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改革,是在广东成为全国综合改革实验区的现实环境中进行的,没有一场内外呼应、弃旧扬新的意识改革,它就难以改善自我竞争机制而争艳于剧苑。
就广义而言,意识改革,是以现代意识优化现代人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素质,促进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质言之,“意识的改革只在于使世界认清本身的意识,使它从迷梦中惊醒过来,向它说明它的行动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粤剧的改革,作为意识改革在艺术领域的实施内容之一,归根结底,是用艺术的语言使现实世界的改革意识明朗化,从而说明改革行动的深远意义的尝试。
为此目的,粤剧的改革就需要从编、导、演的审美意识的确立入手,通过不断提高剧本的审美价值和演出质量,取得较为理想的审美效果。
(一)粤剧编导审美意识的确立。粤剧的改革,首先是编导人员思想观念的改革,无论是从目前粤剧的困境看,还是从近期举办的首届中国戏剧节和六届中南戏剧创作会所提供的经验看,都是这样。很显然,如果没有一批能立于时代精神的高峰去进行创作的编导,粤剧要摆脱厄运是难乎其难的。只有当粤剧编导在观念的改革更新上跟紧了时代步伐,确立起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历史意识与现代意识,以及审美意识和观众意识之后,才能掌握时代精神的精髓,鸟瞰改革时代的过去、今天与未来,攻占粤剧创作的制高点。
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确立,是编导们焕发精神、清醒头脑,果敢积极地投入粤剧创作的前提。须知过去那种粤剧独尊、一统岭南的美好时光已成为过眼烟云,正在崛起的影视艺术正以其新奇丰富的节目内容和强劲迅捷的传播手段征服着大批观众,其他姊妹艺术和兄弟剧种的登台献艺也日益便捷频繁,包括粤剧在内的所有艺术作品均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精神商品”的烙印,成为参与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市场商品竞争的“消费品”,悲叹今不如昔、或干脆否认这一现实,都是于事无补的。而那种抱残守旧,靠翻家底,演老戏度日,惨淡经营的创作态度,也不可能救粤剧出低谷。只有审时度势,大智大勇,自觉地以创作之作投入“艺术商品”的激烈竞争的有为编导,有望另辟蹊径,重整旗鼓。
历史意识与现代意识的确立,是粤剧编导拿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创新之作的基础。在首届中国艺术节献演的湘剧《山鬼》、评剧《契丹魂》、昆曲《南唐遗事》诸剧,分别从现代意识高度,考察了原始文化与封建文化、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文学追求与政治追求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的人生价值问题,达到了以现代意识的灯塔透射古代题材的海洋,籍艺术轻舟之航沟通起古今人类心灵的目的。无庸质疑,缺少了贯串时代精神的现代意识和历史意识,粤剧编导就难以洞幽烛微、抉稗剔莠,化腐朽为神奇,从浩瀚无垠的古籍佚典、野史别传、逸事传闻中找到点燃现代人生命智慧之光的火星,敲打生焰,燃起经久不灭熠熠生辉的艺术之火。
审美意识和观众意识的确立,是粤剧编导立足剧坛的根本。悉心研究观众的审美意向,尊重观众的审美意愿,尽可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是粤剧编导使作品尽可能获得观众认可从而保持起码的上座率的诀窍。漠视时代审美定势的变化,离开现代观众的支持,任何炫奇斗巧,竞争图存的强烈欲望,任何高视阔步自命不凡的宏篇巨作,都会枯萎凋谢,一蹶不振的。(www.xing528.com)
(二)粤剧剧作审美价值的提高。粤剧编剧观众的更新和意识改革是粤剧质量提高的必备条件,它的完成需要一个过程,而粤剧剧作审美价值的提高却刻不容缓。在解决这个矛盾时,是重移植题材还是重创作题材,是重古代题材还是重现代题材,是重农村题材还是重城市题材,是重通俗性题材还是重哲理性题材,这是目前粤剧改革所面临的困惑之一。
值此粤剧佳作难产之际,重视兄弟剧种佳作的横向移植是必然的(目前做得还不够)。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三点:1.移植剧目大部分经过舞台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有利于粤剧在改编中借鉴运用;2.移植剧目大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耳闻目睹,容易切中观众的审美热点,引起观赏兴趣;3.移植剧目的艺术样式与粤剧源近根连,易于嫁接成活,改编上演,于短时间内可取得显著效果。像深圳粤剧团来穗演出的移植自川剧的《潘金莲》,就是这类横向移植的实例。轻率讥评粤剧对兄弟剧种的移植是有害的,因为它抹煞了这种努力可能为粤剧改革注入的新的生机。当然,再成功的移植也不可能代替本剧种的创新,任何剧种的拿手好戏和保留剧目都只能是那些最大限度集中了本剧种艺术特色的创新之作(包括同名剧目),粤剧亦不例外。有出息的粤剧编剧,是永远不会满足于哪怕是最成功的移植的。
从古代题材与现代题材的粤剧上演情况看,前者无论在质与量方面都远胜于后者,仅在第二届广东省艺术节上演的五出粤剧中,古装戏便占了三部半。这与粤剧百余载传统剧目的积累,与中老年戏剧家对粤剧传统编剧题材及手法的厚爱和熟谙,与老一辈观众的审美兴趣是密不可分的。问题是,目前仅仅靠这些古代题材剧目的上演已经无法再吸收年轻一代的观众,尤其是城市的年轻观众了,这不能不引起粤剧界有识之士的严重关注。如果说,看戏时“为古人下泪”在元、明、清是司空见惯的事,在今天是具有现代意识的戏剧家精心炮制的结果的话,那么,“为今人动情”,则更符合戏剧创作规律和观众的审美心理,这正是现代题材粤剧更易出新打响并具有潜在的广阔市场的原因。
接踵而来的问题是,以现代意识改铸了的古代题材粤剧,以及未来的以城市生活为主调的现代题材粤剧,究竟应该向通俗化的康庄大道迈进呢,还是向哲理化的巅峰攀登?笔者认为,粤剧改革的审美价值的取得,固然离不开哲理化的思考和拔高,那种平淡乏味、低级俗气、一览无余的“低档粤剧”,是难以长久吸引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不断提高的广大农村观众的,更不用说具有更多审美对象的选择机会的城市观众了。然而,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却是,粤剧的唱词过于文言化,过于典雅化,过于舞台腔,使得一般在文革中荒废了学业的观众如听天书,莫知所云,丧失了欣赏的勇气和乐趣,这是令所有想使粤剧哲理化而忽视了通俗化的编导痛心的悲剧。
其实,通俗化并非是与哲理化水火不容的东西,通俗的大众化粤剧未必缺少哲理性极强的人生奥秘,而缺少艺术血肉的抽象哲理,则只宜在高等学府里宣讲,而不宜涌进剧场舞台去赶走观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