公元前1071—公元前332)三个统治时期。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北临地中海,南依非洲山脉,西靠撒哈拉沙漠,东接红海。封闭的地域特点成为其应对外敌侵扰的天然屏障,使得古埃及的发展较少受到异族文化的影响,呈现独立、封闭、连贯的特点。回溯古埃及悠长的历史进程,最让人讶异的莫过于其近于一成不变的特点,其艺术形式单一,风格稳定,31个王朝依次延续,历时3000年。

从埃及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埃及人同我们今天的艺术家在观看世界的方式上确实有许多差异。古埃及人遵循严格的法则,采用几乎千年固定不变的手法进行创作,他们不太讲究画面的美观,更看重的是画面的包罗无遗,把美术作为尽可能清晰地记录事件的手段。古埃及艺术不以艺术家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或地点所看到的对象为基础进行创作,而以艺术家所知道和固有的东西为基础。也就是说不以观察为基础,而以头脑中的概念为基础进行创作,我们称之为概念写实性,即以观念形象的真实取代视觉形象的真实。故而,无论是绘画、浮雕还是雕刻,古埃及的艺术家们都从它最具有特色的角度去表现,而非拘泥于现实实物的样态。

因为埃及法老拥有无上的权威,使古代埃及形成一个封闭的具有超稳定结构的社会体系。在这样的社会中,艺术主要服务于统治者。为彰显法老的权威,同时让法老有永远享乐之地,埃及人修建了大量的金字塔、陵庙和神殿,雕刻了无数巨像。它们都显示出永恒的纪念性,使我们今天一看到这些体量惊人的艺术品联想到了埃及的古老历史。

图2-10 吉萨金字塔群,埃及,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建造

1.永恒纪念——建筑

(1)陵墓建筑

宗教在埃及艺术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埃及人相信“灵魂不灭”,认为人的肉体虽然死去了,灵魂仍附着在尸体上,只要尸体保存完整,并存放在合适的地方,到一定的时候,就能起死回生。因着这样的信仰,在法老们死后,他们的尸体被精心制成“木乃伊,并被存放于巨大的陵墓建筑——金字塔之中。在古埃及人看来,现世的居所只是暂时的栖身场所,陵墓才是永久的居住之地。因此,法老们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为自己打造陵墓,由原来一层马斯塔(存放木乃伊的长方形石墓)变成了由大到小的几层相叠的梯形金字塔。到古王国盛期,又演变出方锥形金字塔,闻名于世的吉萨金字塔群即是这类建筑的经典之作(图2-10)。它们是由第四王朝的国王胡夫、哈夫拉和门卡拉修建的。三座金字塔中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是国王胡夫的陵墓。这座古埃及建筑荣耀的被古希腊人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首,拥有让人匪夷所思的庞大体量和精妙绝伦的设计:高约146.59米,共用了230万块巨石建成,其中最重的达五十吨,总重量达488万吨,平铺起来可以覆盖约54000平方米的面积;金字塔的四面为计算精准的等边三角形,每一面长约230.35,斜面与底面的角度约为52度。古往今来,无数学者名士为宏伟的金字塔深深着迷,著书立说探寻金字塔下的种种奥秘,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样惊人的建筑绝非地球人所建而是外星人遗留在地球的杰作。事实上,金字塔并非伫立于浩瀚沙漠中的孤立建筑,而是大片墓葬建筑群中的一部分。吉萨金字塔群中的哈夫拉金字塔即是目前附属建筑保存得最为完整的。

金字塔的内部是国王的陵墓所在地,有墓道与外界相连。每座金字塔在设计和修建上都和其他的有所不同。金字塔都有自己的附属建筑陵庙,从那里有一条大道通往位于尼罗河岸边的河谷神庙。当一个国王去世后,他的遗体被从皇宫运达河谷神庙,在那里要举行一个隆重的接受仪式。然后,遗体沿着大道被送往他的陵庙并安置于享堂内。家族成员在那里为他供奉食物和水,祭司为国王举行“开口”仪式。然后,尸体被安置在金字塔内的墓室里。法老们把自己的尸体制成木乃伊,精心保存在金字塔里,同时还放满了他们在来世可以享用的东西。不过,这些昂贵的殉葬品招来了大批盗墓者,让帝王们希求永生的愿望化为泡影。

