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语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当人们在昆明看到大观楼长联中的“元跨革囊”四个字,并了解了大致含义后,首先想到的是勇猛蒙古铁骑与和善纳西皮筏的关系,两者的碰撞造就了一个新时代。当突然避开纷繁的王位,身居古寺中伴着“青灯黄卷”悠闲自得度过余生的时候,大理国的国王们绝不会想到远在十万八千里以外,早已存在一个骑在马背上“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剽悍民族,他们的族名叫“蒙”。
就是历史这个宁馨儿,使相隔遥远的北方蒙古族和南方白族会天不转路转地走在一起。历史就是因缘,往往出人意料。
“蒙”是蒙古族的简称,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而已。“蒙古”最早的汉文译名是“蒙兀”,始见于唐代。说到蒙古族有必要先说回纥族,他的前身敕勒最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分布在贝加尔湖以南一带,是一个部落联合体,他们有狄历、敕勒、铁勒、丁零等名称,都是相同发音的音译。北魏时,东铁勒袁纥游牧于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而且都在突厥汗国的统治之下。隋朝称韦纥,大业元年(605),袁纥部因反抗突厥的压迫,与仆固、同罗、拔野古等成立联盟,总称回纥。
后来,回纥因长期与吐蕃战争,加上统治无道,内讧不断,于846年被所属部黠戛斯所灭。回鹘汗国崩溃后,这个部落的大部分向西迁移至不儿罕山(今蒙古大肯特山)一带,发展繁衍为许多部落,各有名号。辽金时期,多以“鞑靼”或“阻卜”泛称蒙古草原各部。12世纪,蒙古部首领铁木真,连续击败纷争部落,统一蒙古。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于是,“蒙古”开始成为民族的称谓。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大聚会,建立大蒙古国。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名号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的原名叫孛儿只斤·铁木真,蒙古帝国可汗,“成吉思汗”是尊号,意为“拥有海洋四方”。大蒙古国随即统一了中国北方,此后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不断西征,先后建立了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等4个汗国。他们打通了亚洲和欧洲的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13世纪中叶,崛起于北方草原的蒙古帝国已经依次扫灭西夏(1227)、金朝(1234),并在1227年的“丁亥之变”后和南宋在四川等地多次发生冲突。蒙宋合谋灭金后不久,蒙古和偏安的赵宋王朝发生了全面对抗,把战场推向了南宋的沿边甚至腹地。到1239年,蒙古一共对四川发动了三次较大的进攻,南宋川西、成都数次失陷,但川东重庆等地却一直未能征服。蒙古族在战争中擅长于被称为“斡腹之举”的迂回战略。(www.xing528.com)
“斡腹之举”也是蒙古人对付南宋的办法,先是出奇兵灭大理,然后再由大理派一支军队,对南宋腹地发动进攻,南北夹击,一举而灭南宋。这个策略看似简单,然而蒙古对大理用兵,依旧颇费了一番周折。据考证,蒙古对大理国用兵,前后三次,最终才取得胜利。最早是在蒙古成吉思汗时,有一次成吉思汗向大臣郭宝玉(唐郭子仪后人)询问取中原之策,宝玉回答说:“中原势大,不可忽也,西南诸番勇悍可用,宜先取之,籍以图金,必得志也。”这颇符合蒙古迂回的传统:“不计师之众寡,地之险易,敌之强弱,必合围把稍,猎取之若禽兽然,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闪电,捷如鹰鹃,鞭梢所属,指期如日万里。”据有的文献资料记载,成吉思汗曾派遣过一支部队进攻大理,军队到达金沙江边的铁桥城时因不熟悉情况无功而返。
南宋淳祐四年(1244),蒙古出兵川西灵关(在成都西南汉寿界),直下丽江。大理国段兴祥遣将高禾迎战,兵败,禾亦战死。高禾,又名高和、高泰和、高逾城和,是当时大理国相国高泰祥之弟,为大理国重臣。与高禾同时战死的高氏家族成员还有高福善、高明胜、高明祥、高政运、高政志等,此次战役非常激烈,对大理国震动很大,而蒙古军也损失惨重。不过蒙古军北还,不完全是军事因素,主要原因是窝阔台汗突然逝世,大军只好撤回。窝阔台是成吉思汗第三子。按蒙古人的风俗,诸子成年之后,除了幼子继承父业以外,其他诸子均从父亲那里获得一部分财产(蒙古人称为“忽必”“份子”的意思),各自营生。穷苦的百姓是这样,贵为可汗的家族也是这样。在成吉思汗分封宗亲贵戚时,窝阔台同其兄术赤和察合台一道,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一部分土地和军队,形成了自己的兀鲁思。窝阔台的始封地在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叶迷立。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继承了父位,是为元太宗。其原有封地叶迷立一带成为长子贵由的营地,次子阔端封于河西。窝阔台利用手中的权力,把成吉思汗留给幼子拖雷的一部分军队划归阔端,引起了拖雷家族的不满。1241年窝阔台死,其子贵由继承皇位,即元定宗。贵由死后,皇位为拖雷之子蒙哥夺去。“蒙哥”的蒙语意思是“永久”,忽必烈是蒙哥的四弟。1251年7月1日,蒙哥即位后,窝阔台系诸宗王拒绝承认,后率兵镇压,并以弟忽必烈领漠南汉地军政事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