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BIM技术研究装配式建筑

基于BIM技术研究装配式建筑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预制装配式建筑虽然是新事物,但并不意味着它是简单的事物。现将预制装配式施工关于设计方面的特点进行简单的介绍,与现浇结构建筑相比,其有以下五个主要特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分工协作,但是分工不代表“各自为政”,要和其他相关行业进行紧密联系,尤其是构件、配件的生产厂家。

基于BIM技术研究装配式建筑

工业化建筑与传统式建筑不仅仅在生产方面不同,在其他方面(工程项目管理)两者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在此先不做介绍。装配式建筑能使房子像其他工厂产品一样能够批量生产,实际上这就属于一种效率的提高,其优越性体现在建筑设计、具体施工、装修、成品检验等环节。

(一)设计阶段

1.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世界日新月异,在建筑业,传统的建筑业开始出现了新的面貌,预制装配开始迅速发展,虽然其冲击了传统建筑业,但是不得不说这是破茧成蝶的伤痛,建筑业因为有了新鲜血液,必定会得到积极的发展。无论是生产方面,还是建设方面,其都受到了“预制装配”的影响。

预制装配式建筑虽然是新事物,但并不意味着它是简单的事物。在具体的预制装配中,施工队的管理体系、技术能力,工作环境交通条件、生产工艺的细节、建设周期的控制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只有这些因素发展充分,预制装配式施工才能保证基本的质量水平。

预制装配式施工虽然在传统建筑业的基础上进行了关于效率的“改革”,但是建筑施工的过程仍然是一项繁复的工作,或者说,建筑施工的标准和要求决定了其本身必须带有精细的特点。所以,除了生产之外,管理也是建筑施工中的“润滑剂”,通过管理手段,要使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运输单位、后勤单位等部门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使内部能量得以发挥。

现将预制装配式施工关于设计方面的特点进行简单的介绍,与现浇结构建筑相比,其有以下五个主要特点。

第一,建筑设计的轮廓化向精细化转变。社会上广泛性的市场要求不断提高及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流程更加现代化,这内外两个因素就决定了设计必须越来越趋于精细化。精细化的具体表现则是流程上的丰富。前期技术策划和预制构件加工图设计就是新增的工作流程。

第二,建筑设计趋于模数化。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环节是安装,但是相关的部品和构件(梁、板、柱和外墙)的生产制造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模数化是目前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的主要趋势。模数化实际上就是通过建筑模数对相关组件的调控使模数化向模块化发展。模数化的目的就是使设计趋于标准化。

第三,整线一体化。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分工协作,但是分工不代表“各自为政”,要和其他相关行业进行紧密联系,尤其是构件、配件的生产厂家。所谓一体化,其实就是具体施工、主体构件、装修配件、明暗管线、设备、设计的相互沟通和相互合作。

第四,成本趋于精确化。建筑构件的生产的依据是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图纸,所以说,在材料选购之前,如何在设计上节约成本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相同的装配率之下,预制装配设计方案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实际装配成本的不同。所以设计师在制订方案时,要努力地使自己的方案更加科学和合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成本,使得建筑成本得到精确和体系的优化

第五,建筑技术趋于信息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行业的交融程度加深,信息化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特征,建筑行业对计算机技术也越来越依赖。而建筑行业或者说预制装配建筑主要依赖的就是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它能够帮助提升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精确性,使整个装配工作的完成度更高。建筑信息模型并不是指具体的某一项技术,而是指代以三维图形为主,和物件导向、建筑学有关的电脑辅助设计的所有程序和软件。建筑信息模型的基本功能就是信息呈现,即对建筑项目的功能信息、几何信息、物理信息等进行统计和优化,为具体的建筑工作(管理、建设、运营、决策)提供指向性的参考。

