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粤剧振兴之路:《珠江新语》中的刍议

粤剧振兴之路:《珠江新语》中的刍议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第二届广东省艺术节《看戏指南》统计,参加评比的15 出汇演剧目中,粤剧数量最多,共5 台,占了三分之一。开放性、独创性、现实性这三大基本特征,体现了粤剧“善变”的审美风格,这一风格不仅显示于粤剧的现状和创作势头上,也可在粤剧的发展史上得到印证。从粤剧的发展史看,粤剧从诞生之日起便具有善变的风格。

粤剧振兴之路:《珠江新语》中的刍议

粤剧向何处去?这是广大戏剧界人士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回答,粤剧研究中心提出了“坚持改革,狠抓编导,扬长避短,培养观众”的建设性16 字方针,尽管人们对于这一方针,还有见仁见智之处,但粤剧必“变”,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本节根据在“广东省整理传统剧目研讨会”上听到的各方面意见,结合分析广东省第二届艺术节上演的粤剧和今后粤剧创作的势头,对粤剧的现状和发展问题作一估计,并提出其从何“变”的看法。

据第二届广东省艺术节《看戏指南》统计,参加评比的15 出汇演剧目中(不包括观摩剧目),粤剧数量最多,共5 台,占了三分之一。从剧目内容和艺术水平来看,除潮剧《张春郎削发》较佳,话剧《急流》《裂变》,采茶戏《竹山路弯弯》在反映城乡改革的火热生活和人们心态变化方面较具新意外,在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方面最引人注目的剧种,确非粤剧莫属。

此次上演的5 台粤剧,大体可分为古装戏与时装戏两大类,第一类以深厚的艺术功力取胜,第二类则以其新意见长。

《猴王借扇》,是广东粤剧院青年剧团编演的神话题材古装戏。它以家喻户晓的《西游记》故事为素材,借助姊妹艺术——魔术的神力,幻化出瑰丽飘渺的神话世界。那随刀滚落又一再复生的猴头,那由耳中抽出,由细而粗的金箍棒,那在棒击下金星四溅的仙洞铜门,那降魔苦斗时的酣畅鏖战,……令人咋舌称叹。铁扇公主领舞的唐伎之舞,更有飘飘欲仙之妙。确实,荣获该届艺术节演出一等奖的《猴王借扇》,为粤剧与魔术、武术舞蹈联姻而自我优化——增强自身的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作了可贵的尝试。

老剧作家陈冠卿创造性地移植改编的《梦断香销四十年》,是一出缠绵悱恻,催人泪下的爱情戏。它在众多同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脱颖而出,以环环相扣的戏剧情节,搬演了一场流芳千古的爱情悲剧,成为此次艺术节中最有希望作为保留剧目流传下去的好戏。在“鸾凤分飞”一场中,展开了陆母逐媳,陆游痛别娇妻的悲剧冲突;在“怨笛双吹”一场中,陈冠卿巧妙发挥戏曲写意性的特长,将陆游重娶、唐婉再醮的两个喜庆场面,同时汇演台上,造成了“喜”难抑悲悲更切的强烈戏剧效果,使观众从陆游、唐婉这对恩爱夫妻被强行拆散和违心再婚时的那种恨意愁绪里,触探到他们惆怅、负疚、郁闷、伤感的无以言壮的情怀,进而架起跨越时代的情感沟通之桥,达到鞭挞封建礼教残害人性,毁灭美满婚姻的罪恶的审美目的,全剧文辞华美典雅,颇耐咀嚼。优秀演员罗家宝的出色表演,将陆游青年的潇洒、壮年的刚毅、暮年的沉雄演得恰到火候,更为全剧增色不少。

广州市粤剧团的《吴起与公主》,不仅对“杀妻求将”的战国名将吴起作了重要评价,而且在借鉴舞蹈造型艺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场由吴起指挥的浴血大战,通过他矫健身躯的优美造型而渲染了炽热的战斗气氛和人物性格;思亲的一场,更以黄河的浩渺和公主剪影般的身姿,表现出人物绵长如水的思绪和情愫……

