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树只有扎根于实践之土才能常青不倒。传播美学也不例外。下面,结合珠江文化传播的伟大实践,从“传播文学论”、“艺术密集型产品论”以及“电视文艺晚会论”等三个方面,对传播美学的一般原理和研究对象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传播文学论——兼谈广东电视剧“情节淡化”倾向
所有具有视觉艺术参照系的及以具像化为扩大艺术传播范围手段的语言文学,均属于传播文学。它不仅包含了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电视文学,而且包含了已经改编成为戏剧、电影、电视的小说、诗歌、散文、散文诗、广播小说、广播诗、广播散文、广播散文诗等。
传播文学,是经艺境物化区定型并以现代传播媒介为中介的满足大众文艺消费需要的新兴艺术。它既可以是叙事性的,也可是抒情性的;既可是视觉艺术,也可是听觉艺术;更可以是视听兼备的综合艺术。开展传播文学的研究与批评,是进行传播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和珠江文化的客观需要及新课题。
有无“艺境物化区”,是传播文学区别于普通文学的根本标志。
普通文学通过语言多重的表义、暗示、象征、譬喻功能,在读者头脑中幻化出一个虚构的艺术境界,这个虚构的艺术境界是因人因地而异的,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而“艺境物化区”所构筑的艺术世界虽然也是虚构的,却是一个实体,有可视、可闻、可感、乃至可触的特征。因为它是活生生的演员在真景或布景里(广播剧则是在艺术加工的音响背景里)的影视化或戏剧化的艺术创造。
这种创造是在传播文学规定的时间与空间内进行的,是在导演的启示下,在化妆、音响、置景、道具、灯光、烟火、摄影等专业人员的集体配合下完成的,它构筑的“影视剧化“的艺术境界一经成型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任意的改变(利用胶片、电子媒介录制的影视作品尤其如此)。这种定型化的艺术境界,既不同于现实世界,也不同于由普通文学的读者所独自想象的艺术世界。这正是传播文学的美学本质之所在。
传播媒介,是任何文学作品都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从口头文学到笔头文学,再到传播文学,概莫例外。当代普通文学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印刷机、书报杂志、电脑书库等,属“静态传播”的范畴。传播文学虽也见诸文字,但其主要传播媒介却是摄影机、摄像机、录音机、收录机、影碟机、制片厂、电视台、电台、以及银幕、荧屏、舞台。它以综合艺术的盛宴款待大众,而不失其传播文学的精魂妙韵。按传媒的类别、传播文学还可细分为电影文学(传媒为电影)、电视文学(传播为电视)、戏剧文学(传播为戏剧)、广播文学(传播为广播),各自领有一片独具艺术规律和审美特色的领域。但却始终没有根本斩断自己血脉相承的——文学性。这也正是它们常常乐于改编同一文学名著以及相互改编的艺术奥秘。
强调指出电影艺术、电视艺术、戏剧艺术、广播艺术所共有的文学性,提出“传播文学”的新概念,并不是要混淆这四类艺术的质的规定性,抹煞四者互有所长的审美功能和审美价值,更不是要主张什么“文学中心主义”。而是力图在充分尊重影视剧艺术特殊艺术规律的前提下,探讨其文学因素在该艺术的结构系统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在前章中我们对吴有恒的“电视小说”、陈残云的电影剧作评析,就属于传播文学研究。
要而言之,加强对电影文学、电视文学、戏剧文学、广播文学的研究,开展传播文学批评,是因为在上述诸艺术中,文学因素属于内容范畴,是影视剧艺术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艺境物化区的楼阁,是建立在文学剧本基础上的。离开了“一剧之本”,艺境物化区的集体创作者们的潜能再雄厚伟大,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造不出现实的艺术境界或者理想的人生境界。至于传播媒介,其本身是科技结晶,是规定艺术品种的形式要素,虽然有不可违背的自身表现规律,但毕竟是为表现艺术内容服务的工具,是“画师”用来表现艺术构思的“画布”。