2.预制装配建筑设计流程及要点

(1)技术策划是整个预制装配建筑设计流程的第一阶段,或者说是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进行策划时,设计单位和设计师应该对项目进行充分的考察和掌握,考察内容包括项目具体规模的大小、项目的具体性质和定位、可投入成本和实际成本的消耗、建筑的最终生产目标和具体的施工环境等。技术策划,要保证技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使其满足标准化,趋于最优化。当然,技术策划,并不是由具体某一个人决定的,它必须是所有人的智慧的集合。除了设计单位之外,具体的施工建筑单位也要参与到技术策划当中去,一起保证技术方案的科学性和牢固性,也能为施工建筑单位日后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问题。

(2)第二个阶段是方案设计阶段。所设计的方案具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平面设计方案;第二部分是立体设计方案。两种设计方案都需要依靠之前的技术策划成果。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继承的关系。立体设计方案又称立面设计方案,立面设计方案首先考虑的就是购买的建筑构件。要对自己的构建有一定的了解,即是否能进行再加工?立面设计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这个特点也需要有一个整体的、符合装配的大特点,不能使局部特点喧宾夺主变为主题特点。至于平面设计方案需要考虑的问题首先是最基本的使用功能,然后再根据行业内既定的预制构件设计原则进行加工和改进。在住宅套型设计当中,我们主要使住宅趋于标准化和系列化。

(3)第三个阶段即初步设计阶段。在此阶段,我们更应该保证设计的协同性和合作性。在设计时,应该明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要吸收各个专业的技术使自己的计划能够得到比较全面的、综合的考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建筑项目底部传统性的现浇加强区。其层数必须要符合相关的行业规范和具体实施条例,这是进行具体实施的前提。在这一阶段其实属于优化阶段,优化的对象主要就是预制构件的种类和预制构件的功能。要充分理解设备、管线的重要性,要对设备的预留、管线的预埋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处理。此外,要进行专业的评估,即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经济性方面进行考量,分析可能会对成本造成影响的因素,并制订出预防突发问题的方案。

(4)在经过之前三个阶段的准备工作之后,第四个阶段就是施工图设计。施工图是施工的最高依据标准,施工图的设计也必须要依照之前的方案进行,即前三个阶段都是为第四个阶段进行铺垫和准备的。施工图设计的过程中,具体的设施设备、装修部品和主要的预制构件是主要考量因素,要对这些部分的参数进行了解和准确的掌握,这是设计图设计的前提。参与设计的各个专业、各个部门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充分的考察和考虑,要在施工图中体现出不同专业、不同要求的预埋预留方案。

此外,在这一阶段,建筑专业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建筑部分的接点处是否隔音、是否防火、是否防水等问题,都需要进行细致的考虑和解决。

(5)最后一个阶段是对构件加工图进行设计。预制构件与具体的安装单位并无太多的联系,因为预制构件的生产并不是建筑单位管理范围。所以关于采购的预制构件的具体设计,可以和生产企业、加工企业进行沟通和合作,从而设计出全面的、可实施的构件加工图纸。在这一阶段,如果预制构件的尺寸难以把握,我们可以向建筑单位寻求帮助。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应该注意三个问题:第一,要预留临时的安装孔,为设施以后的安装和固定做好准备;第二,要考虑吊钩的因素,不论是具体的安装过程,还是运输过程都要加以注意;第三,要对电线、管道、门窗、洞口等因素进行准确的定位,使预制构件不必进行额外的再加工。

(二)生产阶段

1.预制构件钢筋绑扎、连接套筒定位

事先要准备好预制PC构件图。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按照钢筋的直径、长度等具体参数进行下料。钢筋是与连接套筒进行连接的这一部分。在钢筋绑扎区,施工人员要将钢筋的头部的车丝和连接套筒进行连接,使其完全的适应和接入。然后根据图纸的具体要求,对处理过的钢筋进行再一次加工,最终要使钢筋绑扎成固定的形状,即标准的形状。然后再将绑扎好的钢筋笼,通过吊钩、吊车等运输工具将它运送到预制构件的生产区。与连接套筒进行接触的模具端板之上,必须要铺一层具有高度保护性的发泡塑料,然后施工人员再将连接套筒用螺丝钉和电枪,将其固定在模具的端板上。这一步骤要保证基本的准确性。然后再把连接套筒进行安装。最后一步,是对灌浆塑料管进行预埋。