在时装类的粤剧剧目中,珠海市粤剧团的《一代情僧》以曼殊大师的坎坷经历为题材,通过调筝女时歌时演的换场方式,将诗僧的奇行逸事串联成戏。全戏以“情”、“僧”二字出戏,在“情”的铸炼上既有苏曼殊正气凛然,挥书《讨袁檄文》的爱国豪情,亦有他跟爱国志士黄兴之间生死与共的革命友情,还有养母对他爱如亲子,关怀备至的舐犊之情,更有他与日本调筝女、女门生何震、女伶花月风之间或忠贞不渝、或亲亲仇仇,或肝胆相照的复杂感情纠葛,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广东粤剧院二团的《金沙梦》是最迫近现实生活的一出戏。它以区委书记彭海领导群众种蕉致富与副区长梁忠的毁蕉争权为矛盾冲突的中心,展现了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的可喜变化来之不易。剧中泼辣能干的打石妹,性格棱角分明,是一个颇有时代亮色的人物。

这些剧目中美不胜收的舞美设计,以及那戏曲写意传统的着力发扬和话剧写实手法的成功借鉴,都表现了粤剧作为最具南国特色的大剧种的突出特点:

(一)开放性。在保留粤味乡音的同时,善于借鉴、移植、整理、改编姊妹艺术(文学电影等)和兄弟剧种中的佳作,具有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的胆识。(www.xing528.com)

(二)独创性。能以唯物史观和新的审美标准重新观照历史题材,开发新意、从内容到演技技巧都能大胆接受新的戏剧观念和表现手法,勇于创新。

(三)现实性。能迫近生活,直接、快捷、尖锐地表现现代生活及各种新旧思想和势力的矛盾,具有编演地方色彩浓郁的现代戏的深厚潜力和令粤语区人民(含广东籍海外同胞)喜闻乐见的特点。

开放性、独创性、现实性这三大基本特征,体现了粤剧“善变”的审美风格,这一风格不仅显示于粤剧的现状和创作势头上,也可在粤剧的发展史上得到印证。从粤剧的发展史看,粤剧从诞生之日起便具有善变的风格。善变,是她得以扎根岭南大地,枝繁叶茂的根本原因。截至建国前夕,粤剧带根本性的大变革至少有这几项:①唱词与道白由全部官话变为官话与方言并用,进而全部改用方言。②唱腔由假嗓改为平喉,由高线改为低线,腔调由单纯到繁多,旋律由粗到细,由疏到密;在腔调演变中既保留戈阳腔、昆腔、梆子腔、徽腔、汉调的痕迹,又吸收广东民间曲艺说唱以至中外流行歌曲的调式,丰富了表现能力,形成了剧种声腔新特点。③在创作与上演剧目方面,继承(各省传统戏曲剧目)、借鉴(外国电影、文学、名著等),创新(自编自演新戏)三者并重,使粤剧演出呈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④在表演艺术上,一方面名伶辈出,各怀绝技,唱念做打俱佳,出现了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为代表的粤剧明星和艺术流派,吸引了大批观众;另一方面产生集小生与武生两种角色于一身的“文武生”,十大行当减少,形成所谓“六柱制”。⑤大胆革新舞台艺术,伴奏上采用中西乐器合奏(有时甚至采用100 人大乐队),音响、道具、服装、布景日趋写实化、科学化,因剧而异,争丽斗妍,展示出粤剧的“中西合璧今古奇观“的特殊审美风采,超越了当时各兄弟剧种。