任何叙事性艺术的文学内涵,不外是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四个方面。影视剧艺术属于视听兼备的叙事艺术,自然也不例外。而文学界的理论分歧和争论,如“主题先行论”、“题材决定论”、“情节淡化论”、“性格组合论”等等,也将会或多或少或迟或早地影响到传播文学和影视剧创作。即以“情节淡化”说而论,就曾对传播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时间,情节淡化甚至支离破碎的“心理戏”、“荒诞剧”、“情绪片”纷纷登场,成为过去那种一味追求离奇情节,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心,忽略人物塑造和心理活动的不良创向的有力反拨。这里面颇有真正艺术家的严肃创作和可喜收获,如广东获得了国际、国内奖的《小船》、《雾失楼台》,就是其中的佳作。它们把握了文学原著的精髓,不在情节的曲折离奇、神秘古怪上下功夫,而是充分发挥了综合艺术的优势,以笼罩着朦胧美轻纱的景物为背景,以撩人情思的音响效果融入画面,以人物情真意切的感情波澜为主线,唤起观众对美好人物、美好事物的追忆怀念。当然,“淡化情节”绝非处处适用的创作模式,广大观众的审美趣味是多方面的,情节紧张曲折、惊险刺激的影视剧作品,只要主题健康,人物鲜活,同样受人喜爱。更何况,“情节是性格的历史”(高尔基语),要塑造好血肉丰盈、性格鲜明的圆形人物,是离不开丰富、完整、生动、精彩的情节设计的。广东省台摄制的《海瑞传奇》、《公关小姐》、《家庭》等剧,就均以情节丰富多彩见长,收视率颇高。广州市台的电视剧《商界》与珠影同名电影一样,正是以电脑生意、客车逃税、酒楼筹办,计算器倒卖等基本情节为画笔,勾勒出张汉池、廖祖泉、曾广荣等主要人物及他们的妻子、女秘书的性格特征的。离开了这些基本情节,张汉池的忠厚,廖祖泉的精明,曾广荣的粗犷,魏可仪的娴雅,秦月双的贤惠,陶丽佳的幼稚,梁依云的泼辣,就成了抽象概念,无法把握和感知,更无从与千百个同样具有类似性格特征的艺术形象相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以情节作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的叙事性作品而言,情节是不宜“淡化”的。据报载,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一些编导,最近组成了一个“情节公司”,专以构思精彩的故事情节为乐事,就说明了个中道理。
对属于文学范畴的“情节”问题的争论及其对综合艺术的影响,从一个侧面证明;开展传播文学研究与批评,掌握传播美学创作规律,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大众日趋增长的对于影视剧艺术消费的需要。首先,对于影视剧艺术的精当的内容评析,最易为大众理解和接受,是实现影视剧艺术良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审美价值所必不可少的舆论导向;其次,传播文学的研讨,是影视剧编、导、演人员选好并吃透文学脚本,更胸有成竹更积极主动递进行二度创作的必要准备;其三,传播文学的研究,可以从影视剧对中外文学名著的改编中深化对其审美内涵的理解,有助于作家从诸如“贾平凹现象”、“王朔现象”、“张艺谋现象”、“《新星》现象”、“《商界》现象”中摸到文学与现代大众传播媒介联姻的规律,为文学的“触电入戏”,赢得更多读者观众创造良机;其四,对于因各种原因而暂时不能将其作品搬上影幕、荧屏或舞台的影视剧文学作家来说,传播文学研究也可能对其创作成果作出公正评价,有利于社会的肯定和鼓励(如论证可否投拍及发给影视剧文学奖),为日后其作投入艺术传播生产线牵线搭桥;其五,传播文学研究,有利于艺术评论家、文学评论家和文艺管理家的横向联合,优化影视剧艺术的评论队伍,实现专业评论、相关专业评论和业余评论三结合。
传播文学批评是大众化的。它从具体的影视片和剧目出发,热情欢迎各行各业人士评片析剧,以争取实现影视剧艺术的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传播文学的研究则应是系统而科学的,它要求研究者具有坚实的文学理论基础,丰富的电影、电视、戏剧艺术修养,以及传播学、社会学、系统学和美学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传播文学的批评和研究才能不断深化,有所突破,推动包括珠江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的更广泛更有效传播。
(二)艺术密集型产品论——兼谈广东通俗电视剧创作
通俗电视剧是电视艺术家族的一员,属于艺术密集型产品。一部通俗电视剧的问世,包含了高档艺术密集型产品从产生、进入文化产业市场到实现综合价值的全过程。与一般产品一样,它需要资本投入(国家经费、企业赞助、个人捐赠等)、劳动投入、技术设备(录像机、录音机、剪辑机、灯光等)、基本原料(磁带、胶片、服装、道具、化妆品等)、信息资料和生产管理,必须满足人民的文化消费需要,以广告费、剧目交换、录像发行、节目出售等方式回收部分或数倍资金,达到艺术产品再生产良性循环的目的。
