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理史话:外宁内忧的隐患

大理史话:外宁内忧的隐患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说是盛世,但大理国仍然没有完全避免“外宁内忧”状况。《左传·成公十六年》说:“惟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外宁内忧指的是:外部安宁,就一定会有内部忧患;外无敌情边患,则内部矛盾必然突出。从此,高氏势力在国内占了上风。得国后,段思平先是将洱海地区大部分土地封为段氏世袭领地,然后进一步封国相白族董伽罗到成纪(今永胜),再封高方于巨桥为“岳侯”。

大理史话:外宁内忧的隐患

9世纪末,南诏国内仿佛变成了火药桶,危机已经四伏。902年,权臣郑买嗣、赵善政、杨干贞夺了权。然而,这三个不成样子的“小蛐蛐”仅仅维持了30多年就混不下去了。此时,机遇落在出生喜洲、远在通海的节度使段思平头上,他机智地联合了滇东三十七部少数民族头人,挥戈滇西,跃马渡过洱海边的龙尾关渡口,在阳苴咩城举起义旗夺权坐天下,改国号曰大理。上台后,他实践的承诺,改善民生。五代后汉天福二年(931),段思平改元文德。尽逐杨氏邪臣,“罪大者明正罚爽,表暴贞良。更易制度,损除苛令。于是远近归心,咸奉约束”,开启了一代盛世。

虽说是盛世,但大理国仍然没有完全避免“外宁内忧”状况。《左传·成公十六年》说:“惟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外宁内忧指的是:外部安宁,就一定会有内部忧患;外无敌情边患,则内部矛盾必然突出。

段思平建立的大理国国内和国外、宫廷与民间之间的关系较为缓和,但是宫廷内部的摩擦依然不时出现,只不过这种矛盾少有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式的厮杀,而且国王禅位为僧的佛行往往成为削减冲突的润滑剂。

后晋开运元年(994),段思平卒。第二年,子思英立,改元文经。思英母桂仙,传说“殁而为神”,封榆城宣惠国母。思英在位一年,叔思良争位,废位为僧,法名宏修大师。思良改元至治,在位七年后周广顺二年(952)崩,谥文武先皇。子思聪立,改元明德,宋太祖开宝二年(967)卒,谥至道广慈皇帝,在位17年。子素顺立,改元明政。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卒,也在位17年,谥应道皇帝。子素英立,改元广明、明应、明圣等。宋太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卒,在位25年,谥昭明皇帝。子素廉立。改元明启。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卒,在位13年,谥敬明皇帝,侄素隆立,改元明通。在位5年,禅位为僧。侄素贞立。改元正治,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在位15年。孙素兴立,改元圣明。在位3年。

据胡蔚本《南诏野史》载:“素兴,宋仁宗辛巳庆历元年(1041)即位。性好游狎,广营宫室于东京,多植花草。于春登堤上种黄花,名绕道金棱;云津桥上种白花,名萦城银棱。每春月,挟妓载酒,自玉案三泉,溯为九曲流觞。男女列坐,斗草簪花,昼夜行乐。花中有素馨者,以素兴爱之,故名。又有花遇歌则开,有草遇舞则动。兴令歌者傍花,舞者傍草。盖亦花草之妖也。”《滇云历年传》载:“《滇史》:素兴年幼,好佚游,广营宫室于东京;筑春登、云津二堤,分种黄白花其上。有‘绕道金棱’‘萦城银棱’之目。每春月,挟妓载酒,自玉案、三泉溯为九曲流觞。男女列坐,斗草簪花以为乐。时有一种花,似因歌而开,遇舞而动。素兴爱之,命美人盘髻为饰,因名‘素兴花’,后讹为‘素馨’。蜕按:东京即今省城。春台,今东门外里名,金汁河之所经;则春堤,金汁河堤也。云津河即盘龙江,则云津堤乃盘龙江堤也。玉案山,俗呼棋盘山,夷名列和蒙山,在城西二十里;三泉者,商山下冷泉,名莲花池,在城北,最近。玉案山下菩提泉,迤逦而泻西壁为瀑布。”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素兴在位,荒淫日甚,国人废之”,段思平五世孙思廉立,改元保安、太安、正安、正德保德

