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味南粤化”,即南粤文化与香港文化在互相撞击各取对方合理内核时,所形成的珠江本土文化内部的双向交融的进步历史现象。
正如论及珠江文化不能不提到香港文化,确定广东20 年追赶亚洲四小龙的宏伟目标不能不提到香港的作用与地位一样,研讨珠江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新倾向,也不可回避实际存在的“港味南粤化”倾向。
某些爱以传统思维方式看问题的人,以“港味”或“港化”来非难现代的大众文化,尤其是珠江大众文化,且以“港味十足”的《公关小姐》、《商界》、《家庭》作靶子,在某张有一定权威的报纸上公开撰文讨伐。而另一些出于好心想维护珠江文化作品的人们,又以“并无港味”来反击驳难,这实际上都是对所谓“港味”“港化”不甚了了的表现。
说穿了,所谓“港味”“港化”,其实指的就是香港文化对内地文化的一种渗透和潜移默化后留下的痕迹——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的烙印。这是否很可怕呢?还是看看事实如何吧。
从物质文化看,所谓“港化”,无非就是借鉴香港的经济管理、生产管理、金融管理、房地产管理、交通管理、第三产业管理以及所有市场管理的经验,还有在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方面的长处,为特区建设和内地建设服务,实行科学的管理和适应世界市场需要的产品设计,发展外向型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早已由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的理论所肯定,是无可非议的了。
至于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港化”问题,一方面它是物质文化“港化”后的必然表现,不可逆转;另一方面,对它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具体表现,也不可以一刀切的态度全盘否定,需作具体的分析。但有一点是可以先肯定的,那就是仅凭隔帘观景,道听途说的一些模糊印象,就断定香港大众文化一团糟,庸俗腐朽,肮脏不堪,“取乎上者得其中,取其中者得其下,取其下者得其下下”,效法香港大众文化的珠江大众文化只能是等而下之的劣品的说法,完全是武断而荒谬的。且不说《公关小姐》、《商界》这些粤产电视剧已获得了国家“飞天奖”,是珠江大众文化的优秀之作,已实现了“南粤化”对“港味”的超越,就是对香港大众文化本身,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全盘抹煞,拒之千里。
从香港发达兴旺的大众文化的内涵看,大致有流行歌曲、通俗文艺读物、电影和电视四大类,各有其特点和社会功能,是一个高度商业化社会保持繁荣的需要的产物。下面逐一论之:
先看流行歌曲。香港有所谓“四大天王”流行歌手,每年灌制大量的唱片影碟,销量惊人,大举入境,广为传唱,在营销策略、商品包装、经济效益方面都颇为成功。究其内容,大都是两情依依、男欢女爱的都市青年人心曲,有迷惘、有奋争、有失恋、有悔悟、有祝福、有哀怨。寻觅的是久受隔膜孤寂之苦的都市青年的相互理解、情感交流、心灵抚慰和激情宣泄。无可讳言,也有些黄色、灰暗、颓废的东西夹杂其间,但大都已被内地音像出版社的明眼人所摒除,不足深虑,反观粤穗,虽受其影响,举行过流行歌曲歌手大赛、金曲评选、词曲创作评选等活动,却并未被“港化”得面目全非。在粤港合办的流行歌曲歌手大赛中,广东歌手屡屡夺冠,显示出较强的艺术素质和健康台风。由广东歌坛推出的毛宁、杨钰莹、李春波和甘萍等歌手边走边唱,红遍全国。在电台十大金曲的每年、每季评选中,入选的也大都是珠江地区词曲家自己创作的流行歌曲,涌现出陈小奇、李海鹰等一批有较高艺术品位的词曲家,树立了社会主义珠江大众文化在内地流行歌坛曲苑“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主流地位,与以崔健为代表的都市摇滚歌曲,以徐沛东为代表的乡村味歌曲相媲美。