与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不同,艺术密集型产品凝聚了远比上述产品更多的艺术投入,它是编剧、导演、演员、美工师、化妆师、作曲家、摄像家等众多艺术专家创作的结晶,其艺术水平的高低和结合的完美度决定着该产品的美学价值与商品价值。此外,艺术密集型产品还具有独特的文化色彩和思想倾向,这就规定了它自身的文化使命和流通范围。从全国和珠江地区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和“一国两制”的国策制定看,保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色彩和尽量扩大流通范围,是包括通俗电视剧、音带、像带、唱片、视盘、电影在内的所有艺术密集型产品今后的发展趋势。
通俗电视剧是表现社会各阶层世俗生活的长卷,既可以是历史剧,也可以是现代剧;既可以是连续剧,亦可以是系列剧。但通常不包括单本剧,也不包括表现重大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纪实性长剧。根据中国国情,通俗电视剧必须有进步的思想性,良好的社会效益,逐步提高的能为大众接受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品位。同时,也要接受商品经济的一些共同规律,如注意成本核算(每集三五万),按贡献分配,推销时机及手段,科学管理,正确决策,经济效益等。这些,便是我们进一步探讨广东通俗电视剧的理论前提。
1.广东通俗电视剧的实绩和不足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通俗电视剧从无到有,已先后拍出了《双星恨》、《海瑞传奇》、《香港地恩仇记》、《家庭》、《公关小姐》、《冷暖两心知》、《外来妹》、《深圳人》等片,丰富和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生活,获得了全国、省、市各级的奖励,积累了宝贵的艺术创作经验。
从题材内容来看,这些通俗剧大致可分为五类:①正面表现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的各条战线上的喜人变化和人们的理想追求。这里面,有取材角度新颖,通过香港小姐周颖应聘到一个合资企业——中华大酒店任公关部经理的经历和爱情失落;全方位表现了广州改革开放新面貌和香港人爱国主义精神和拼搏精神的《公关小姐》;有借助文学透镜深入观照广州商场各色人等借改革机遇所作的精采表演,深层次引发人们思索改革得失的《商界》;以及直接将摄像枪瞄准随改革大潮涌入南粤大地、经济特区的打工妹和求职者,把人们的各种文化观念冲突、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外来妹》与《深圳人》,等等。其不足处是,题材处理还不够世俗化,尚局囿于高品位观众的欣赏中而未得到世俗观众的认可;过于理念化、文学化而没有很好影视化,未能以娴熟的影视手段艺术演绎好文学思想。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恰恰是被一些北方评论者以“港味”非议的《公关小姐》。②反映岭南乡村历史变迁的《冷暖两心知》及《河畔人家》等剧。它们具有较浓的农村生活气息,实景拍摄,如临其境,乡音亲切,语言生动,深受农村观众欢迎,从一个角度表现了醇厚的乡土人情,民族传统美德和农村现实。其不足之处是,在珠江三角洲农村普遍走向乡镇企业化、商品经济化、城市化的今天,未能将剧中人物命运与“城市化”的历史大趋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争取队伍正日益扩大的市民观众,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③《虾球传》、《香港地恩仇记》、《乱世香港》、《双星恨》、《过埠新娘》、《啼笑因缘》、《蛙女》等一系列以旧中国为历史背景,反映艺人、流浪儿、过埠女、渔民的苦难生活,以及揭露反动统治者、帝国主义侵略者丑恶嘴脸的通俗剧。它们大都以在特写历史年代的省港关系、粤洋关系为锲入点,真实反映当时当地南粤人民的渴求、挣扎、战斗和不幸遭遇,具有广泛社会性和特殊历史价值。其佳作如《双星恨》、《过埠新娘》等还远销海外,受到了海外华人的热烈欢迎,增进了各国人民的友谊和了解。应该说,这是广东电视大有可为的题材领域,值得在审美价值,历史环境真实感方面作进一步提高,在满足国内需要的同时,不断扩大海外市场。④《海瑞传奇》、《古国悲风》等古代题材通俗剧。它们有的注重传奇性、可看性而赢得了大量观众,有的在古典名剧影视化、普及化方面作了可贵尝试,达到了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品位。