宋仁宗嘉祐八年(1036),段思廉命高智升讨伐杨允贤,攻克后,加智升为太保,封德侯,赐给萂甸之地。宋神宗宁熙八年(1075),禅位为僧,在位30年。子廉义立,改元上德。在位7年,被其臣杨义贞所弑而自立,篡位仅4个月,鄯阐侯高智升命子清平官高升泰起东方爨僰兵,讨而诛之。侄寿辉立,改元上明,在位一年。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寿辉禅位于思廉孙正明,明年改元保定,又改元建安、天祐。段正明为官不振,人心归高氏。正明在位13年,群臣请立鄯阐岳牧高升泰为君。(www.xing528.com)

杨、高两姓与段氏王室之间的关系是大理国上层擅权斗争的主要表现。前述,宋仁宗嘉祐时,杨允贤暴乱,国王段思廉命岳侯高智升讨平;宋神宗时,权臣杨义贞叛变,杀国王段义连(又叫廉义)自立为王,仅四个月又被高智升之子高升泰起兵杀死,立义连之侄段寿辉。从此,高氏势力在国内占了上风。杨慎曾说:“段氏高氏,君臣始终。”高氏为西洱河蛮大姓之一,在南诏国时期已是地位显赫的望族,有好几代人历任南诏的劝爽、慈爽等部门的要职,有的是清平官坦绰。段思平创立王业时,曾依靠南诏的大姓势力,其中最得力的支持者之一就是高方。得国后,段思平先是将洱海地区大部分土地封为段氏世袭领地,然后进一步封国相白族董伽罗到成纪(今永胜),再封高方于巨桥(今晋宁昆阳)为“岳侯”。尤其是平定杨氏两次叛乱之后,高氏进一步受到段氏的重用,封其为德侯。粉碎杨义贞政变之后,高智升登上了布燮(宰相)的位置,执掌大理国的实权,正如史书所载:高氏世为相国执政柄,赏罚政令皆出其门,国人称为“高国主”,段氏拥虚而已。此时,高氏分封更加扩大,高智升有两子,长子高升泰控制以洱海地区为中心的大理国西部,高升祥控制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的大理国东部;他们的子孙又先后分封于永昌(保山)、腾冲、谋统(鹤庆)、威楚(楚雄)、统矢(姚安)、会川(四川会理)、建昌(四川西昌)等地。这些被分封的王族、重臣,同时还带去的大批军将和家属。

宋绍圣元年(1094),高升泰竟然以“群臣请立”为由废弃段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至此,立国后大理国传了14主,至段正明在位13年之后,已经历了158年历史的大理国经受了一场失权的冲击,段正明被迫让位给权臣鄯阐岳牧高升泰。有人认为,在大理国的王位继承上,段思平和段思良之后大理国一直是两派支系之间更替的争夺,埋下了激烈的权力争斗的伏线,结果导致高氏的专政。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在各方势力的胁迫下高升泰之子高泰明还位于段正明之弟段正淳,改元天授、明开、大政、文安,以高泰明为相,史称“后理国”。尽管让位,然而高氏依然世居相国,专政柄,竭力发展自家势力,分封及分派职官于所属地盘,形成高家集权统治。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大理国灭亡。《南诏野史》载:“段正淳中兴,以高泰明为相国,传至国终而后已。”

