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珠江水系航运发达是岭南古百越文化繁荣的特色

珠江水系航运发达是岭南古百越文化繁荣的特色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至今日,虽然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已在岭南普及,但仍未取代也不必取代珠江水系发达的航运。汉民族与百越名族杂居共荣,是珠江流域的一大特色。多民族杂居的人口格局,形成了岭南人特有的民族意识。无庸质疑,岭南古百越民族及其后裔的文化积累,为珠江文化的繁荣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珠江水系航运发达是岭南古百越文化繁荣的特色

珠江文化滋生地,处于山多水密的红土黄壤地区,其中又多石灰熔岩区,由此形成了自己地形地貌的特点,微妙地影响了岭南人的心理心态和文化特征。无视和否认这种影响,就等于无视和否认一种地域文化与其滋生地的地缘关系,使地缘文化脱离本土而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然,由此而导致“地理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就整个中华文化来说,它包含有多种地域文化,而每种地域文化都只是中华文化整体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地域文化的特性是有限的,这尤其表现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这种地域文化的特性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导倾向性的时候。

“地理决定论”错误的另一方面,是看不到今日的世界已不是古人类生活的世界,即使就其地理环境而言,也已成为人化的自然,而非原始状态的自然界了。本章所述珠江文化滋生地的景观,就属于人化的自然,含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双重意义。其对岭南人珠江文化意识形成的微妙影响,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雄岭铁关多。珠江流域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岭内岭外雄关林立:出闽有松栢关,入赣有小梅关,进湘有龙虎关、清水关,赴越有水口关、平而关、友谊关,域内有鹰扬关、北崙隘、宝鸡隘、昆仑关等。每当政局动荡、战云纷起的时候,这些雄岭铁关就自然成为阻燃战火蔓延,抵御强敌,保境自安和庇护中原江浙历代逃难人群的屏障。历史上南越国、南汉、南明政权的存在,足可见证。抗战时期昆仑关大战的胜利,更堪称道。然而,岭南人并非只会在非常时期利用雄岭铁关保境自安的狭隘地方主义者,更不是喜欢割地称雄的民族分裂主义者。前引王渐逵的诗句已流露出对地方割据政权的不满,“朔南尽是尧封地,愁听樵苏说霸功”[12],是多数岭南人的心态,即使是远在天南的海南岛人,也时刻以全国为念。琼籍岭南四大清官之一的丘浚借题诗五指山明志道:“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洲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余玉笋空中见,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13]这种僻居一隅,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是岭南人的雄关意识和雄直诗风的力量源泉,成为其积蓄力量、伺机而起、北伐公敌的内心依托。孙中山1917 年在广东成立的讨伐北洋军阀的护法军政府,1924 年在共产党帮助下改组成立的领导国民革命和北伐的广东革命政府,更早的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均可作如此观。

(二)口岸海关多。珠江流域濒临南海,其海洋面积是东海与黄海面积总和的三倍,海域面积之广、海岸线之长(约6000 公里)、入海口之密(仅珠江就有磨刀门、虎跳门、鸡啼门、蕉门、横门、崖门、虎门、洪奇门等八大门)和通商口岸、海防要塞之多(仅广东开放口岸便达40 多个,占全国120 多个开放口岸的1/3),有助于岭南人产生海洋意识。所谓海洋意识,即四海为家、涉洋远航、深造经商的意识,诚邀四海宾客和外御强虏的南大门意识。有“岭南诗祖”之称的唐代杰出诗人张九龄曾作《望月怀远》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及清代嘉、道年间广东诗坛领袖张维屏作的《海门》:“七省边隅接海疆,海门锁钥费周防。贾生一掬忧时泪,岂独关心在梓桑。”广东人写成中国第一部介绍世界概况的著作《海录》(谢清高,1820 年版)、中国第一部地方关志《粤海关志》(梁廷枬,1839 年编程)。这些事实都是岭南人四海为家和为国守好南大门意识的流露。