从岭南大地所产生的许许多多历史传奇人物和事迹看,这类通俗剧拥有丰富的创作源泉,拥有特殊的观众面和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目前仅仅是刚刚迈步而已。⑤《家庭》、《情魔》、《台湾女人》等家庭伦理通俗剧。从理论上说,这类家庭伦理剧是通俗剧的主流,是以家庭为放映点的最能争取大量观众的剧种,最能反映在改革开放的各种经济利益冲突中生发的家庭观念、伦理观念、爱情观念、价值观念的微妙变化,引起注意或获得社会肯定。目前,广东这一类电视剧与一、二类电视剧有合流的趋势。从节约资金看,全方位表现了广东改革开放现实和人们崭新精神风貌的社会需要看,这种合流似乎是值得欢迎的。问题在于,这类题材的通俗剧的数量还少,社会面窄,还未能如一些香港电视剧那样广泛地表现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追求和希冀,起到形成共识、增进团结、化解矛盾的社会、家庭润滑油的维系作用,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与繁荣。
总之,通过10 年艺术实践,广东通俗电视剧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编剧队伍(张木桂、钱石昌、邝健人、袁衍丽、姚柱林、潘浩等)、导演队伍(黄加良、张霓霞、沈亿秋、王史创、刘效国、何建烈、成浩等)、演员队伍(张琪、鲁牛、张青、袁玫、朱景芳等)及各艺术门类的创作队伍(郑秋枫等),创作了一批深具艺术密集型产品特质的优秀通俗剧,颇得岭内外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并荣获飞天奖、金鹰奖、金帆奖、鲁迅文学奖及广东省庆祝建国40 周年优秀作品奖等许多奖项。不足之处是,广东通俗电视剧的种类分布还不平衡、数量偏少,质量参差不齐,演员知名度较低,未能充分消化吸收强大竞争对手(香港电视)的长处和北方室内剧(如《渴望》)的优点,缺少理论的总结和指导,显得后劲不足,起伏不稳,声势不威。
2.广东通俗电视剧的性质、任务和繁荣
根据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伟大精神,结合我们对广东通俗电视剧现状的分析,以及对艺术密集型产品生产规律的认识,可有助于我们对广东通俗电视剧的创作问题,包括它的功能、目的、标准、社会效益、审美价值、文化品位等有更全面更科学更深入的了解。
显然,邓小平关于姓“社”姓“资“的判断标准,首先是针对经济建设的,这是他南巡讲话的核心。推而广之,其精神也完全适用于文化建设,也就是说,判断文化建设姓“社”姓“资“的判断标准,应主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艺术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加社会主义文化的综合影响力,是否有利于丰富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这正是我们正确对待艺术改革(包括对通俗剧的创作及任务的再认识)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从这一意义上说,作为典型的高档的艺术密集型产品,广东通俗电视剧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宣泄功能、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实现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目的。改良社会风尚,培育美好品德,和睦家庭气氛,维护法制秩序,鞭挞丑恶腐败,促进时代进步,建立民众共识,协调人际关系,扩大文化交流,以声光色像兼备的视听渠道全方位输送丰富多彩的审美信息。让观众全面感知改革开放新世界,获得能满足自身需要的有相应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的精神享受。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通俗电视剧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商品性三项标准。
坚持思想性,是广东通俗电视剧做到三个“有利于”,不离“两为”方向和真正姓“社”的根本保证,是社会现阶段任何精神产品都必须服从于主导阶级的思想的现实所决定的。只有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指引下,才可能踏出广东通俗电视剧发展的康庄大道。
