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商品化:香港商业流行文化的主流

艺术商品化:香港商业流行文化的主流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也说明,真正有生命的艺术不管移自何方,都应与吸纳它的地区文化合成强大力量,成为香港商业性流行文化的主流。由于港府对非官办艺术采取的放任自由政策,艺术商业化在香港是不可避免、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越是借助于现代大众传媒赚钱的艺术,就越鲜明的烙上文化商品的印记,越紧密的纳入艺术商品的生产轨道,接受文化产业市场的挑战,以赢亏多少作为社会存在与否的天然标尺,其利弊同在,堪值深思。

艺术商品化:香港商业流行文化的主流

投资方式看,香港艺术文化基本可分为官办的或官方资助的以及民办的两大类型。这两大类艺术的生存条件大不一样,前者受到官方的资助和推崇,从业者衣食无忧,享受良好的教育并得到各种优待;后者则有赖于从业者的自我奋斗,官方除在政治上、风化问题上作些必要限制外,基本上任其自生自灭。

属于前一类艺术,大都是舶来品,如话剧、芭蕾舞、现代舞管弦乐等,以香港芭蕾舞团、城市当代舞团、中英剧团、香港管弦乐团、香港舞蹈团及香港话剧团等职业演艺团体的形式享受政府的高额津贴,属于纯中国艺术的只有香港中乐团一家。这些演艺团体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演艺水平,以其成就“令香港在国际间享有盛誉”。由于有演艺学院这样的设备齐全,包括了音乐、舞蹈、戏剧各系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不断输送高质人才,并与人民生活结合起来,才可能生根、开花、结果,否则,则始终是一种摆设而已,难以得到广泛的认同。

非官办的艺术种类,有电影电视、音像、通俗读物、文学粤剧美术摄影、以及民间曲艺、表演艺术等。它们有的是个人创作,如美术、摄影、文学;有的是业余爱好,同人聚会,非赢利性质,如民间艺术的节庆表演和粤剧;有的则借助现代传播媒上艺术工作者的刻苦努力,这些官方艺术团体的演艺水平确实达到了较高水平,经过巡回演出和本港献演,确实改变了许多人把香港视为文化沙漠印象。前述香港话剧团的演出,则是西方艺术本土化的一个良好开端,它有助于克服港英当局“重英轻中”艺术倾斜政策的偏移。同时也说明,真正有生命的艺术不管移自何方,都应与吸纳它的地区文化合成强大力量,成为香港商业性流行文化的主流。这就是作为香港流行文化四大支柱的电影、电视、流行曲和通俗刊物。

从缺少官方有力资助的一面来说,非官办艺术的生存全靠自身拼搏,确实艰辛。但从艺术自由发展,在文化产业市场的择优汰劣中得到磨练,发展符合自身生存规律的审美个性,争夺广大的艺术知音的一面看,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实际上,正是在本港和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香港流行曲、电影、电视艺术才由弱转强,由幼及壮,成为华语影视、音像出版的最大生产基地之一和海外最大供应商的。

由于港府对非官办艺术采取的放任自由政策,艺术商业化在香港是不可避免、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越是借助于现代大众传媒赚钱的艺术,就越鲜明的烙上文化商品的印记,越紧密的纳入艺术商品的生产轨道,接受文化产业市场的挑战,以赢亏多少作为社会存在与否的天然标尺,其利弊同在,堪值深思。(www.xing528.com)

有利的一面是,按文化产业市场需要组织艺术生产,以最佳艺员阵容出阵,根据上座率、收视率唱片、录像带、音带、刊物、畅销书的销量来制定、调整创作、出版计划。推陈出新,使尽法宝,缩短或拉长电视剧集,增多或削减某类艺术品种的投资,及时培养和推出、包装新明星、新歌星、新通俗读物作家,从而增加艺术产量,调整艺术品种,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其客观上的显而易见的优点是使香港文化成为强大的消费文化,满足了对外交流、经济发展和本港文化消费的需要。

弊端的一面是,市场意识的过于强烈,易产生唯利是图的误导。一些有社会责任心的严肃的艺术工作者,固然因为得不到强有力的舆论指导和社会支持,陷入茫然而不由自主的跟风拍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写一些淡而乏味,求量不求质的“八卦文章”,唱一些格调不高的流行歌曲。另一些完全被钱迷住,只求赢利发财的文人墨客、片商艺员,则无视社会的影响,或者将一批批宣扬醉生梦死的颓废思想、及时行乐不讲道义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甚至早已被历史淘汰了的文化垃圾,都一古脑当作畅销书刊搬出来,使书店报摊充斥了一大堆表现怪力乱神、声色犬马、乃至诲淫诲盗的东西;或者牺牲色相,嗲声嗲气。拳脚相搏,刀枪见血,炮制或引进一些色情片和暴力片,满足一些单纯追求强烈感官刺激的看客的低级趣味,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流毒所及,不仅使香港文化蒙羞,而且使一些内地观众读者受害。

如何趋利避害,繁荣香港健康清新的艺术文化,是香港所有具社会责任感的文艺工作者和各阶层工作者和各阶层民众,以及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所应予关注和支持的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