(2)神庙建筑

神庙是自中王国时期开始发展的一种建筑,到新王国时期成为主导的建筑类型。古埃及人由于崇奉太阳神“拉”和“阿蒙”,所以,各地为“拉”和“阿蒙”建造了许多神庙。由于中王国和新王国各朝都是从底比斯起家而统治全国的,底比斯的地方神“阿蒙”被当做王权的保护神,成为埃及众神中最重要的一位。

图2-11 《卡纳克阿蒙神庙》,大卫·罗伯特路易斯·海格,彩色石版画,1838年美国国会图书馆

位于今开罗南面约六百多公里的卡纳克阿蒙神庙,便是其中规模最大也是最著名的神庙(图2-11)。神庙的修建从中王国法老萨努雷特一世统治时期(公元前1971—公元前1926)一直延续到托勒密时期(公元前305—公元前30年),但大部分现存的建筑属于新王国时期。大约三十位法老参与了这一浩大的工程,从而使得卡纳克阿蒙神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体量、复杂性与多样性。神庙占地24.28公顷,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柱厅。该厅长366米,宽11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由16排巨大的石柱组成,共计134根。其中,122根石柱均高约10米,余下12根则高达21米,直径超过3米。据估算,这些石柱所承托的横梁就重达70吨,其建筑尺度之大,让人咋舌。如今,在数千年时光的侵蚀下,卡纳克阿蒙神庙早已破败,然而透过那仅存的断壁残垣,人们依然能够窥探到它当年的恢宏壮丽。

图2-12 卢克索神庙,埃及,建于公元前14世纪

图2-13 狮身人面像,埃及,约建于公元前2500年(www.xing528.com)

新王国时期,底比斯附近还有一所著名神庙——卢克索神庙,规模仅次于卡纳克阿蒙神庙,供奉的是阿蒙神的妻子穆特和儿子孔苏(图2-12)。卢克索神庙建于公元前14世纪,长190余米,宽50米,主要由庭院、大柱厅、诸神殿组成。公元前1620年,拉美西斯二世为神庙扩建了宏伟的塔门和围柱庭院。塔门两侧墙壁的表面刻满了凹浮雕,再现了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之间长达十余年的战争情形。古时,塔门前有拉美西斯二世的两尊坐像、四尊立像和一对方尖碑。现今,原址仅存两尊坐像、一尊立像和一根方尖碑。1836年,当时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本着进贡的想法,慷慨的将一根方尖塔作为礼物送给了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今天这根卢克索方尖塔位于巴黎协和广场。遥想古埃及文明的辉煌过往,不禁让人唏嘘。

无论是卡纳克阿蒙神庙还是卢克索神庙,除了大门之外,建筑艺术已经全部从外部形象转到了内部空间。其时,古埃及的建筑师们已经不再着意于抒写金字塔阔大雄伟的、概括的纪念性,取而代之的是庙宇的神秘和压抑。

2.写实之美——雕塑

古埃及的雕像和绘画皆为建筑的附属品。随着建筑艺术的发展,雕刻艺术也随之兴盛起来。正如同制作木乃伊是为了保存躯体等待死者的复活,法老们命人用坚硬的石料制作与自己样貌相像的雕像,意在指引死后归来的灵魂,实现永生。雕像或被安放在陵墓中,或被安放在神庙中,供神职人员为过世的国王举行祭祀仪式,祈祷死者的灵魂得以永生。

古埃及现存最大的雕像是位于胡夫之子哈夫拉金字塔(高144米)前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图2-13)。它由整块天然岩石雕凿而成。雕像身长约为57米,高约20余米,面部约为5米,一只耳朵就有2米。雕像的头据说是根据哈夫拉生前的形象塑造的。躯体是狮身,象征国王具有狮子般的体魄和威仪。雕像头戴方巾,前额上雕刻着圣蛇,两眼直视前方。由于年代久远和风沙的侵蚀,加之战争的破坏,它已面目残缺,残破的脸上显示出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和奇异莫测的神情。

