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摄影文学与传播美学规律-《珠江新语》改革开放版

摄影文学与传播美学规律-《珠江新语》改革开放版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断然否认摄影文学的独立审美品格,已经不太容易,这不仅因为《摄影文学导刊》的实绩,更因为读者的厚爱。这是由于它不仅要根据自身艺术的规律,还要服从传播美学的规律。如摄影文学的成立,就是其依赖于报刊这一媒介传播的结果。摄影文学的种类既如此丰富,其创作是否有规律可循呢?

摄影文学与传播美学规律-《珠江新语》改革开放版

摄影文学的创作高潮和理论建树,在倡导者的大力鼓动下,自《文艺报·摄影文学》创刊号起至今,已经有了40 余期,其所积累的丰富创作成果和艺术理论,令人感奋不已,一种20 世纪30 年代曾经露头,而后仿佛已被历史遗忘的新艺术样式正呼之欲出,引起了文艺界的强烈关注。这不仅由于其园地《文艺报》所具有的全国性权威地位,而且由于一种新的审美情趣的悄然滋生。

摄影文学的定位,也因而成了困扰创作者和理论家的紧迫难题。要断然否认摄影文学的独立审美品格,已经不太容易,这不仅因为《摄影文学导刊》的实绩,更因为读者的厚爱。而要把握摄影和文学这两门独立艺术在摄影文学结合体中的审美尺度和分量,又委实不易。因为摄影是由意念,时空,人物,光影,光圈,快门,取景角度等因素所决定的镜头成像艺术,并已经在相机普及的今天成为“一支笔”那样方便的创作手段;而文学更是有几千年硕果的由文字传情叙事的伟大艺术,早已形成了自己圆熟丰瞻的艺术风格和独特创作规律。任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创作者,要想将二者融合为一,生情铸美,都是棘手的,更不用说两者都生疏的门外汉了。这并不是要吓唬热心此道的广大创作爱好者,因为成功从来需要大胆执着的尝试,而只是想要说明摄影文学规律的独特和艺术定位之难罢了。这是由于它不仅要根据自身艺术的规律,还要服从传播美学的规律。

传播美学的三大基本规律是,一,任何传播媒介的审美效果,都是与其审美功能成正比的,因而综合艺术要比单项艺术的审美表现力大;二,单项艺术所具有的审美精纯度,令综合艺术无可替代;三,各类艺术传播媒介在审美创造世界里具有相辅相成,互补互利的无限潜力(参见拙著《新珠江文化论》)。这后一条主要是针对经历了数万年口传时代、数千年文传时代,进入了近百年来的电传时代后,被列入综合艺术的电视电影和古老戏剧,以及其所综合的其他艺术包括文学、舞蹈音乐、摄影、美术等单项艺术的关系而言。在电传时代,它们无不需要电视的提携而成为可视性强的大众文化

而在如何为摄影文学定位问题上,目前各意见中,有将其归入两大艺术之外的边缘艺术的,有据其艺术多样性归入综合艺术的,较权威的则是根据“艺术类型学”,将其划归文学家族次一级层次的全新艺术类型(李心峰)。但似乎都难以概括其审美特质。其实,如果我们承认电影、电视、戏剧才是可以融合所有艺术于一炉,兼具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尽管有时虚拟化)的真正“综合艺术”,而文学、舞蹈、音乐、摄影、美术是审美功能单一的单质艺术的话,那么,借取成东方先生对“摄影文学—你这审美复合美神最神奇奥妙的太阳”的赞叹,我更愿意将它称之为“复合艺术”,以区别于无所不包的综合艺术与单纯精一的单质艺术。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将既没有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的时间性,也没有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艺术的综合性,却具有将文学和摄影这两项单质艺术,整合为一的“复合性”的摄影文学准确定位,发掘其1+1>2 的复合审美潜力,促使其形成一门虽无综合艺术之全能却有双重审美功能的艺术样式,为图文时代带来新的审美经验和快感。

艺术家而言,具有某一种单质艺术的天赋和才华已经很难,而要同时具有两种或以上艺术的才华,并能将其融为一体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综合艺术的成果,大都由编导演摄音舞美妆等众多艺术家联手取得,不归一人专美。而在艺术世界中,称得上复合艺术的门类及其艺术家则极其罕见,勉强要找,也许雕塑音乐喷泉,书画一体作品,诗词书法等或可归入。这主要是因为复合艺术不仅需要两种艺术功底,而且需要同一传媒载体。如摄影文学的成立,就是其依赖于报刊这一媒介传播的结果。