再看文艺通俗读物。在香港,这类内容包罗广泛的文章亦称“八卦文章”,繁芜不菁,色彩纷呈,产量惊人;再就是武侠小说、商战言情小说之类,如梁羽生、金庸、梁凤仪等人的作品。一般情况,香港各类报刊卖价偏高,入境有限,难懂的繁体字,很少本地新闻,因而读者不多。现在一些有不良倾向的“地摊文学”和文化读物,其实是一些不法书商从旧中国的文化垃圾中翻拣出来的破烂,如算命看相,风水驱邪之类,全部归之于“港化”则有些牵强,至于通俗小说、武侠小说,只要趣味健康,引导得法,同样可以成为大众文化消遣的精神食粮,香港作家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已被评论界公认为较有中国优质文化色彩的文艺读物,梁凤仪小说也在京开了研讨会并由内地公开出版发行。广东省内确也出现了自己的武侠小说家如戊戟,通俗小说家苏方桂、程贤章、杨干华、章以武等人。其作品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有华侨归国抗敌故事(《梅娘曲》,苏方桂著),有表现山区城市改革生活的画卷(《神仙·老虎·狗》,程贤章),有南国都市个体户的命运描写(《雅马哈鱼档》,章以武),有引人入胜,非一气读毕不可的武侠逸事(戊戟《武林传奇》、《神州传奇》等)。要说这就是应予净化和清除的“港味”,其实恰斩断了人民大众古已有之的与文艺通俗读物的历史联系,堕入文化虚无主义泥潭。(www.xing528.com)
然后考察电影。香港是盛产电影的地区,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印度而居世界第三,通过正常与非正常的途径涌进两广的影片为数确实不少。要全面评析香港电影的优劣成败不是本书所能完成的科研任务,但仅据笔者三年来为撰写《岭南影视艺术史》所搜集到的有关香港电影资料、实地考察和观片记录看,其作为商业片主流的不外是喜剧片、武侠功夫片、英雄片、警匪片、鬼怪片这几类。诚然,那些被列入三级片的黄色影片、恐怖片单纯追求感官刺激,应予坚决摒弃。鬼怪片导人迷信,“英雄片”颂扬黑道中人,不足为训,但其他港片大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港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和较强的娱乐性,可供一看。有的影片如李小龙所主演的功夫片,身手不凡、张扬正气,很受欢迎,还打开了国际市场。对于本属于“大中华电影圈”,植根于中华文化之根生长起来,又汲取了西方电影的某些技巧与形式,善于包装,因而具有较高娱乐消费价值和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的香港电影,“堵”是不现实也不必要的,而有语言之便和亲缘联系的珠江民众对她表现的某种热情,也是自然的。内地影厂包括珠影、深影、广影与香港电影机构合拍影片,表现出一点合乎两地大众审美趣味的色彩,即使被称之为“港味”,也无须大惊失色,深恶痛绝(关于合拍片的利弊和电影文化产业市场的升级,下一章还要细论)。目前值得注意的应该是疏通渠道,即多选择一些利于珠江民众相互了解到,健康有益的港片进来放映,同时堵死那些为牟取暴利,不顾社会效益,损害香港片商和国内按章纳税正常经营的电影发行部门的利益的走私片(其中不乏诲淫诲盗的坏影片),以利珠江大众文化繁荣。
最后看看电视。香港电视属民营性质,竞争激烈,但控制较严,三级片一类的影视节目是不能登上屏幕的,这些都符合香港民众对电视这一现代大众传媒的期待。从电视剧集的内容看,基本上可分为古代题材和近、现代都市题材两大类。笔者曾在《香港荧屏艺谭》[3]一书中予以评价,指出其色彩斑斓的美学特征,意味隽永的主题曲,波澜曲折的戏剧情节,三教九流的传神画卷所构成的东方明珠的文化奇观。要而言之,这类剧集是最能代表香港电视文化本质的一部分,也是最能使人全方位了解香港文化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们虽没有流水帐似的编年纪要,却予人一种形象化香港创业史话的总体印象;它没有一部言之凿凿,真名实姓的香港名人录,却以艺术的典型化手法为香港殖民地社会的三教九流造型画像,展示了一幅独具岭南神韵和现代大都市风情的失态图。诚实而睿智的观众,自可从中体味出其徐徐道出的人生甘苦,了解香港社会繁荣的主体——港人。自改革开放以来,粤穗引播的这两类香港电视剧集已在50 余部1000 余集以上,总体效果基本上是好的,问题是要加强评论和引导。
仅仅从理论上论证和设想“港味南粤化”的正面价值,当然是难以服人的,还是让我们在下一章里,去具体见识一下被一些人称之为有“港味”实质是充分“南粤化”的影视作品吧!
为珠江文化外引换质期的历史伟人立传存照,为珠江文化开放更新的俊杰佳丽抒怀传情,在历史的反思中奏响时代的主旋律,这就是声遏行云的——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2 卷):599.
[2]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2(5):193-247.
[3]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2(5):193-2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