在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时,被称为“异端法老”的阿孟霍特普四世,即埃赫那顿法老,为了削减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为首的旧贵族势力,将都城从底比斯迁到阿玛尔纳,并首次推行了“宗教改革”,提出“一神论”的思想,即只准崇拜阿吞神。在艺术上,他同样有着“离经叛道”的主张,他要求艺术家们摆脱传统法则的束缚,忠实表现对象,甚至鼓励艺术家描绘他的日常生活场景:如亲吻孩子或是与妻儿在花园玩耍。

尽管在埃赫那顿死后改革最终失败,但这场昙花一现的革新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自由平民阶层的愿望,也大大促进了当时文化艺术的发展。期间,埃及艺术开始摆脱了僵化的陈规旧套,呈现出几千年发展历程中绝无仅有的生动面貌。

图2-14 《纳弗尔蒂胸像》,图特摩斯(活动于公元前14世纪),石灰石彩绘,高48cm,约创作于公元前1355年,德国柏林国立美术馆

那时的埃及雕刻家们崇尚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执著地追求着雕像与人容貌的相似,他们经常从死者脸上印下面模,直接翻制成雕像,然后仔细加工,所以掌握了很高的写实技巧。埃赫那顿法老为了艺术的发展,还专门从底比斯招募最具才华的艺术家在阿玛尔纳建立了创作风格较为自由的雕刻作坊。《纳弗尔蒂胸像》就是从一间阿玛尔纳作坊遗址中找到的,约创作于公元前1355年(图2-14)。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具有革新精神的“阿玛尔纳艺术”的杰作。

纳弗尔蒂是埃赫那顿法老的王妃,传说她美丽动人,聪明非凡,是法老的得力助手。这尊雕像真实地表现了这个古代东方美丽女性的形象,三角形的造型突出了她那高贵的气质。她面颊修长,五官的线条柔和纤秀,面部的每一个细节都惊人的准确与完美。她那天鹅般的颈部、高耸的王冠、富有性格的面部表情,都保持着优雅的平衡,格调清新秀丽。使雕像格外增色的是它那准确而鲜艳的色彩:在埃及妇女所特有的浅红色皮肤上,浓黑的眼眉和深红的嘴唇都显得端庄而雅致。这尊雕像一直被后世奉为古埃及最完美的雕塑杰作之一。

3.图像记录——壁画

图2-15 《乐师与舞者》,创作者不详,埃及底比斯内塔孟墓室壁画,第18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370年,大英博物馆

早在古王国时期的墓室里,人们就发现了壁画,但为数不多。中王国时期,在地方贵族陵墓中壁画开始盛行。新王国时期,壁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它主要用来装饰宫殿、庙宇和陵墓。以后历朝历代的法老墓室都有壁画装饰,这些壁画随墓室完好保存下来,成为当时埃及社会生活的图像记录,其内容涉及埃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描绘墓主生前奢侈豪华的生活,如乐舞、饮宴等。也出现了很多描绘底层劳动者作战、狩猎、捕鱼、耕作,甚至建造陵墓和神庙的劳动场面。

在底比斯出土的一处墓室壁画《乐师与舞者》中,描绘了在一群牧师伴奏下,两个裸体的少女翩翩起舞的场面(图2-15)。画面上方的象形文字记录了一首春天的颂歌。少女曼妙的舞姿、乐师聚精会神的演奏,华丽的色彩、流畅的线条达到了极为和谐的境界。

艺术家在描绘这些场景时,抛开了传统的规则和限制,显示出生动、自然的活力。整个画面充满了喜悦的气氛和轻歌曼舞的情调。很显然,对于古埃及人而言,死亡并不代表痛苦和结束,而是生命在另一个世界的开始。因借着这些精妙生动的绘画,墓主人生前的美好生活也被带入到了来世。死后的世界也就如生前一般美好了。

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亚洲和埃及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这些让人赞叹的古老文明唯有极少数延绵到了现在,多数已经被尘封于历史之中,以至于人们怀疑它们是否在这个星球真实存在过。然而,借由历史的奇特安排,一些杰作和遗迹通过人类考古等其他途径得以重见天日。我们有机会重新认知这些古代先人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探寻人类文明的起始之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