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珠江新语:解析文艺万花筒现象

珠江新语:解析文艺万花筒现象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东电视台用104 集系列短剧《万花筒》的创作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如何解决好“三性”优化组合问题的钥匙。与其称该系列剧为“商业性电视剧”,倒不如称其为“通俗化电视剧”更贴切。《万花筒》经验自然不是万能的,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艺术生产过程和作品创作,但“万花筒现象”所予人的丰富启示却是深刻的。

珠江新语:解析文艺万花筒现象

在近年召开的广东电视剧创作研讨会上,电视剧创作中思想性、艺术性与商业性三者关系的优化组合,受到与会者的格外关注和热烈争论,这是启人深思的。

一提起电视剧的思想性,有人便可能误以为又在重复过去那种“政治标准第一”及把文艺当作政治工具的偏激作法。其实并非如此。将文艺家变成跪在政治野心家脚下的侏儒是卑鄙可笑的,但在党派林立、政见互异的当今世界,进步的文艺家却不可能没有自己鲜明的思想观点和坚定的政治立场。繁荣电视剧创作,为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为全国的综合改革开放实验区人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正是广东电视剧编导演人员义不容辞的光荣义务。坚持电视剧的思想性原则,是时代使然、民众所望,无庸质疑的。

坚持电视剧创作的艺术性原则,正是使电视文艺的思想教育功能得以实施,并使观众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和正当的娱乐消遣,进而提高道德水准和文化修养的正确道路。无论是“雅俗共赏”或是“雅俗分赏”的电视剧,都必须遵循其固有的艺术规律和必备的艺术标准。那些毫无艺术性可言、油滑粗俗拙劣的闹剧,既难立足于大雅之堂,也难引起观众健康的审美娱乐兴趣,是不可能有艺术生命力的。

由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所决定,电视剧的创作和成型不可避免地渗透了商业性特点,在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尤其如此。那种编剧拍片无视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摄制不计成本出品不想回收的做法,是寸步难行的。把电视剧创作纳入商品机制的轨道,视为一种商品来制作、流通从而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是一种承续了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论”的新观念。这对于借鉴商品经济竞争的经验,促进艺术生产的自我优化,自然是一种进步。(www.xing528.com)

问题在于,在电视文艺创作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处理好思想性、艺术性、商业性三者关系呢?显然,无视电视文艺起码的思想准则,满足于将其蘸点艺术味精和裹上商品包装便任其充销文化产业市场,是难免受到行政干预的。反之,用枯燥无味的政治概念图解生活,黯淡了文艺作品独具的炫目怡人的艺术光辉,剥夺了广大观众审美享受的合法利益,哪怕政治色彩再红,其作品也会乏人问津。至于唯利是图、空虚无聊、庸俗低级、与文艺创作的思想性及艺术性风马牛不相及的所谓“商业化文艺作品”,更只能是过眼烟云,有商品价格而无审美价值的劣质文化消费品,迟早成为文化垃圾。

广东电视台用104 集系列短剧《万花筒》的创作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如何解决好“三性”优化组合问题的钥匙。在有10 家电视台激烈角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取得位居第三的高收视率的这部系列短剧,是由省电视台《万花筒》剧组和佛山市话剧团横向联合、齐心浇灌的精神文明之花。其盒带远销香港、东南亚,为省台赚取的广告费已达百万元之巨,数倍于制作成本。与其称该系列剧为“商业性电视剧”,倒不如称其为“通俗化电视剧”更贴切。一者,它为广大专业、业余剧作者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通过约稿、改稿、评议等活动,提高了作者的思想艺术素质,使《万花筒》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二者,它以凡人小事入戏,将审美触角遍伸通衢小巷,于邻里纠纷、家庭笑谈之间,鞭挞不正之风,扭转世俗偏见,赢得成千上万的电视观众的由衷喜爱,成为他们倾吐自身喜怒哀乐,常葆身心愉快的良师益友。从思想性的准则看,这确实收到针砭时弊、倡导时尚、移风易俗的社会效益。它为精神文明所作的积沙成塔的特殊贡献,以及剧作人员栉风淋雨、呕心沥血的工作精神,都是不可以纯商品价值来估量的。从艺术性的标准看,《万花筒》也成功地消化了香港电视台《城市故事》系列剧的某些可取经验,创造了为广大市民喜闻乐见、清爽明丽、欢快流畅、诙谐幽默、夸张不俗的审美风格。从该剧的开放性人物系列的性格塑造看,急公好义、伶牙利嘴、滑稽笨拙的“阿昌”,肥头大肚、贪小失大的胡科长,都可以产生类似古典名著中孙悟空猪八戒形象的审美效应,既具典型性格又可随时代发展而“故事新编”不绝于世。像个体户阿昌见报后的种种苦恼(《阿昌见报》,获奖作品),胡科长存私房钱的尴尬狼狈(《你的我的》),不都反映出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心态和人际关系的“新危机”吗?有人喻称《万花筒》为改革大潮上的几朵浪花,虽不如宏篇巨制的伟大,可正是从这些五光十色的浪花飞沫上折射出大潮那汪洋恣肆,铺天盖地的壮观,有其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

《万花筒》经验自然不是万能的,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艺术生产过程和作品创作,但“万花筒现象”所予人的丰富启示却是深刻的。当我们企图补救在艺术生产中忽视经济效益的弊端,用商品杠杆来运转文艺创作的机器,用等价交换原则来协调艺术生产系统中编剧、摄制、排演、播放等各方面利益,从而努力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使文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实现的时候,切不可矫枉过正,以“商业性”需要为口实来降低文艺作品的艺术水准和思想高度,迎合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和颓废心理,贪小利而忘大义。作者应有博大深沉的胸怀,有既为今日观众服务也着眼于明日观众提高的高瞻远瞩。一方面,从清新健康的大众化剧目起步,向非社会主义的文艺争取观众;另一方面,不排斥拍一些耗资虽大却能代表国家一流艺术水准的精品名作,“双轨制”同步进展,逐步提高观众的审美能力并升华其审美情趣,使之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及现实情境,促进人本质的进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