段正淳受命于危难,力图通过改革振兴王室。立位后,赦免差役,修威楚城,遣高太运入宋朝求经籍,得六十九家并方药书六十二册。受鄯阐高观音朝贡,进金杖八十节、人民三万三千户;缅人、昆仑波斯三国也进贡白象、香物。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段正淳避位为僧,在位12年,谥文安皇帝。子段正严(又名和誉)立,改元日改、文治、永嘉、广运。段和誉是大理国第16代国王,直至南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因诸子内争外叛”禅位为僧,在位长达40年,是后理国诸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死后谥号宣仁皇帝。段和誉是个“勤于政事”有所作为的君主,他特别重视加强与宋朝的联系,入贡大理马、麝香、牛黄、细毡等土特产,还派幻戏乐人(魔术师)到宋朝表演,深得宋徽宗的礼遇,册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同时,他还与周边民族“私相贸易”,处好关系。段和誉死后,子政兴立,改永贞,又改元大宝、龙兴、盛明、建德。宋孝宗八年(1172),政兴亦避位为僧,谥正廉皇帝,在位26年。子智兴立,改元利贞,又改元盛德、嘉会、元亨、安定。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段智兴卒,在位29年,谥功极皇帝。子智廉立,改元凤历。使人入宋求《大藏经》1465部,置五华楼。宁宗禧元年(1205)卒,在位5年,谥享天皇帝。弟智祥立,改元天开、天辅、仁寿。“征三十七部夷,追至寻甸平之。高阿容为国主,广建寺宇,废国事,榆城高隆代之。”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卒,谥神宗皇帝,在位34四年。子祥兴立,改元道隆。宋淳佑四年(1244),“蒙古兵出灵关,段祥兴遣将高禾迎战。兵败,死之。会蒙古主卒,师还”。宋朝派使者送经书、银锻和祭文,为高禾抗蒙古兵战亡。宋淳祐十一年(1251),段祥兴卒,在位13年,谥孝义皇帝。子兴智立,改元天定。是年,元先宗派太弟忽必烈征云南。元军破吐蕃、出石门,所皆降。高天祥抗拒不胜。元军至大理,兴智逃往鄯阐,被擒。高天祥走姚州,被元军追回,杀于五华楼下。次年,元大将兀良合台攻破鄯阐,虏兴智,兴智献地图,赦之,大理国亡。

段氏自思平至兴智共22主,合316年,统治时间比南诏长了近百年。

关于大理国的疆界,据宋杨佐《云南买马记》载:“大云南驿前有《里埃题》,东至戎州,西至身毒国,东南至交趾,东北至成都,北至大雪山,南至海上,悉著其道里之详。”大致是:东北以石门关和大渡河为界,东南接交趾,北至大雪山与吐蕃为界,南至海上与真腊、蒲甘国接界,西至身毒国与天竺接界。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国之后,十分重视版图资料。元宪宗三年(1253)十二月,元帝曾“命姚枢等搜访图籍”;大理国的末代皇帝段兴智被赦免死罪之后,也曾入觐献地图。如今这些资料已经无存。但从《元史·地理志》的间接记录也可以推测出大理国的疆域:大理国“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省的镇宁县),西至缅地之江头城(今缅甸实阶区东北的杰沙克钦邦),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川省境内黑河西岸的傣族地区),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今四川省西昌地区),凡四千里而近”。这一范围大致与南诏国全盛时的境界相当,比今天云南省面积大2.9倍,辖境要大得多。历史上的大理,就远远不只是现在洱海周围的大理这块地方。大理国前期的行政区划与南诏基本上相同,即仿唐制,建置府、郡、州、县,以及节度和都督等;后期废除了节度和都督的军事管制区,对其他建制略作了调整。据《元史·地理志》载:“元世祖征大理,凡收府八、郡四、部三十七。”《元史·兀良合台传》则有“大理五城八府、四郡、洎乌白等蛮三十七部”之说,与《地理志》记载大致相同,即除首府(洱海周围)之外,设八府、四郡、四镇,而部、赕(甸)等则隶属府、郡、镇。方国瑜先生说:“大理前期与后期之疆域政区,上承南诏,下开元代云南行省,经历300余年,其社会历史有很大的发展变化,随之政治设施也在发展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