2.模具组装与检查

生产建筑PC构件是一个总称,数模化、固定底模和侧模板是生产建筑PC构件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固定底模必须有很强的精度性,触摸板也必须符合具体的施工要求和设计要求。诸如此类,在我国的建筑生产制造业当中,具有通用性和简易性。通用性指的是制作上的通用性和市场的通用性,市场通用性也就是行业的标准化。简易性则指的是加工过程的去繁琐化。在具体的工作之前,首先要用电动钢丝刷对模具的底板和侧板进行仔细的清理。然后施工人员再把模板按照具体的尺寸和要求放置好。在具体的模板组装时,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固定工作,要用销钉连接和固定,对侧模板的定位进行准确的掌控,必要时施工人员可以做出标记。然后通过螺丝钉和螺栓把侧板与底板进行连接。在模板组装完毕之后,施工人员要在现场要按照图纸进行细致的、全面的检查,要使尺寸完全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质量检验是这一环节的关键步骤,如果在质检时出现模板成品不合格的情况,要进行返功处理,直至模板合格。

3.涂刷脱模剂

要将模具表面的铁锈和污渍进行清理,使其光滑和洁净,在除锈工序之后,施工人员要在模板表面进行防腐处理,即利用防锈的脱模剂。在涂抹脱模剂时,要尽量保证均匀,要控制脱模剂的使用,使其用量既不多也不少。其目的是,使脱模剂当中极性的化学键与模具表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形成一层具有吸附型的薄膜,这种薄膜,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4.预埋件安装、钢筋入模

当钢筋笼和各种模板准备完毕之后,施工人员首先要把钢筋笼放在模板之上,放置时,要按照图纸的细节要求进行准确的定位,在位置的掌握毫无问题时,才能放置端板。然后再放置定位板,定位板的作用就是使钢筋保持准确的位置,然后,固定钢筋的端部,使钢筋在正常情况下不能轻易的变形和走样。这样做的原因是要保证建筑的稳定性,然后再将模具上的连接板进行安装。这一部分的安装工作基本要求也是需要保证构件的准确,只有准确才能保证建筑稳固。

5.浇筑混凝土

浇筑混凝土之前,首先要准备出混凝土输送设备。把混凝土浇在提前准备好的模板之中,浇筑的体积也要恰到好处。在浇筑之后,定位冷却凝固之前,要用振捣设备对混凝土进行处理,使其严密和结实,能够符合图纸的建筑要求。

6.浇筑构件的养护

浇筑构件的养护应该采用低热养护的方式,其主要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静置;第二步是升温;第三步是恒温;第四步是降温。

(三)运输阶段

1.装配式建筑构件配送特性

与传统的建筑流程不同的是,构建需要建筑单位单独购买,使得运送环节的内容增多。构件的供应过程符合物流配送的特征。我国主要的配送模式依然是由生产企业进行自主的、独立的配送。利用厂家自己的车辆,对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掌控,从而使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往往这些构件必须由生产企业准确的运送到施工现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混凝土的特质,装配式混凝土PC构件的配送与传统行业的物流运输并不相同,其与传统的制造业运输虽然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建筑构件生产行业的配送与传统配送之间并不产生过多的交集。装配式PC构件的配送形式相对复杂。

(1)按需配送。因为各个工地、各个项目所需要的种类、数量并不相同。所以,按需配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基本的配送方式。目前,以我国装配式建筑工程实际情况为参考,混凝土预制构件主要包括房梁、各种支撑柱、外墙、内墙、楼板、楼梯、飘窗、阳台板等。因为在具体施工之前,施工队有着详细的设计图纸,所以,各类装配预制构件总数和具体情况都有着明确的记录和参考。只要施工图纸准确,施工人员按计划实施操作,基本上不会出现差错。具体的供给也可以按照不同批次、不同阶段进行供应。生产供应方则主要根据施工团队的要求来进行。所以,PC构建的物流配送,配送主体是生产厂家,但是需求主体是施工单位,两者之间是客户与厂商之间的关系,只需遵守合同即可。

