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南门
中国西南部以洱海为中心名曰“大理”的这块地方,其文明史已经有5000多年,而“大理”这个名称则只有1000多年历史。那么“大理”二字的由来何在?有人说,“大理”与南诏后期曾用过的“大礼”有承袭关系。《新唐书·南诏传》载:“南诏酋龙立,遂僭称皇帝,建元建极,自号大礼国。”因此,有的学者说“大礼或大理名称,皆系汉语命名的地名”。然而说两者汉字音同可以,要说两者之间义同则未必。清倪蜕《滇云历年传》称南诏第11代王世隆“凶狠悖逆,俨然称尊入寇”,立位后,屡寇西川、成都,常陷安南、交趾,攻黔中、嶲州,穷兵黩武。《资治通鉴》亦称:“酋龙(世隆)嗣立以来,为边患殆二十年,中国为之虚耗,而其国中亦疲弊。”而且,胡蔚本《南诏野史》也说:“异牟寻、寻阁劝二世事唐唯谨。迨劝龙晟及丰佑,又数扰边,大为唐患。又以世隆之名犯太宗、元宗庙讳,唐不册封,隆益致怨望(怨恨)。”可见,世隆取国号为“大礼”完全是一种情绪化的行为:“怨望。”这种“挂羊头卖狗肉”刚愎自用的勾当,明智如段思平这样雄才大略之人,怎么能轻易地搬用世隆的国号作为自己庄严的国号呢?故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对此提出质疑:“大理国与唐史礼、理字异,未详所始。”普遍的观点认为,“大理”二字是从南诏国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开始的,与南诏王世隆号“大礼”没有关系。历史学家尤中先生的解释是:“段思平取得政权时,便把国号改为‘大理’。仅从这个国号的含义上来看,便与过去的‘长和’不同。‘长和’是要对各种势力妥协让步,长期地因循保守;而‘大理’则是要采取措施,重新调理各方面的关系。”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挥戈西洱河受阻,传说此时恰好有“被(披)缨浣纱妇女,指渡处曰:人从我江尾,马从三沙矣,尔国名大理”,于是,段思平得以顺利过河,故承诺:“得国必报之,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立国后,他确实“赦国中凡有罪无子孙者”“免东方三十七部蛮徭役”。今人认为,这则渡江神话折射出段思平宽容治国的理念:改国号为“大理”显然与之前的“长和”不同而是大治大理,调理各方面的关系,以求创新。这种解释较为合理,而“大礼”之义非此。(www.xing528.com)
还要说明的是,作为国号的“大理”,与后来历代所指的地名并非完全一致,内涵外延各有伸缩。汉朝之际,洱海周围属中原的南中地区,也称“西南夷”。汉在此设郡为“云南”。故史家称:“大理为滇西扼塞之地。诸史中凡曰‘云南’者,皆指大理而言,至段氏得国,始名大理。元统一后,划为云南中书省大理路,明则改称云南行省大理府。”这个历史过程中,原中原王朝所置“云南”郡县至元变为省名,而大理则由国名变为云南省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设大理专员公署;195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专署所属凤庆、云县划归临沧专区,将属丽江专署的剑川、鹤庆二县划入大理州。因此,现所指大理为洱海周围的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祥云、宾川、弥渡、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平、云龙、洱源、剑川、鹤庆等12个县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