由于这种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岭南人,尤其是濒海的粤籍人历来有飘洋过海、四海为家、通商贸易的传统,以及在出洋留学深造,学成后报效祖国的传统。在全球3000 余万海外华人中,粤籍人至少一占了一半以上。早在汉唐开通闻名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以来,番禺(广州)就是先秦时代海上贸易的都会,拥有许多内地罕见的珍奇货物,如犀角、象牙、玳瑁、珠玑等。每当海战爆发、强寇临境之际,粤人更是同仇敌忾,或御敌于海门之外,或歼敌于城门之下。林则徐的禁烟抗英,关天培的血战虎门炮台,三元里的抗英义举,无不洋溢着岭南人民守好祖国南大门的战斗豪情,改革开放以来,珠江流域的沿海开放口岸不断增多,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交往日益活跃频繁,岭南人海洋意识的积极面进一步得到弘扬,其消极面得到一定遏制(如走私活动),为珠江文化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航运水系多。珠江流域环山濒海,内部水网纵横,而且结构合理,基本上可说是“条条水路通广州”,为发展航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在古代陆路少而不平,车也不多不牢的情况下,运载量大,相对安全的水运就尤显重要。岭南人很早就有利用珠江水系进行贸易活动的商业意识和很高的造船技术,善于利用当地的材料制造坚固的货船和客船。如宋代就已著称于世的“广舶”,系用岭南特产乌婪木制成,长达五丈,凌波蹈浪,不怕折断,可载客数百至上千人。时至今日,虽然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已在岭南普及,但仍未取代也不必取代珠江水系发达的航运。相反,随着广州作为华南最大都市、全国商业文化中心之一的地位确立,随着航道的疏通和沿江水电站的相继建立,以及位于广州下游的香港这一国际大都市的崛起,直航广州以至香港的航运更趋繁忙和发达。珠江江面上,机船客轮穿梭如织。一船船土特产源源运来,一船船工业品源源送出,以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精神,赋予了昔日“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珠江航运以鲜明时代色彩,把得如网水系之助的珠江文化的商品意识,发挥至新的极致。

(四)土客杂居多。汉民族与百越名族杂居共荣,是珠江流域的一大特色。由于历史的原因,汉人(包括已跟汉人通婚同化了的越人)多居平原(梅州地区的客家人例外);而百越人的后裔,包括壮族(骆越)、苗族瑶族黎族侗族仡佬族水族、毛难族、回族彝族京族、仡佬族、畲族等,则大都居于山区。多民族杂居的人口格局,形成了岭南人特有的民族意识。中央实行民族团结的政策,将广西省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大提高了以占广西人口1/3 的壮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的自治地位,为珠江文化古已有之的民族意识增添了新的内涵,为发挥包括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在内的岭南少数民族在建设新珠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创造了有利前提。无庸质疑,岭南古百越民族及其后裔的文化积累,为珠江文化的繁荣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如以花山崖画为代表的富于骆越神韵的绘画艺术,以程阳桥、真武阁为代表的民族建筑艺术,以博采、烧烤、杂食为特点的百越饮食文化,以壮戏、侗戏、苗戏为代表的民族表演艺术,以黎锦、瑶斑布、壮锦为代表的编织印染艺术,以铜鼓为代表的造型艺术,等等。可以想见,如果今后岭南人能继续发挥各兄弟民族的创造天性,缩小而不是人为扩大彼此的差距,不搞一些徒劳无功的怪异花样,正确执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那么珠江文化的色彩将会由于民族意识的介入而呈现更繁丽壮美的色调。

(五)名胜古迹多。岭南的秀丽山水,富庶繁华,吸引了天下众多僧侣道徒南来建寺修观,激发了神州甚多文人墨客的游兴诗情,留下了甚多碑文壁刻。这些与岭南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的古寺名观、石刻题咏,多受北方文化意识的影响,或者体现了中国社会儒道释三教合一的现实精神(如飞来峡上的飞霞洞洞府)和忠臣清官意识(如海南的五公祠、海瑞墓,广东的慈元庙),或者以北方大一统文化的视觉审视岭南风物山川,赋予其以新的文化意蕴。像南宋覆灭于粤留下的众多古迹(包括香港部分)以及文天祥《过伶仃洋》明志诗的长远影响,像北方正直官吏如苏轼韩愈柳宗元包拯等的政绩及其所受的崇敬(包括以山河、堤坝命名及建祠立庙等),像韩愈、柳宗元等著名文人游览岭南名山胜地留下的赞颂祖国山川壮丽的诗篇题刻(包括由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在肇庆七星岩题写的《端州石室记》等),无不为珠江文化注入了一种传统文化意识(或曰北方中原文化意识)及爱国主义意识,这也是珠江文化始终认同于中华文化母体的原因之一。