(2)配送要求高。配送车辆要在既定的时间之内到达施工场地。这一要求必须严格遵守。传统的建造方式,即现浇建筑方式施工速度慢、工期长。而装配式建筑优点在于有着较快的施工速度,因为装配式建筑,主要的步骤就是安装。所以说在整个施工过程当中。对构件的需求很大,其安装速度很快,所以说厂家在面对大批量的构建订单时就要源源不断地向施工场地进行配件的输送。另外,施工单位库存也是影响这种输送方式的因素之一,工地也不能够积累太多的构件,既占用空间,又阻碍施工,因此就造成了这种紧密的输送关系。混凝土预制构件的使用与装配和混凝土预制构件的输送必须衔接的恰到好处。以天为单位来计算,施工场地每天要运用上百件混凝土构件,所以生产厂商,至少每天要和施工速度保持一致。这种时间上的要求,比传统的建筑方式更为严格,也更为苛刻。在重量上,混凝土预制构件的外部外墙板、内墙板、柱梁等大型构件,每一件都能达到2~3.5吨,甚至有些会达到4吨。由于厂商输送车辆的载重有限,所以要运用到多辆大型的运输车对构件进行运送。这也就带动了配送车次得到提高,使其比其他传统制造业和零售业的运输次数更为频繁。此外,关于配件的卸载,由于重量和数量的原因,要比普通的制造业的卸载的时间更长。因此,传统物流配送车辆调度体系并不适用于混凝土构件生产企业,自然而然地也就产生了混凝土构件生产企业的这种相对独立的运送方式。

(3)配送区域范围小。在性质上,装配式PC构件的运输属于大宗运输。大宗运输的特点就是运输次数极为频繁、运输车辆载重需求高、产品个体重量大、运输种类丰富。由于重量的原因使得车辆的速度受到限制,因此,由厂商到具体施工工地所耗费的运输时间也被延长,使得厂家的物流成本大大提升。这种双刃剑性质的输送方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车辆调度的不合理;运载车辆提前到达现场而不能卸货,影响了整体运输效率;运载车辆迟到而受到一定的经济赔偿的风险等。所以说,预制构件厂商和施工工地之间的距离大多都比较近。一些较远的施工工地,预制构件厂商会选择不予配送,或者增加配送费用。一方面,是从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出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施工进程得以顺利进行。

(4)传统的物流环节相对复杂,其并不单单指产品的运输,还包括许多流程,如产品的备货、产品的整理、产品的储存、相关的流通环节、再加工环节等。配送流程并不具有复杂性。以我国预制构件厂商配送模式和配送流程为参考,实际上产品(预制构件)的运送是一个层级比较靠后的流程,属于一个整体的环节。所以,预制构件厂商和客户即施工工地之间的这种直接性的工作不可能变得十分复杂。主要工作步骤就只有两个,即装货和卸货。不断地在供应地和接收地之间进行往返,就是运输司机的全部工作。当然,还有着其他需要注意的方面,即保证产品的完好无缺,不论是装货和卸货的过程中,还是在往返的途中,司机都需要格外注意,可以对产品进行相关的保护措施,比如:减震、防潮等。(www.xing528.com)

2.装配式建筑构件配送流程

笔者对预制构件厂商的运送体系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预制构件厂商的物流工作基本上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1)上级命令下达后,配送司机到车库发动货车,将货车开到预制构件生产厂商的生产现场或者是产品仓库,装货人员将订单商品装到车上。装车方式是利用吊车或者其他吊钩装置。

(2)一般情况下,厂商会给司机提供一份具体的地图,现在司机多用路线导航。此外,厂商也会优先安排经验丰富、熟悉路线的司机进行运送。如果有特殊情况,即使施工地较为偏僻,工地人员也会提前配合工作。

