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理史话:揭秘大理古城的文献名邦地位

大理史话:揭秘大理古城的文献名邦地位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献名邦”一词未见于辞典类书。大理被称之为“文献名邦”则有古城南门城楼上的匾额为证。“文献名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要有丰富的能够反映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典籍;二是要有精通典籍的人才辈出。因此,大理的“文献”可以说为云南省内翘楚,名为“文献名邦”当之无愧。

大理史话:揭秘大理古城的文献名邦地位

文献名邦”一词未见于辞典类书。然而在云南,它常常被一些城镇自诩为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称誉,类似如今所说的“历史文化名城”。大理被称之为“文献名邦”则有古城南门城楼上的匾额为证。

康熙云南提督偏图题匾

这块匾额是清康熙四十年(1701)云南提督偏图所书。偏图是汉军正白旗人,本姓李,原来只是故宫御花园中的一名小官吏,但从军后,在康熙皇帝反分裂割据、巩固国家统一南征北战中屡建战功,尤其是在扫平吴三桂的叛变中表现突出,被提升为云南提督,在大理将近15个年头。回京师后,康熙皇帝赐给他孔雀翎。提升他为镶白旗汉军都督;死后赐给“襄敏”谥号,让世袭拖沙喇哈番爵位,荣耀终身。康熙十九年(1680),偏图以督标别将随云南总督赵良栋征发吴三桂,第二年被提升为云南随征总兵。平定云南后,康熙三十年(1691)偏图任云南提督。提督是清朝最高的地方武官,品级很高,为从一品官,比文职的巡抚还要高一级,与加尚书衔的总督平级,为各省绿营的最高长官。绿营的士兵都是汉族,清初规定满族兵用黄、白、红、蓝四色旗,汉族兵用绿色旗,因此一直称汉兵为绿营。当时的提督分陆师和水师,每省都各有陆路提督一人,云南的提督历来都驻在大理城。在大理的历任云南提督中,最知名的有修建鸡足山金顶寺的诺穆图、苍山神祠钟馗像的题词者罗思举、修补崇圣寺雨铜观音的蔡标,以及马如龙、杨玉料、冯子才等。

“文献名邦”匾先是悬挂在大理南城外双鹤桥附近的文献楼上,楼毁之后被移至城中孔庙前的凉亭上;现在我们所见到城楼上的这四个大字,则是近年复修城楼时挂上的。(www.xing528.com)

文献楼曾是一座两层歇山顶式的阁楼,横跨在南入大理古城的大道上。路两旁是两排依依杨柳树,楼上有一副楹联,道出了大理的特征:“百里河山双鹤拓;千秋文献一楼存。”文献楼是官府迎送宾客的门户,外客未进城文化之风却已扑面而来。“文献”,这两字最早出现于《论语·八佾第三·夏礼章》,“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意思是,夏和殷两个国家的史实和人物的资料不足,所以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它们的情况。宋儒朱熹注释:“文,典籍也;献,贤也。”用现在的话说,“文”指的是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而熟悉掌故的人。“文献名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要有丰富的能够反映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典籍;二是要有精通典籍的人才辈出。

早在明嘉靖年间,时任明朝首辅(相当于宰想)的云南籍人士杨一清就曾说过:“吾清文献之著称大理。”因此,大理的“文献”可以说为云南省内翘楚,名为“文献名邦”当之无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