(六)幽洞奇岩多。珠江流域石灰岩分布广,大都呈熔岩地貌,已发现的著名岩洞和待开发的岩洞很多。除著名的桂林七星岩、芦笛岩、肇庆的七星岩外,较知名的还有罗浮山的朱明洞、怀集县的燕岩、阳春的崆峒岩、凌霄岩、霞山的湖光岩、阳朔的冠岩、柳州的都乐岩、武鸣的伊岭岩、东兰的列宁岩、天等的万福洞、凌云的水源洞、融水的老君洞、寿星岩、鹿寨的香桥、白象岩、宜山的白龙洞、仙女岩、陆川的龙岩、北流的勾漏洞等。“天斫神剜不记年,洞中风景异尘寰。”“曾按薰弦天一方,扫除民愠变清凉。”(朱晞颜)“神工斧出金天界,仙乳溶天玉露台,物象宛然真诡境,龙潭一跃见三台。”“众峰合沓撑嶙峋,六洞迂折蟠江滨。”(董传策)“深窦贯阴崖,寒飙生不绝。悬泉石罅垂,炎月吹成雪。”“石牖次江潭,琮峥发灵异。水乐谐古音,率舞鱼龙至。”“石扇划烟堂,四壁涂青翠。葩乳拥华榱,翻成佳丽地。”(俞安期)从上述几位历代岭北诗人对桂林伏波岩、韶音洞、七星岩洞、隐山六洞、玄风洞、华景洞的精采描述中,我们可以细腻地感触到岭南景物尤其是幽洞奇石对岭南人审美意识的潜在影响。鬼斧神工,自然造化,清凉宜人,琮峥水乐,青翠佳丽、阴崖寒飙,幽洞悬泉,似乎都贯注着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流动之美、自然之美、阴柔之美。它与岭南秀山丽水相揉合,与炎夏的灼人酷暑相融化,与岭南画派色彩鲜丽、不落俗套的奇绝画风相辉映,与岭南音乐自然流畅、清新妙韵相共鸣,与岭南舞蹈轻歌曼舞、柔情万种相默契,达到了一种令人神往陶醉的意境。珠江文化与艺术,得益于滋生地之直观印象和潜移默化的,实属非浅!近年来,随着旅游热的加温,以及类似移民化城市深圳建立中国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旅游区的尝试,岭南人的文化视野更为开阔宽广,审美意识更为练达洞明,丰足圆满,艺术风貌也更为壮观奇丽。但其崇尚柔美的审美指向,将仍会持续相当时期,以其清幽神秘的魅力享誉艺苑文坛。

值得注意的是,岭南奇洞幽岩,还为岭南原始人提供了最佳天然庇护所,留下许多富含深厚人文价值的出土文物。如封开黄岩洞出土两颗距今14 万8 千年原始人牙齿化石,就将原来以曲江狮子岩出土的马埧人所代表的距今12 万年的岭南人文明史,推前了2 万8 千年,证实封开确为“岭南文化古都”。此外,考古学家张镇洪教授通过对北江流域的南雄,曲江、乐昌、翁源、韶关、仁化、英德清远等县市的考察,也在英德宝晶宫岩洞的地质层发现:这里与封开黄岩洞、广西柳江,以至贵州、云南的古人类遗址,同属一个考古地带,从地质考古的角度,证实了珠江水系同属一条人类生活文明带,其文化的源流从西江发源地云南起,直至所流经的贵州、广西和广东各省,都是一水相连,同根同源的。

(七)土特物产多。珠江地区的物产丰饶久已闻名于世,直令外来的贪官污吏垂涎万丈,以至于有“贪泉”的警戒传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和“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诗句,为岭南佳果留下诗名。像椰子菠萝蜜橄榄槟榔香蕉、龙眼、菠萝这些水果胡椒藿香这些香料,橡胶、香茅、沉香香菇这些工业原料,药材、食料,以及海龙、蛤蚧一类的海产土特产,都是岭南特有的热带、亚热带特产,有很高的营养、药用和工业价值。其出产与珠江地区大都三冬无雪(高寒山区除外)、四季常青的气候条件有关。丰饶的物产有助于岭南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形成一种豪放进取的饮食文化意识,并辐射到珠江文化的其他领域。究其实质,这是一种“敢第一个吃螃蟹”的创新意识、“物尽其用,广采博纳”的“杂食”意识和“包融”意识,它无疑有利于文化的进步和丰富。