(3)当运输司机到达施工现场时,首先要与施工场地管理人员进行确认,在确认无误后,施工工作人员要与之配合将装配构建卸下,这一过程司机可不必参与。

(4)在货物卸载完毕后,司机应该迅速驾驶货车返回生产厂家,准备下一次运输。

这四个步骤就是运输车辆的主要工作内容。在具体的工作中,司机还可能遇到各种突发问题。比如,道路拥挤、道路整修、道路毁坏、道路封闭等,由于交通这一主要因素的不稳定性,使得司机需要灵活处理,衡量路程的远近,使车辆能够准时到达施工现场。此外,司机还要注意的问题有许多,比如,车辆的载重情况;厂内的运输资源的情况;施工场地的相关信息和相关协调工作等。甚至,在运输过程中,相同批次的不同车辆会发生不同的问题,不同批次的相同车辆耗时不同等。

此外,运输流程还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比如,装配构建生产商的生产效率,如果产生效率减缓,造成供不应求的问题,不仅降低运输的效率,势必还会影响客户的工作效率;吊装设备的运转状况不佳、技术工人的工作状态不佳等也会影响到下一环节的运输流程;车辆的故障、临时的车辆调度也会对产品运输环节造成影响。

另外,运输环节还会受到客户方因素的影响,造成运输车辆等待、停留时间过长等。

所以,在运输环节中,双方要提前做好沟通工作,对相关信息有所掌握,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四)施工阶段

1.装配式建筑施工特点

装配式建筑施工方法的特点如下:

(1)现场施工人员整体缩减。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主要工作是组合、安装。以前那种存在于传统工地的施工技术渐渐被新型施工技术所代替。由于装配式施工现场普遍使用现代吊装设备,使得施工现场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所需要的劳动力自然大大减少。一部分工作已经被其他工序取代,有些工作甚至不需要人工进行参与。这种不影响工作的效率人员缩减,一方面可以方便施工管理者进行更简单的、更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体现了该行业生产力提高的显著特征。

(2)户外工作量大幅减少。所谓的PC混凝土预制构件,尤其是其中的外墙是不需要再像从前一样进行垒砌和涂装。这一工序不再属于施工人员,在装配构建生产时,厂家就已经对墙体进行了涂刷。甚至还可以对外墙进行保温养护,就连门窗安装也不再需要工人亲自动手了。外立面工作内容减少,外立面工作量自然减少,外立面工作带来的危险系数得以降低,安全问题发生机率也大大减少。

(3)垂直运输机械标准高需求大。预制构件单件质量大且数量多,要求选用的垂直运输机械性能要有保证,选择起重机的主要依据是构件的重量及安装高度,施工垂直运输机械的选用要兼顾费用支出在施工过程中,要计算构件的安装强度计算,必要时对构件要采取加固措施。

(4)施工现场堆放构件量较大。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应用大量的建筑构件,这些预制构件会全部堆放在工地上,为了避免构件混乱,现场堆放构件的地点就需要进行准确的规划,要保证堆放地点的安全性;要保证不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堆放地点的调取方便,调取方便是对正常施工的有效保证。

(5)施工中预制构件连接固定精度要求高。装配式工程建筑中所应用到的构件比较多,这无疑会增加构件连接的数量,构件之间的连接是否稳固不仅会直接影响建筑的安全性,也会影响到工人的施工安全,为了提高施工的质量,一定要保证建筑中构件与构件之间相连接的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每一个构件的连接处都要仔细进行检测,确保连接处的工艺达到一定的标准,尤其需要注意的就是外墙构件临时支撑设备,该构件的质量和使用方法一定要明确,使用时也可参照指导说明。

2.装配式建筑施工工序

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的混凝土工程也可以适当结合,将传统混凝土工程拆分成多个不同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在施工时将工厂已经预先生产好的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铁柱、窗户、木板以及楼梯,都可以在工厂完成制作,这些预制构件在厂家生产好之后批量运送至施工现场,工人利用起重机、吊车等大型机械即可将这些预先制定好的构件拼接在一起,这些按照标准拼凑好的构件就是所要建设的房屋的一部分。

