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珠江新语:裂变中生发的现代化

珠江新语:裂变中生发的现代化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诚如《裂变》的剧目单扉页上所宣示:“20 世纪是裂变的世纪!80 年代是裂变的年代!中国大地是裂变的大地!……旧的,在裂变中衰败、毁灭。新的,在裂变中萌发、升华。”这两种异质同步的现代化绝非易事,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们都是在痛苦的“裂变”中实现的,并且后一种现代化比起前一种现代化来说,意义尤其深远,进程尤其复杂。《裂变》的结局是易家表面上的四分五裂,但剧中每个主要人物的思想却没发生质的变异,(如

珠江新语:裂变中生发的现代化

《裂变》是登载于全国性戏剧刊物《剧本》上为数不多的广东戏剧作品之一,在它公演取得成功后不久,引起了一片争议和称誉声。

诚如《裂变》的剧目单扉页上所宣示:“20 世纪是裂变的世纪!80 年代是裂变的年代!中国大地是裂变的大地!……旧的,在裂变中衰败、毁灭。新的,在裂变中萌发、升华。”在为这一时代大变革留下了多侧面、多色调剪影的众多剧作家中,中年女作家许雁是别出心裁的一位,她的《裂变》所生发的,是改革者对爱情伦理观念的理智思考,是感情的砝码政治天平上所占份量的重新权衡,是剧本改革题材向新的审美层次的纵深开拓……

有人说,《裂变》其实就是“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换言之,就是一个身居要职的改革者和他的妻子、情人以及名义上的妻子的恩恩怨怨。然而,它并非等而下之的风流韵事的大展览,而是将改革者头脑中民族传统观念的积淀予以澄清的尝试。尽管《裂变》至今带着某些雕琢痕迹和稚嫩色彩,但它毕竟还是大胆闯入了改革者心灵王国的隐秘一角——一个在现代意识和传统观念的搏战中充满了希冀、迷惘、探求、惶惑、欢欣、痛苦的丰富的感情世界。

某特区工业区党委书记易北林,由于其社会地位的显赫和家庭地位的重要,被设置为全剧矛盾的纠集点。在特区这块实现开放改革政策的前沿阵地上,他是个大刀阔斧的改革家: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知人善任,大胆起用坚持原则,桀骜不驯的李想和敢讲真话、不为尊者讳的女儿易然。他颇有民主精神、现代意识、工作魄力和自信心,大胆地将自己的政治命运交付群众来决定,不愧大将风度,显得运筹帷幄,胸有成竹。但是,他在感情生活方面却非常的怯懦、畏缩、脆弱。他与妻子长期感情不合、分室而居,但却不敢认可夏雨坦诚、热烈的爱情,情愿受小人要挟而退出竞选,为了自己的体面而置广大选民和改革大局而不顾。

平心而论,易北林之所以不可能像乔厂长那样当众宣布婚姻大事,粉碎流言蜚语的进攻,是因为他身边还有貌合神离的妻子鲁是洁。也许是对“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深切遗憾,也许是出于纠正不正之风的良好意愿,剧作者用尖刻的笔尖将她刺得体无完肤:鲁是洁早年在文革中写过易北林的揭发材料,离过婚;她对大女儿易桑婚事的撮合,对儿子工作的包办,对丈夫公务的干预,对保姆苦姐态度的冷漠,无不散发出一种“马列主义老太太”式的腐臭气。然而,对于一个竭力维护家庭安定团结和丈夫的权势的女人来说,她与丈夫感情破裂的原因应该是极复杂的。比起对女儿之事一概不问,对夫妻感情淡然处之,对苦姐衷情毫无所察的易北林来说,她这个操办丈夫生日庆典、以德报怨的贤妻良母,毕竟略胜一筹。剧作者将她写得过于冷酷、偏执、而又未能深入开展她与易北林的思想交锋,因而有些漫画化了。比起易家夫妇来,美乐影视公司总经理夏雨是个更富人情味的难以把握的舞台形象,著名演员祝希娟的出色表演,更深化了人们对夏雨的认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她跟周繁漪一样,其最可爱之处恰在于其最可恨之处。对于这个开放型的热情、爽朗、才华横溢的女经理来说,传统观念的因袭重担已在10 年的反思中不复存在,只有改革的伟业和志同道合的伴侣才是她孜孜追求的理想。她在易北林濒于绝境时从肉体到灵魂拯救了他,又为了成全他和他的家庭而忍痛远离。只是到了亲睹鲁易二人格格不入之后,她才在咄咄逼人的鲁是洁面前发出了震世骇俗的宣言:“那没有感情的,才是第三者!”

