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标准建构热潮。《国家在危急之中》发表后,各州纷纷开发了学术内容课程标准。尽管美国中等职业教育有着不同于学术教育的历史脉络和联邦法律依据,但其标准构建在当时同样受到了重视。1990年的一个重要报告《美国的选择:高技能还是低工资》则有力地推动了这一进程,它认为:①工作与技术的性质正在发生改变,要求一线工人具有更多的判断力和责任心,从而对工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提出了挑战;②美国缺乏清晰的职业教育标准,这是阻碍高技能工人培养的主要因素之一;③只有有了强大的标准与评价体系,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满足雇主需要。1990年的《帕金斯法案Ⅱ》则明确要求各州开发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及成就水平测验。
英国NVQ体系建设其实也是一个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行动,因为职业资格证书是必须用课程模块的形式来表达的(通常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包括8~12个模块)。这样,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同时,也就建立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英国于1986年开始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它首先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教学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测评和鉴定,然后才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英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已涵盖了工程、海洋、汽车、电子、机械等众多行业中的17 000个职业,涉及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各个领域。
德国关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出台,源于20世纪90年代所进行的一场全国性的大辩论。面对知识社会的挑战,企业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学习与工作一体化趋势的增强,企业继续教育日益扩展等情况,职业学校教育该如何跟进成了许多德国人思考的问题。德国职业教育界许多人士认识到,德国职业学校20世纪70年代的课程大多数是以科学性和基础性的学习为出发点的,这一模式使得行业和企业意见纷纷,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脱离企业的实际需要,学非所用。通过激烈的辩论,具有思辨传统的德国社会各界,包括教育、经济、科技领域以及工会、雇主协会最终达成共识:德国职业教育面临着自1969年联邦政府颁布职业教育法以来的“第二次教育改革”压力,要使双元制职业教育在21世纪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职业学校教育必须改革。(www.xing528.com)
在职业教育领域,国际组织进行课程开发的著名案例是就业技能模块组合(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MES)课程开发。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劳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当时的职业教育课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教学大纲不能灵活地适应科学技术和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②教学大纲的内容已经不符合就业与雇佣的需求;③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职业教育系统;④没有体现个性教育、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⑤教师缺乏合适的教学资源。基于此,国际劳工组织根据大多数成员国的提议,先后召开了两次国际会议,研究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同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的问题及其对策,决定开发一种既能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又能适用于不同经济环境的就业技能模块组合课程。国际劳工组织邀请70多位专家经过14年的努力,终于开发出了这套课程体系,并于1983年开始逐步推广。
以上这些案例说明,教育发展到今天,课程建设已成为政府乃至国际组织的政策及其行动的核心内容。为什么会发生这一重大转变?一方面是因为课程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社会资源,大范围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才可能真正影响实践行动;另一方面人们日益认识到,课程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教什么、如何教等技术问题,它还涉及制度方面、系统方面的问题,它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