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首届艺术节上,潮剧《张春郎削发》享誉京都,以其精湛的演技、清新的审美享受深得各界人士喜爱,并荣获广东省文化厅和省剧协颁发的奖励。这一事实不能不引起戏曲编剧们的深层思索:在党的十三大所阐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传统戏应有的地位、作用及实现的途径是什么?要弄清这一问题,就必须认定这一事实:传统戏必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物质需要,有赖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去满足,而人民的文化需要,则有赖于发展文化教育和审美创造力去满足。随着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日益提高,日益渴望在审美的世界里发现和塑造自己;而音乐、美术、摄影、书法、电影、文学以至新兴的电视艺术及健美准艺术(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健美操等)的蓬勃发展和争芳斗艳,又向戏剧(尤其是演传统戏为主的戏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不能沾沾自喜于目前广东全省100 多个剧团上演的剧目90% 均是传统戏,而要意识到在小说、电影、电视、话剧、戏曲诸种艺术品种中,传统戏曲爱好者比率最低和年龄老化的危机。要更新观念,奋起直追,强化竞争意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比如,优美的表演艺术,丰富的剧目文学宝库;众多的人才资源,编、导、演队伍,艺校等)稳定老观众,争取新观众,在艺苑中挤占一席生存领地。总之,传统戏只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才能生存发展,否则将被挤出历史舞台。
人类步出原始世界,进入现实世界之后,思想认识达到了现实意识的高度,超越了原始意识;但只有在未来共产主义的审美世界里,人类才能飞跃到审美意识的最高阶段,避免由于专业分工带来的思想认识片面性。马克思说:“人也按美的规律来建造。”[1]只有按美的理想去实现一切,人类才能真正进入自由王国,从服饰到建筑,从行为到情感,从体魄到心灵都实现美。如果将音乐、美术馆、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比做文学事业的硬件系统,那么传统戏整理等各类艺术的生产则是这一事业的美化人类心灵的软件系统。我们无法要求传统戏的认识作用赶上各门学科的教科书,教育作用赶上英模报告团或科教片,但却不能低估它独特的审美作用,不能忽略它在人民群众中弘扬光大民族传统美德和爱国主义精神方面的审美功能,以及它通过戏曲艺术手段所提供的在语言美、诗意美、意境美、人情美、道德美、行为美、心灵美诸方面给予观众的回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美学家大都反对美的功利说。美确是无价之宝,是和私利物欲无缘的珍奇。但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条件,艺术生产却暂时无法逃脱商品价值规律的制约。传统戏作为美的物化,不能不表现为一定的商品价值(以票房率为标志);愈具有较高审美价值,愈能更好地提供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令观众趋之若鹜的传统戏,愈能够实现较高的商品价值,这已成为合理的事实;而一些没有审美内容和审美价值,使人倒胃无法获得审美享受的差劲的戏,则会无人问津,遭到淘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传统戏的整理必须树立如下的新观念;审美标准是传统戏整理的主要依据。
坚持传统戏的整理的审美标准,是保证传统戏的审美价值和审美目的实现的关键。在具体剧目整理时,有几个方面的关系是值得注意的。(www.xing528.com)
(一)政治标准与审美标准的关系。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同理,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艺术繁荣和美化人民心灵的优秀传统剧目,都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正如生产力标准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一样,审美标准在传统剧整理中也具有同等意义。其主要原因是,建国38 年来,党的“双为”、“双百”文艺方针早已深入人心,目前文艺家争论的焦点,不是文艺应该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还是为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服务的问题,而是怎样才能为社会主义服务得更好和应该如何去分辨和剔除剥削阶级思想糟粕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空谈政治标准第一,则很可能重复“文革”期间乱插阶级标签的错误,像写相国公子与双娇公主爱情纠葛的潮剧《张春郎削发》,又将会被扣上“为剥削阶级涂脂抹粉”的吓人帽子,打入冷宫。长此以往,又怎能发掘和整理出更多具有人民性和审美情趣的优秀传统剧目来呢?
(二)艺术标准和审美标准之关系。传统剧的审美是对剧目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全面鉴赏。实际上,审美活动并非完全是一种非理性的无意识活动,对于像传统戏这样熔编、导、演、舞美、音响艺术于一炉的复杂审美对象,要分清善恶美丑,更不是非理性纯直觉的思维所能把握。确立传统剧目的审美标准和要求,可以有效防止剧目整理时艺术至上的唯美意义,以是否有助于剧目审美内容之表达来取舍各种艺术流派、风格、手法、追求,从而使传统剧取得最佳审美效果,使观众获得怡情益志妙不可言的审美享受。
(三)审美标准与传统戏质量之关系。确立传统戏整理以审美标准为主要依据的观点,还有助于整理传统戏的正确理解主题、批评、编剧与综合治理等问题,把提高剧目质量放在首位。传统戏的审美标准对戏的主题的复义性和单义性没有机械规定,不同观众向各自角度对同一审美对象(剧目)之主题产生或复杂或单纯的理解,正是该剧艺术成熟内涵精深的表现。从审美标准的高度看,凡是有利于提高剧目审美价值的中肯意见,包括专家独具慧眼而暂时未被一般观众所接受的建设性意见,都是应予采纳的;而一切脱离实际的有损传统戏审美价值的粗暴批评,包括个别与人民审美需要格格不入的专家意见,都是不可取的。粤剧知名编剧家陈冠卿,在《梦断香销四十年》一剧中描写陆游与唐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时,被一些人指责为歪曲伟大爱国诗人的形象的事,就是一些不了解文艺作品不是历史教科书而应以审美功能为主的实例。在当前剧团改革急需综合治理的时候,抓剧目整理和抓演员培训、导演制等综合治理都是不可或缺的。从编剧的角度说,首先要意识到任何好戏都要靠好剧本才能立足和流传的道理。《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就是如此。《雷雨》上演时困难重重,经反复搬演,早已脍炙人口,还出版了舞台演出艺术专著,成为话剧传统剧目。其实,对传统剧目的处理,不论是基本保留原貌,还是再整理或重新编撰,都是一种手段,只有树立了较高的审美标准,以“取乎其上得其中,取乎其中得其下”的勇于向艺术高峰攀登的可贵精神严格律己,才能不满足甘当“活化石”或小修小补“吃现成饭”的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创作出有较大突破的上乘之作,提高传统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日益丰富的审美需求,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应有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