坚持艺术性,是广东通俗电视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的唯一途径。当然,提高文化品位,不能离开现阶段大多数普通观众的接受程度。强调审美价值,也要看到它取决于通俗剧审美特性同观众的社会实践、审美兴趣、审美需要、审美能力的关系,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现在的当务之急,一是提高编导的素质;二是提高演员的演技,这方面可参考香港办艺员培训班的办法,以顽强的艺术磨练培养出一流的演员,让他们在广阔的荧屏艺坛上大放光华。
如果说,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软件,是通俗剧的灵魂和血肉,那么商品性则是它的硬件和骨架。如上所述,通俗剧是动辄花费数十万、上百万的高档艺术密集型产品,只有承认和认识它的这一特性,才可能确保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回顾10 年实践和参照境外做法,至少有下列几点是应予注意的:①高价向社会广泛征集剧本或提纲,这是提高剧本质量和寻获热门题材的有效措施。②按现有资金严格核算开支,杜绝浪费,奖励节支,保证拍摄如期完成。③按贡献分配,酬金向艺术尖子倾斜,奖励后勤有功人员,照顾投资者利益等等,充分调动创作者、后勤和投资者的生产积极性。④保证艺术质量,实现商品价值,如回收广告费、出版像带、转让版权、播映权等。⑤更新技术设备,顺应时代潮流,注重商品包装。⑥在通俗剧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而得益时,合理分配奖金,以利激活创作机制,扩大再生产。等等。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在广东加速商品经济发展,力争20 年赶上亚洲四“小”的今天,广东通俗电视剧要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占领海内外市场文化,不重视其商品性几乎是不可能的。广州电视台借助英美烟草公司的雄厚经济力量,相继推出《商界》、《外来妹》等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产品,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www.xing528.com)
(三)电视综艺节目论——兼谈广东电视文艺晚会的审美特征与质量提高
1992 年11 月23 至25 日,在深圳召开的“广东省电视文艺晚会研讨会”,对“电视文艺晚会”的现状和质量提高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议题深入到如何认识“电视文艺晚会”的美学特征,如何在众台激烈竞争的情势下保持珠江电视文艺晚会的审美特色以独树一帜等层面。要求建立一种符合珠江文化大市场运行规律的,基于10 余年来珠江电视文艺晚会丰富实践之上,并能积极改进珠江电视文艺晚会质量的电视美学理论的呼声,已十分强烈。这里仅作些初步思考以求教于同行。
1.电视文艺晚会的美学地位与审美特征
有无独立的美学地位和审美特征,是确定一种文艺形式有无独立品格和无可争议的艺术价值的关键,也是检验从业人员能否归入“艺术家”行列的试金石。
从自己特有节目的内容和形式看,电视文艺晚会显然有不同于电视剧和电视艺术片的特殊审美特征,试列如下:
①综艺性与整体美。电视文艺晚会通常由多个单元节目有机构成。每个单元节目(如小品、相声、曲艺、歌舞、游艺、录像插播等)又可有自己的创编、导、演人员,包容了多种艺术样式,共融一炉,编排串构,化单元节目的个体美为文艺晚会的整体美。
②共时性与直觉美。电视文艺晚会的迷人魅力就在于“现炒现卖、新鲜热辣”,以直播形式将现场节目即对传送到千家万户,在同一时间和极大空间内取得几乎是“面对面”的“同步感受”的“直觉美”,最大限度地引发亿万电视观众的强烈共鸣及审美兴趣。
③时代性与喜庆美。电视文艺晚会拼装组合简便,生产周期短,较易配合年度节庆活动、纪念活动及宣传活动,反映时代特点和节庆活动内容等,造成庆典活动的喜庆气氛美。
④多功能性与主题美。电视文艺晚会具有宣传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宣泄功能;并在多功能的统一中突出主题美,实现其社会效益。
⑤区域性与民俗美。电视文艺晚会的“台性”很强,体现出晚会创编转播者的“台位”及该地观众面特点。广东台≠中央台,岭南台≠香港台,深圳台≠广州台,肇庆台≠韶关台,具有特定文化区域的民俗美。
⑥行业性与道德美。电视文艺晚会越来越多地由电视台与社会各行业联合举办,反映出社会主义时代的行业文化特点和职业道德美,以艺术的形象沟通各行各业与社会整体的心灵渠道,加深相互理解。
