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辛亥革命前,大理籍日本留学生将孙中山先生同盟会的革命宗旨及时传回遥远的国内一样,五·四运动期间,在北京和昆明的大理人士仍然不失时机地给家乡带来新信息,极大地开阔了众乡亲的视野。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主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成为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启蒙运动。五四运动前后,大理籍一批先进分子,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在省内外参加了传播马列主义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祥云籍青年王复生(王濡廷),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积极投身到五四运动中,特意将原名王濡廷改为王复生。1921年11月17日,在李大钊的领导下,王复生在《北京大学日刊》刊登启事,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个研究会的发起人有19名。他们是河北的高崇焕(北大法学院)、云南的王友德(德文班)、湖南的邓中夏(中文系)、湖南的罗章龙(文学院)、湖南的吴汝铭(法学院)、湖南的黄绍谷(文学院)、云南的王复生(法学院)、广西的黄日葵(中文系)、湖北的李骏(英文系)、湖南的杨人杞(文学系)、湖南的李梅美(德文班)、浙江的吴容沧(中文系)、湖北的刘仁静(物理系)、湖北的范鸿劼(英文系)和宋天放(文学院)、湖南的朱务善(法学院)和范齐韩(法学院)等。1917年秋天,洱源籍白族青年施滉以插班生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五四运动中,他是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学生运动的领袖,与清华学生100多人相继被捕;1920年,他与冀朝铸等人发起成立“本着互助和奋斗的精神研究学术,改良社会,以求人类的真幸福”宗旨的“唯真学会”,被选为会长;1923年,又被选举为清华学校学生会主席,被称作“清华学生进步的倡导者”“清华园的举火人”。1928年,施滉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完成的长篇硕士论文《孙中山评传》被评为“填补了中国现代史研究中的主要空白”。
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昆明,在昆明云南省立一中、成德中学、法政学校、工业学校读书的祥云籍青年王德三、王孝达、陈有栋,蒙化籍青年徐克家、张四维,宾川籍青年赵醒吾、赵镕等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张四维同云南省立一中的几个进步学生,率先倡议成立“云南学生爱国会”,并编写印发了传单《运动缘起》,秘密组织进步组织“大同社”以“改造社会”为宗旨,研究社会主义学说,探讨国家前途。(www.xing528.com)
就是在这些先行者的鼓动下,在划时代的五四运动之后,大理州各县一批优秀的知识青年,在求学求知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云南的革命运动产生过重要影响,其中许多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大理各族人民的优秀儿女、学习楷模。他们是辛亥革命以后涌现的大理精英,薪火相传、传统相接。他们以自己的革命实践和传播的先进思想影响家乡青年,为以后大理的革命斗争创造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