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死后被改名数次,雍正年间,因避讳雍正帝(胤禛),被改为“士正”,乾隆时被赐名“士祯”,后世文学史中,“王士祯”或“王士禛”两名并用。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
王士祯出身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晋,为明朝布政使。顺治七年(1650年),王士祯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顺治八年乡试第六,顺治十二年(1655年)会试第五十六,顺治十五年(1658年)殿试,三甲三十六名进士。康熙十七年(1678年),受康熙帝召见,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不久,因受王五案失察牵连,被以“瞻循”罪革职回乡。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帝眷念旧臣,特诏官复原职。康熙五十年(1711年)卒,享年78岁。
王士祯为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康熙称其“诗文兼优”“博学善诗文”。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自幼酷爱书法,9岁即能草书,康熙朝书画家宋荦称王士祯“书法高秀似晋人”。又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家富藏书,作书楼“池北书库”,藏庋之富,甲于山左。有《池北书库藏书目》,收录宋元明本近500种,每书之下撰有题记。
王士祯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池北偶谈》《渔洋诗集》《带经堂集》等数十种。王士祯曾为蒲松龄赠诗:“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并为《聊斋志异》大书“王阮亭鉴定”,《聊斋志异》随即被各家书坊争相刊刻。
康煕十一年(1672年)六月,户部侍郎王士祯奉命入蜀,典四川乡试,秋天,从四川返回京城,路过襄阳,游览赋诗。王士祯《居易录》卷四对这段行程作了记载:(www.xing528.com)
康熙壬子,予以户部郎中奉命典四川乡试,所过名山,如井陉、霍山、姑射、中条、雷首、太华、少华、终南、太白、云栈、嶓冢、锦屏、天柱、岷山、青城、慕颐、凌云、蛾眉、乌尤、五峰、涂山、平都、上岩、瞿塘三峡、巫山十二峰、隆中、岘首、苏门、百泉诸胜,舟车遄发,迫于王程,或至或不至,凡登望皆有诗,为《蜀道集》,又别为《蜀道驿程记》四卷。
从这段短文,我们可以看出,王士祯去四川时,是取道陕西,翻越秦岭,进入四川,回来时是沿长江三峡出川,北上取道襄阳,返回京城。沿长江出川,经荆州、襄阳北上是从四川到中原大地的一条传统路线,北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沿长江,出三峡,取道襄阳,北上汴京,走的就是这条线路,王士祯也是走的这条线路,故而三苏和王士祯都留下了大量咏赞襄阳的诗文作品。
王士祯咏赞襄阳的诗作收录在《渔洋精华录》中的有:《望庞居士山》《万山》《襄阳口号》《羊太傅祠》《岘山,和孟公韵》《隆中》《放鹰台》《刘景升冢》《渡汉江次樊城二首》《大堤曲四首》《估客乐三首》《泛汉江》《汉江望鹿门》《习池馆》《岘山石幢》,此外《池北偶谈》也有对襄阳行事的记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