建国后,粤剧除在实行导演制方面的革新外,其变革主要是在第三项中继续进行,重在传统剧目的整理、移植和现代戏的创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第四项及第五项变革中略有成就。但很不够。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几代毁灭性的打击后,粤剧于新时期复苏,继续演出了一些传统剧目和少量现代戏。近年来,由于人民审美能力的日渐提高,审美眼界的日趋开阔和审美需要的日益丰富多彩,更由于电影、电视轻音乐等艺术及健美性艺术的竞争,使粤剧出现上演率和上座率急剧下降的危机。戏曲(包括粤剧)的观众人数不断下降,年龄日益老化。据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戏研室郑韵群副主任统计,1985 年全市上演的粤剧统计剧目为783 出,1986 年为852出,1987 年降至200 余出(以后更是持续每年大幅度减少),这不能不引起粤剧同仁和广大观众的严重关注。粤剧面临如此危机,“变”已如箭在弦上,势在必发了。然而,正如粤剧研究者麦啸霞先生所言:“粤剧之优点在善变,而其危机亦在多变。”善变则粤剧兴盛,滥变则粤剧消亡。那么,粤剧应从何“变”起呢?

方言之变,勿须多虑,因为使用方言,乃地方戏曲的审美属性,是应予保留而非淡化。

演技、行当之变,应予考虑。戏曲的本质是以歌舞演故事,行当的作用是以艺术夸张的表演突出人物性格、气质、职业特点和年龄特征。绝技与硬功,是一代名伶叫座的奥秘。但仅此还不够,还需补救“六柱制”的偏颇,充实行当的缺项,并学习各兄弟戏曲乃至话剧、歌剧、舞剧、电影及杂质、魔术的特殊演技,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以不失本色的精湛演技,让观众一饱眼福。

舞台艺术的综合治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像香港粤剧艺人的化妆术就很高明,充分利用了现代化妆术的科学成果,扮相明丽清俊,没有脸谱化呆板乏味的弊端。音响效果、舞美设计方面,亦应随时代而变化,与剧情和演出协调一致。

声腔之变,是粤剧生死存亡的关键。从目前粤剧声腔中曲牌体、板腔体、自由体三者并存的相互关系看,是前两者为主后者为辅。挣脱曲牌体、板腔体的束缚,发挥自由体灵活多变,优美动听的声腔特长,是改变粤剧创作备受“九音”限制和陈词滥调之苦的唯一出路。有人怀疑这样做会失去粤剧本色,导致“粤味歌剧”的产生。实际上,曲牌体、板腔体、自由体三者在粤剧声腔中的比例本无规定。纯用曲牌体、板腔体的优秀传统戏是粤剧,既用曲牌体、板腔体,也用自由体入戏的现代戏)如《一代情僧》便套用了《万水千山总是情》的粤语流行曲)也是粤剧。那多用自由体粤剧歌曲,少用甚至不用曲牌体、板腔体的戏曲,又何尝不是粤剧!

如前所言,粤剧声腔的现状本身就是变化的结果。想当年,“梆黄”以“词语率真饶有质朴本色之趣”和“兼采秦戈昆汉各种强调无不适宜”等优点,取代了具有“华而不实渐离本色”和“过于温和优雅易流沉闷缺少紧醒热闹场面”等缺点的昆曲,成为粤剧的主调,那么在今天,像《霍元甲》、《成吉思汗》、《万水千山总是情》、《流氓与大亨》的主题歌那样或沉雄慷慨、气壮山河、炽烈如火或亲切温馨,流畅自然,明白如话的粤语歌曲,早已千人唱,万人和,为什么不能融入粤剧,逐步取代那些生涩晦暗、诘屈聱牙的陈腔旧曲呢?而一些变化多、抒情美、表现力强的曲牌腔板,又何不据剧情和时代需要作些改动呢?

剧目变化亦是如此,具有上演现代戏优良传统的粤剧,再也不能年复一年地上演那些换汤不换药,脱离现代观众审美情趣的老戏,而应该从演传统戏为主逐步过渡演现代戏为主,这正是粤剧的生机所在。任何艺术都不能漠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而存活,创演现代戏是合乎这一需求的。广东省剧协李门主席指出:“粤剧搞现代戏最有条件,话剧加唱也无妨。”这确是真知灼见。倘能坚持以审美标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来指导粤剧之“变”,以优美动听、民间广为传唱的新型粤曲来改革声腔,以话剧中热情饱满的时代精神来创作现代戏,以绝妙的演技和现代舞台艺术来演出,则粤剧幸甚!广东幸甚!观众幸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