既然是复合艺术,也就会和单质艺术或综合艺术一样有其种类。而在其种类的划分中,两种单项艺术虽然都有发言权,但毕竟有所侧重。如毛泽东独创的诗词书法,遒劲挥洒的书法固然锦上添花,占主要的地位的则是诗人大气磅礴的诗词,可谓诗书双绝的复合艺术佳作。洞庭湖畔岳阳城头的《岳阳楼记》紫檀雕屏,有壮楼雄文美书精雕四绝之称,其真美核心仍然是范仲淹的名篇。这和电影综合艺术主要是导演,或主演之功,也是同理。因此,根据摄影的门类较单纯,而文学则可按照体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大类看,摄影文学,从理论上讲也可以分为摄影小说,摄影诗,摄影散文,摄影剧四种,创作天地十分广阔。如摄影小说从虚构性叙事文学的角度细分,还可以有摄影日记,摄影传记,摄影童话等;摄影诗从抒情性或叙事性细分,还可有摄影唐诗,摄影宋词,摄影民谣,摄影民歌,摄影绝句,摄影叙事诗等;摄影散文从纪实、抒情、议论等角度细分,还可有摄影纪实文学,摄影传记文学,摄影报告文学,摄影游记,摄影杂文,摄影随笔,摄影抒情散文,摄影哲理散文等。摄影剧虽还少见,但只要肯拍,也就会有。如将鲁迅的《过客》以摄影形式推出,配以剧情说明,就是很好的摄影剧。此外,像摄影歇后语,摄影格言,摄影警句等,其精品也将会有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

摄影文学的种类既如此丰富,其创作是否有规律可循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因为如果复合艺术只有单质艺术的创作规律,而没有自己的创作规律的话,它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前提。当然,摄影文学的基础,首先是建立在摄影艺术和文学艺术本身的创作规律之上的,离开了这一基础,摄影文学本身就无从谈起,但如果没有摄影文学独特的规律,那么摄影文学就会造成摄影与文学的油水分离,形不成水乳交融,美感互通,文象辉映的审美效果。

好的摄影文学,其创作规律之一,是“观象生文”,即根据艺术家的审美意图,先摄出佳影而后撰写妙文,取得审美效果。这就是读者在观赏摄影时,油然生情,化为精妙文字,与摄影作品互相辉映,相得益彰,美感顿生。这里面又有三种情形。一是“文言情”,如《月光下的少女》,借粗岩玉体乌云白月反差之倩影,顿悟天地人谐和之至美,发言为文,言情出意,令人浮想联翩,涤心滤尘。二是“诗言志”,如摄影家袁毅平的《追神》,作家顾艳的《美的灵魂》的独白,其肖像摄影目光传神含情,与诗相融明志,表现出像主或刚毅执着,或柔情娴静的神貌,使人一下贴近了艺术家的心灵。三是“影生文”,如摄影游记,借景叙事,娓娓道出,妙文美笔,使人如入其境,乐而忘返,有娱情怡志之功。又如摄影纪实文学,也是先拍出纪实照片,然后撰文点题。

摄影文学的创作规律之二,是“因文造景”,即根据艺术家的审美主旨,先选取佳作然后摄出丽影,完成审美创作。如《生活秀》等作品,其创作方法类似于拍电影,先完成脚本再找演员,定场景,拍镜头,但无须配乐,剪辑,字幕等,画面也比影视剧少几百倍,如摄影小说,摄影剧,就都如此。此外,象一部分摄影名诗,摄影散文,以及摄影唐诗,摄影宋词,摄影俳句等,也都可以先选取佳作,再配以摄影,情景交融。(www.xing528.com)

除此之外,还有些比较特殊的创作方法,与上面两种最基本的摄影文学创作规律不同。一是从大量历史照片中选取若干张,然后根据一定的主题撰写文字,如摄影传记文学等。一是初无明确目的,兴之所致,随心所欲,偶然得之地摄影,然后凝神妙悟,得其真意,推出佳景美文的优秀摄影文学作品。但它看似不经意,其实也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在内,不仅是寻常得之那么简单。

在篇幅方面,摄影文学受到传播媒介的限制,也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其标准可参照《摄影文学导刊》的征稿要求衡定。如摄影小说为短篇13 幅,中篇36 幅照片,文字根据故事而定;摄影诗为一照片一首诗,摄影传记为13 幅照片3000 字传记文学,摄影散文为1 幅或多幅照片和1500 字散文,摄影报告文学为13 幅照片与一篇报告文学,摄影游记为1 幅或若干幅照片加1500 字游记,摄影杂文为1 幅或多幅反映社会焦点的照片和1000 字杂文,摄影随笔为1 幅或若干幅怀旧照片和1500 字叙事性强的随笔,长篇武侠摄影文学和长篇言情摄影文学要求情节连贯,可读性强,便于连载等等。这些要求虽说不是铁板一块,毫不通融,但毕竟体现出摄影文学的题材和体裁标准的合理性,创作时应予以重视。