(八)特别区域多。珠江流域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拥有最多“特别地区”的地方。一种是因制度的差别所出现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一种是因与香港、澳门和世界市场经济对接的需要而建立的“经济特区”,包括海南、深圳、珠海、汕头等;一种是因全国改革开放全局的宏观需要建立的“全国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自贸区”、“沿海开放城市”,分别为广东、珠江三角洲、广州、北海等;一种是“民族自治区”,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侗族、黎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自治州县等。多种性质、多种功能、多种行政管理方法的“特别区域”的存在,是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需要加给珠江文化滋生地的人文景观。粗看起来,这似乎不符合高度集权统一管理的传统模式,成分混杂指挥不灵,实际上却是珠江文化多元化意识和充满活力的生动表现。正是由于众多“特别区域”的存在,有助于不同区域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发展方针,采取灵活措施,因地制宜,竞争协作,互惠互利,为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摸索出宝贵经验,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借鉴。最近深圳特区建立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深受中央重视,就是新珠江文化由其特殊地域条件所决定的肩负历史重任的具体表现。

珠江文化滋生地的山山水水,以及“八多”现象,对珠江文化意识的形成的深远影响,已如上述。必须再次指出的是,这种地理多元文化景观的形成是历史的而非纯自然的,这种地理文化景观对岭南人珠江文化意识的微妙作用,是以多种形式在意识的多层面中潜移默化进行的。它最终形成珠江文化的主导意识还需要许多别的重要条件,包括历史的和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杰出人物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和历史机遇等,而且这些条件所起的作用不是机械的和简单的。

珠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豪勇风流,开放创新,触动了多少雄才文杰的创造灵机,汇聚了多少岭南文化的日月精华,独擅八美,仙酿佳肴,享誉寰球,成为——

【注释】
(www.xing528.com)

[1]刘昫等.旧唐书·狄仁杰传 [DB/OL].http://yuedu.baidu.com/ebook/019c66349b6648d7c1c74699?fr=aladdin&key=% E6% 97% A7% E5% 94% 90% E4% B9% A6.

[2]陈永正.(王渐逵.白云山).岭南历代诗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10.172.

[3]康有为.澹如楼读书[DB/OL].http://sou-yun.com/PoemIndex.aspx?dynasty=Qing&author=% E5% BA% B7% E6% 9C% 89% E4% B8% BA.

[4]刘允.韩山[DB/OL].http://www.iraoping.com/html/fengsu/13459.html.

[5]陈毅.陈毅诗词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301.

[6]彭光辅.桂林旅游山水诗话[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桂林放舟赴苍梧即景感怀成七言一百韵》,以及本段桂林山水诗均选自此书)

[7]钟启超.澳门杂咏[DB/OL].http://dlib.zslib.com.cn/qklw/rdzl/RD199999/RD023544.

[8]康有为.过虎门[DB/OL].http://www.shicimingju.com/chaxun/list/1114115.html.

[9]李黼平.惠州[DB/OL].http://rsj.huizhou.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1281/4.1/201205/155324.html.

[10]陈永正.(李昂英.登峡山疾风甚雨).岭南历代诗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10.

[11]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洲[DB/OL].http://so.gushiwen.org/view_18246.aspx.

[12]欧大任.镇海楼[D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mI2sr57gn3sLDE6yW91rhA1xY4nN51fQXSVj3u6Gq6dFjtoloyATkn2ePuybswcqiztmPn7JgWpsIUeY4H9TluMRCYKrqwLGWSZ8z8RDmgBnJ3E8h9Bspy70ZukHX5m.

[13]丘浚.提五指山[DB/OL].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9IdC15bQA0KK1PIfN8uK8u4LsRpnBU37udToZshsBt5zhkeRgEKnVxWB0INUrvY1LQULXtCuQwvKgqoULlq8f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