这番话恰如石击沉塘,顿激涟漪,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贬之者认为这是为第三者张目,深恐离婚率随之上长,把夏雨视为个人至上的纯情主义怪胎;赞之者却认为这一崭新观念冲击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堡垒,好得很。其实,作为舞台人物此情此景的一句台词,既不必夸大其社会效果而大张挞伐,也不可轻视其社会意义而淡然视之。恩格斯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应成为未来婚姻缔结的准则,而目前人们都还无法超越历史的局限而任凭感情之鸟自由地高翔,夏雨其人以至《裂变》全剧都是可以争议的,但这种争议显然都应以鼓励剧作家的艺术创新和大胆探索从而繁荣健康的中国话剧事业为圭臬,而不是相反。(www.xing528.com)

在和易北林命运相联的3 个女人中,苦姐是最令人怜悯然而却是虚拟性最大的人物。她在易家苦守名义上的丈夫易北林几十年,最后孤身凄然离去,其令人色变动容的惨遇无疑是对从一而终的封建妇道的最有力控诉。作者利用她开拓剧本的历史深度和加强轰毁封建主义幽灵的力量,用心可谓良苦。但是,在生活中岂有一个领导干部家庭竟为了自家舒适而任凭一个农村姑娘苦做苦熬,由壮而老,耗尽青春而不闻不问的?这一生活逻辑上的忽略大大减低了这一人物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一般来说,戏剧给予观众的审美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有的戏大家觉得形象大于思想,有的戏却使人感到思想大于形象。在前一类戏里,作家往往把功夫下在人物的“形似”上,看时觉得逼真生动,看后却没有多少值得回味的东西,甚至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后一类戏则相反,作家急于通过人物奔向自己的意念,人物的刻划比较粗糙,看的时候不甚满意,但看后却留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裂变》大概就是这后一类戏。目前,我国改革的洪流滚滚向前,一方面促进着社会生产力、社会关系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也促进着人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现代化。这两种异质同步的现代化绝非易事,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们都是在痛苦的“裂变”中实现的,并且后一种现代化比起前一种现代化来说,意义尤其深远,进程尤其复杂。作者许雁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趋势有直观的感受和深切的体会,她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没有沿袭一般写改革题材的熟路,去写生产计划、人事任免方面的斗争,而是大胆地剥下结在现代人心灵外的层层硬核,把他们在道德伦理观念现代化的这一最微妙、复杂、缓慢、隐蔽的过程中所必不可免的与旧传统观念所发生的种种冲突尽力地描摹出来。这是一项多么艰难的心灵探索工程,而它亦正是《裂变》的开拓性意义之所在。

著名戏剧理论家阿契尔说过:“大多数剧本显示出性格描写,只有伟大作品才显示出心理描写。”《裂变》的优势本来应该在心理描写,但正好是在心理描写方面《裂变》还有加工的很大余地。《裂变》的结局是易家表面上的四分五裂,但剧中每个主要人物的思想却没发生质的变异,(如同在易卜生名剧《玩偶之家》的结局发生了家庭破裂后,娜拉在出走时产生的思想巨变那样)剧中也有像第五场那样表现鲁、夏、易三者心灵撞击,妙语连珠的精彩场面,但毕竟少了点。特别是对中心人物易北林的内心深处的东西挖掘太少,他在夫妻、翁婿等许多家庭矛盾面前都处于被动地位,恰与他在工作岗位上的果敢决绝形成鲜明对照。这种以封闭型主角充当全方位审视人物内心世界的心理戏的核心人物的做法,显然限制了全剧人物之间的内心交流和展露,予人以面目不清的缺憾。

有人说《裂变》有些像《雷雨》,但《裂变》到底是80 年代的产物,其人物的思想境界、处世方式是与《雷雨》时期的人物截然不同的。就说夏雨吧,她比起繁漪来,就要坦诚、明净得多,10 年的感情积郁并没有使她成为乖戾阴鸷的女性,反而强化了她率真、热烈、奔放的爱情。这位颇有现代人意识和禀赋的女强人,虽然被加上“第三者”的恶谥,但她对易北林的追求并不是对所谓美满家庭的盲目介入和破坏,她是在易北林说了她的头发会很美,“如雪似浪,如果能在其间玩赏、游憩、睡去、醒来……”那样动情的话之后才掀起自己的感情的风暴。而她在这种追求碰壁之后,则是以事业为重,明智地离去,而不像繁漪那样作轰毁一切的困兽之斗。

在大时代急剧变革的浪潮中表现人的真情至性的好戏,在中国话剧史上早有先例。著名剧作家夏衍的名剧《芳草天涯》即为一例。此剧在当时颇受非议,在今天却以其意味隽永的台词,栩栩如生的人物,欲说还休、韵味无穷的审美意境而深受评论家之好评,该剧具有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就在于真实记录了抗战时期人们的感情生活,以及在表现这种感情与理智的抉择、责任与义务的承担时所给予后人的启迪。这对我们公正评价从新角度处理改革题材的《裂变》的艺术价值,也不无启发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