根据以上摄影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参照目前创作成果,可以看出其在复合“象”与“文”——摄影与文学两大艺术时的美学标准,审美趋势和水平高低。其上乘的境界是:“象含言,言照象”。即影象含意无穷,意会难言,文章风流,精妙出言,烛照象意,揭示美象深旨,文象互为表里,升华辉映,以至美感交融,沁人心脾。其中流的复合是:“象释文,文说象”。这就是以切题的影象阐释文字的所指,以简明的文字说明影象的内涵由来,文象两不相伤而互为解释。其低档的凑合是:“象乏文,文损象”,即影象乏善可陈,一览无余,文章辞不达意,有损影象真意,文象互扰,造成文照不符,意象剥离,同义重复,枯燥乏味。

在《摄影文学导刊》中,由于志在倡导,重在实践,故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状态,也是在所难免的。像《一只铝盆的制作过程》的琐碎乏味,《云海》诗中“五色云霞”和影照蓝天白云的剥离,毕竟是少数。较多的是像《天籁之韵》的悠远凄清,《草原的云》的恬静秀美,《牧人与草原》的安宁闲静,夜景氤氲里《梦中睡莲》的神秘感,幼儿摄影诗《答案》中童女枯苇裂土的震颤力,《石棚山小记》的美文佳景,《茅人河故事》的荒朴苍凉,《飘泊的灵魂》的浓烈悲壮,给人以难以尽述的美的感受。而在人物肖像摄影中,权玲《浮于尘中》的坦白娇嗔,成东方《摄影文学我的生命》的豪迈坦荡,温燕霞《茸茸的梦》中的草喻美志,梅卓《明珠一颗》的温婉飘逸,《科学的春天》袁隆平的专注,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心灵交融。

在摄影文学精练隽永的意境方面,日本的所谓“俳句之景”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值得注意的。其《日本风情》杂志封三,就常见这一类精妙艺术,令人深受感染。如一俳句为“石上露珠犹如金刚”,彩照为半截黑岩尖端垂挂的一滴露珠,晶莹剔透,犹如金刚。说明为“金刚即金刚不毁,金刚石指的就是钻石,在佛教用语中,金刚常用来形容坚固贵重之物。而露水则是水蒸汽在物体表面形成的水滴,在日本的传统审美意识中代表一种无常和虚幻。上述俳句表现的是,原本象征忧哀和无常的一滴露水,如今落在石头上,却放射出钻石般的坚实光芒!”另一俳句为“莲藕的空心亦嚼而有味”,彩照为三片品字形叠起的莲藕切块,空心粉嫩,令人谗涎欲滴。其说明为:“作为空虚物的莲藕的洞穴,也一起被用牙嚼食。上述俳句的这一着眼点实为精彩,日常中的一些不为人在意的行为,被这样若无其事地说穿,反而使人觉得是那么不可思议。”这两句俳句的妙处,就这样被两幅摄影轻轻点化。其实,佛家的无常与坚固,道家老子的无中生有和无之用,都是习见而艰深之理,俳句作者却以平常景物喻其内涵,再经摄影家以精美近景照片展现,确实造成强烈艺术效果,给人以小中见大,含义深隽的深刻启迪。

说起来,俳句只是5-7-5 格共三句17 韵,以季语(季题)来吟咏自然和人类世界的日本独特的格律诗,其规格和意韵,都比中国的绝句、七律和诗词有限。但尚且能凭借其高清晰度的摄影技术,形成世界摄影文学家族的一朵清新小花,何况曾以唐诗宋词著称于世,现在的诗词创作,文学创作也佳作不断,内容和形式都更显大气深邃的中国文坛呢,其摄影文学不是应该更有所创新而生佳卉吗?当然,这需要较好的光版纸,与普通报纸所能达到的效果还是不同的。

尽管如此,中国文坛,旭日东升长江扬帆,黄河滔滔,珠江浪涌,先进文化的召唤,丰美艺术的积淀,传播美学的引领,读者的喜爱和有识之士的扶植,摄影文学这朵复合艺术之花,一定会产生无愧时代,文象辉映,美感交融的佳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