(五)运行维护阶段

1.运营维护管理的含义

运行维护管理,简称运维管理。国外也将其称作设施管理。这种管理是在传统房屋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得来的。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在稳步推进,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对于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不免使建筑实体的发展遇到了挑战,为了适应当前多样化的发展现状,运维管理成为一项重要的科学,在对人员、技术、设备等重要资源的整合上,意义非凡。目前,国内对于运维管理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有些学者认为运维管理就是对人员、设施、技术等进行整合,通过对人员工作、生活的规划实现维护与管理,从而达到人员工作上的需求。国外对此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只是在几个方面给出了运维管理的定义。

(1)所谓的运维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其基本目的是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保障投资者的投资效益。运维管理将使用最新颖的技术对人类的生活环境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运用科学管理方式把人们的工作场所和工作任务合二为一,在运维管理中不仅要应用工商管理的相关知识,还会应用到工程技术和建筑科学领域的知识,由此也可以看出其涉猎范围的广泛。

(2)运维管理是通过整合组织流程来支持组织和提高其基本活动的有效性。

(3)运维管理是一种商业实践,它通过使人、过程、生产和工作环境最优化来实现企业的商业目标。

尽管从内容上看,这些定义之间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在本质上,这些定义确实存在共同之处。首先,运维管理的学科一定是多样化的,其中所涉及的行业功能很多;其次,运维管理的应用范围很广,并非是在一系列的共用设施中能够出现,住宅、工业园区等也会存在运维管理;再次,运维管理的定义虽多样,但目的却一致,都是为了使业务空间打造更好的工作环境,使投资效益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最后,运维管理是对人们生活、工作的维护与管理,它将人们工作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将繁琐的企业运营流程简化,减少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收益。

2.运营维护管理的范畴

运维管理的范畴主要包括空间管理、资产管理、维护管理、公共安全管理、能耗管理这五个方面。

(1)空间管理。空间管理主要是通过对空间进行规划、分配、使用等方面进行管理,满足企业在空间方面的各种需求,并计算空间相关成本,执行成本分摊等内部核算,增强企业各部口控制非经营性成本的意识,提高企业收益。

(2)资产管理。这里的资产管理主要是对建筑内的各种资产进行经营运作,降低资产的闲置浪费,减少和避免资产流失。

(3)维护管理。维护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建立设施设备基本信息库与台账,定义设施设备保养周期等特殊信息,建立计划设施设备进行周期维护;对设施设备运行状态进行遥检管理并建立运行记录等信息;对出现故障的设备从维修申请,到派工、维修、完工验收等实现全程管理。

(4)公共安全管理。所谓的公共安全管理指的是预防各种突发事件的技术防护手段和体系,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故等都属于无法控制的突发性事件,公共安全管理能够有效应对这些灾难的发生。

(5)能耗管理。能耗管理主要是对建筑正常运行时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报警管理等进行管理,采集统计各种数据并分析,当采集数据超过限值时,会发生报警,指导运维管理。

3.运营维护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

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将运维管理与物业管理混为一谈,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区别的是非常大的,不能因为物业管理是我们常接触的,就将其看作是运维管理。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两者所面向的对象是不同的,这是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区别,建筑设施是物业管理所要负责的对象,运维管理要负责的则是组织管理的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包含了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所有活动;其次,两者的管理目标上是完全不同的,为了给服务对象创造更优质的办公与生活环境,保障资产价值稳定是物业管理的主要目标,运维管理则是对所有活动进行整合,在确保收益能够得到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使组织的战略与核心业务实现全面发展。不仅如此,在管理定位与管理方式等方面,物业管理和运维管理也有着很大区别。

不过,虽然两者之间确有不同,但运维管理与物业管理之间也不是毫无联系的,在现代建筑运维管理中,包括了所有的物业管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很多新内容才构成了运维管理。所以,两者之间是从属、包含关系。运维管理从原则上要比物业管理涉及的内容更全面、更高端、更深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