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 年6 月11 日,在光绪皇帝支持下,由广东籍维新派首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了“戊戌变法”,历经103 天,终在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的血腥屠刀下痛遭惨败。时隔92 年整,广东电视台隆重推出了荣获省优秀作品一等奖的历史长篇剧《康梁变法》,以恢宏的气魄生动再现了这一段风卷云飞,可歌可泣的历史。
胸襟博大的巨片意识,是《康梁变法》历史剧集的第一特征。从电视艺术美学要素考虑,《康》剧以电视艺术擅长历史连轴画的特殊优势,横跨南北,大刀阔斧而又细腻逼真地展现了“百日维新”前后,列强虎视鲸吞,民族危亡,志士悲愤难却,官僚昏庸倾轧,帝、后两党对峙,维新、洋务、顽固三派之间初则呼风唤雨,纵横捭阖,继而志“同”道异,矛盾重重,终至兵戎相见,血洒京都的复杂历史斗争场面,揭示出“变法”的历史必然性和它在顽固而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只能失败的历史悲剧,表现了广东电视台敢于驾驭重大历史题材的巨片意识。
这种巨片意识,以宏扬民族文化为己任,旨在表现近代岭南先哲的爱国主义精神,变法图强精神,除旧布新精神,以大胆量解开历史帷幕,以大气魄描绘历史风云,以大投资保障艺术质量,从百日维新的惨痛史实里,引发亿万群众以时代精神去探究历史的底蕴,更好地思考历史,思考现状,思考未来,树立起振兴中华的雄图大志。
清晰自觉的珠江文化意识,是《康梁变法》历史剧集的第二特征。诚如广东史实所表明,珠江文化在历程绵绵两千年的“内纳成型”期之后,以中国近代史开始为标志,进入了“外引换质”期,涌现了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三大伟人——洪秀全、康有为与孙中山。继珠影厂率先拍成历史巨片《孙中山》之后,广东电视台又将摄像机先后瞄准了康有为和洪秀全,这确是目光如炬非同凡响的。它不仅能够将珠江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的辉煌一面再现荧屏,重温历史,而且可以更好地激励珠江民众学习和发扬岭南先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跃马扬鞭,振兴中华。
《康》剧的珠江文化意识还体现在对南北文化交融荟萃的积极促进上。一方面,在总体构思、场景安排、人物布局、矛盾设置和资金投入上均体现了南方文化的精神;另一个方面,在创作队伍的组建上,充分发挥了北方文化的优势,请北京著名演员郑榕为编剧,以长春电影城的设备、服装、导演、演员、摄制组为创作的雄厚艺术力量,敷演出一场地接南北,气贯长虹,流芳百世的历史话剧来。
寓教于乐的大众意识,是《康》剧的第三特征。它以开启民智,演义历史,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激励人民的爱国豪情为主旨,创作态度严肃认真,气势磅礴,大别于一般的小家小事、小声小气的家庭伦理剧。其成功处之一,就是塑造了一个才思敏捷,愤世嫉俗,报国无门,哭笑无常,奇形异状的“康三癫”形象。他的“癫”,在西樵飞瀑的月夜冲刷下更显酷烈,在幽岩黑窟的烛光中愈显怪诞;他的“癫”,是当时社会的沉沉黑暗所扭曲而成,他的“癫”,竟掀起了千余举人“公车上书”的风波和“百日维新”的巨澜……这种夸张而不失实的人物性格描写,把19 世纪末南粤士子较早研习西学,得时代风气之先,躁动狂放,意气风发,率先倡导变法图强的历史风貌尽现无遗。(www.xing528.com)
更难得的是,《康》剧开启民智的历史教育,不仅写活了“人”,而且从枯燥的史料教材中跳了出来;它根据大众的文化水准和审美口味来精心调制,不拘泥于真人真事的照抄照搬,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去把握历史,虚构人物,刻划性格,敷衍剧情,安排矛盾,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引人入胜的戏剧性冲突去吸引广大观众。
为了使全剧从一般化的著书立说,演讲集合,上书言事等维新变法活动的表象,深入到晚清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层中去,《康》剧根据民间传奇或剧情需要大胆设置了四个奇女子入戏。她们中一个是名满京都,毁誉参半的状元小妾赛金花;一个是生于外邦,思维新潮的洋务派首领张之洞的侄女张丽仙;一个是抗法英雄刘永福的黑旗军女兵林双喜;一个是无亲无靠好打抱不平的流浪少女小扑虎。她们不是点缀剧中,可有可无的闲花野草,而是巧言善变,色艺俱佳,风情万种,周旋于官场要人之间,为维新派通风报信,为洋务派传言送话,为变法成功深入虎穴,猛刺顽固派走狗的风云人物,确为全剧增色不少。《康》编剧导者从人物身世坎坷,知名度高,史实不详,可塑性大的特点出发,在既不影响维新派形象,又适应大众审美需要的前提下,大胆虚构情节,突出人物性格,是基本符合历史长篇电视剧虚实结合的艺术创作规律的。
遗憾的是,《康》剧中,表现南方文人吸纳新知,北上变法的人文环境还笔墨稍淡,正面展现维新运动巨大声势的公车上书被隐于幕后,六君子的戏太少,一些细节略显粗疏。而贯串全剧的丽仙、双喜、小扑虎三女,虽然或着洋服入宫,或唱悲歌悼友,或刺奸贼殉难,对历史氛围的渲染不无作用,但其形象却不够丰盈灵动,其命运亦常游离于主线之外,对爱国志士的烘托作用不大。对康、梁的爱情生活,也有厚此薄彼之感。
观毕《康梁变法》长剧,令人倍感人世沧桑巨变,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南国志士仁人的未酬壮志,必将警醒后人,以勇毅进取的精神,为珠江文化的发扬光大,为改革开放的伟业宏图而奋力开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