⑦舞台性与表演美。电视文艺晚会一般都在演播厅、剧院舞会、礼堂、歌舞厅、体育馆等地举行,演员可直接与观众交流,表演允许艺术夸张,不同于“纪实性”的电视剧演员表演和以非演员为“演员”的电视艺术片,具有舞台表演美。
⑧游艺性与竞技美。电视文艺晚会常常安排游艺节目,让台下观众直接参与竞技活动,还可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也间接参与(如电话或书信联系)该项游艺(如知识答题、猜谜等),达到娱情益智,万众同乐之目的。
从以上列举的电视文艺晚会的八项审美特征看,她受到国内观众的热烈欢迎和由衷喜爱绝非偶然,其独立的美学地位和审美品格,以及特殊的审美功能都是其他电视艺术形式所不可能完全取代的。因此,一个熟谙电视文艺晚会创作内在规律的优秀编导,完全可以毫无愧色地进入电视艺术家的行列,只要他确实是以独特的艺术匠心去编导每台文艺晚会,并赋予其电视化美学特征,而不是一个只知掌握导播技术的“按钮”的话。
把电视文艺晚会的“编导”归入非艺术门类的“新闻编辑”,固然说明了人们对电视文艺晚会的艺术创作规律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但也确实反映出许多电视文化晚会流于一般化,体现不出电视文艺编导别于新闻编辑的艺术素质和艺术构思,引起观众诸多怨言的存在问题,这正是我们目前需要亟待解决的。
2.如何提高电视文艺晚会的艺术质量
怎样提高电视文艺晚会的艺术质量,使观众喜闻乐见而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确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这里且以珠江流域尤其是三角洲内十分发达的“时装艺术”为喻,谈谈对办好电视文艺晚会的看法。
①以时代为“尺度”。电视文艺晚会要求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代意识,电视文艺编导只有吃透“时代精神”,感受时代脉搏,才能创作出能够引起广大观众强烈共鸣和审美兴趣的好节目。
②以主题为“线”。电视文艺晚会的主题犹如一条视而不见而又真切可感的红线,将分散的单元节目串联成一个整体。晚会的主题线切忌脆弱、中断,而应成为高潮迭起、张弛有度的内在情感线,贯串晚会始终。
③以主持人为“针”。针有金针、银针、锐针、钝针、名牌针。优秀的电视文艺晚会主持人应努力加强艺术修养自我完善,在深刻理解编导意图的前提下,以连珠妙语,迷人风采征服观众,化解突发事件,成为牵引主题红线贯串晚会诸多节目的名牌金针。
④以节目为“布”。针尖线好还须布优,只有做到了节目的丰富精彩,才能感动“上帝”——俘虏观众。在发掘、扶植和传播本地优秀艺术方面,电视台及文艺编导负有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
⑤以舞台为“工作台”。电视文艺晚会是大庭广众的群众艺术,编导者应熟悉自己特殊的工作环境(如演播厅、剧场舞台、歌厅礼堂及其他),利用多种镜头切换,视点转移和插播、录播、联播等电视特技和传播手段,把节目导播得有声有色,主题鲜明,引人入胜。
⑥以编导为“时装设计师”。广义的电视文艺晚会的“编导”包括舞台晚会的策划者、审查者、撰稿者和总导演,他们是整台晚会的幕后操纵者和组织者,对晚会的成功与否负有领导职责。较高的立意,新颖的构思,节目的创作和精选,艺术人才的选用和资金的投放回收都在其考虑范围之内,是用“尺”、运“针”、引“线”、剪“布”、选“台”、迎“客”、定“样”的高级“裁缝”。
⑦以观众为“顾客”。时装裁制需要顾客购买才能达到消费目的,电视文艺晚会要在众多电视节目及所有文艺活动中脱颖而出,牢牢吸引广大观众,就必须摸清观众审美心理,裁出适体合身,让顾客称心如意的高档时装,引发其浓厚的文化消费兴趣,在众艺之林独占一席之地。
⑧以直播为“促销良策”。电视文艺晚会尽管也可以录播,在既有节目基础上精心剪辑后制成节目带,播出或与各台交换,甚至还可出版录像带销售,但毕竟有“隔夜菜”不香之憾,无法发挥电视这一现代大众传媒最得意的“共时性”优势,把亿万观众同时吸引到电视机前,同欢共乐,老少开怀,达到“家庭艺术”的审美极致。
⑨以岭南特色为“样式”,突出珠江文化的地域特点,人文风貌,时代精神;加强珠江地区中心台、市台、特区台以及港澳台的联系与合作,既丰富节目源又扩大覆盖面,既扶助中、小台又巩固大台,既展现出岭南风采又直追世界潮流。
以上九点很可能挂一漏万,聊作引玉之砖。
在电视艺术的大家族里,电视文艺晚会就像是一位富于朝气和活力的女童,如何培育和扮靓她本该是所有艺术家们共同关心的事。面对西方咨讯社会的迅猛发展,难免会使人对她的前途担忧。然而,从目前尚可预测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看,电视文艺晚会还会继续得到国内大众以及海外华人的青睐,这也正是她眼下值得我们大家格外关注和呵护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