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铺面工程学中,有效预测路基湿度

铺面工程学中,有效预测路基湿度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影响路基湿度状况的因素复杂,迄今为止尚未有一种能够精确预估路基湿度状况的方法。2)湿度预估[3]由本书第3.3.1节和第3.3.2节中的分析可知,路基的湿度,尤其是平衡湿度同地下水位的相对高度有很大关系,所以可以按照地下水对路基的影响程度,也即根据路床顶的设计标高同临界(最高)地下水位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路基的平均干湿类型或等级。H3为潮湿类路基临界高度。因此路床下80 cm路基范围内的平均稠度为1.02。

铺面工程学中,有效预测路基湿度

由于影响路基湿度状况的因素复杂,迄今为止尚未有一种能够精确预估路基湿度状况的方法。工程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地下水位相对高度法、道路沿线现场调查法和类似道路现场调查法[3,6]

1.地下水位相对高度法

1)路基干湿类型

路基土的干湿状况与土的含水率以及路基土自身的特性有关,以稠度指标来表征:

式中 ωc——土的稠度;

ω——土的含水率;

ωL,ωp——土的液限、塑限含水率。

土的稠度指标较好地反映了特定含水率时不同土的干湿状况。根据稠度的大小,可将路基土的干湿状况分为四种类型或四个等级,即干燥、中湿、潮湿和过湿。研究表明,这四种干湿类型之间的分界稠度具有大体稳定的数值,如表3-6所示,更详细的结果可参见相关规范。

表3-6 土基干湿状态的稠度分界值[3]

当土处于干燥状态时,其稠度ωc≥ω1;当土处于中湿状态时,其稠度ωc在ω1和ω2之间;当土处于潮湿状态时,其稠度ωc在ω2和ω3之间;当土处于过湿状态时,其稠度ωc<ω3。当判断了土的干湿类型后,可以据此估计出土的稠度,并根据该土质的液限和塑限含水率估计出土的含水率。对于路基,式(3-18)中的含水率可采用路床顶面以下80~120 cm深度范围内的平均含水率,此时所得的稠度称为路床顶面以下80~120 cm深度范围内的平均稠度。

2)湿度预估[3]

由本书第3.3.1节和第3.3.2节中的分析可知,路基的湿度,尤其是平衡湿度同地下水位的相对高度有很大关系,所以可以按照地下水对路基的影响程度,也即根据路床顶的设计标高同临界(最高)地下水位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路基的平均干湿类型或等级。定义H为路床顶面距地下水位的距离:

(1)当H>H1时,说明地下水位很低,路床顶面到地下水位的距离可以保证路基上层有一定厚度(Hd)的土层不受地下水毛细润湿的影响,路床下80~120 cm厚度范围的路基平均干湿状况处于干燥状态,路基平均稠度≥ω1。H1为干燥类路基临界高度,H1=HL+Hd,其中HL为毛细上升润湿区高度。

(2)当H2<H<H1时,说明地下水位较高,路基上层厚度为Hd的土层下部受到地下水毛细润湿作用,但路床顶面到地下水位的距离H仍大于毛细上升润湿高度HL,此时路基处于中湿状态,ω2<ω1。H2为中湿类路基临界高度,H2=HL

(3)当H3<H<H2时,说明地下水位很高,路床顶面到地下水位的距离H略小于地下水毛细润湿高度HL,路基湿度主要受地下水控制,路基平均干湿状况处于潮湿状态,ω3<ω2。H3为潮湿类路基临界高度。

(4)当H<H3时,说明地下水位过高,路床顶面距地下水位过近,而使整个路基处于过湿状态,<ω3

3)公路自然区划及路基干湿临界高度

我国幅员辽阔,涵盖了寒带、温带和热带地区,地表高程相差很大,从青藏高原东部沿海,高程差达4 000 m以上。这两类因素的组合造成了各地的气候、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以及地下水位高度差异很大,对公路建设尤其是路基的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为了采用简单方法大体反映这种区域差异,经过研究,我国根据各地自然因素及其对路基湿度的影响对全国进行了分区,制定了公路自然分区标准[18]。根据公路工程地理、气候差异特点,考虑对工程的影响,实行三级区划。

(1)一级区划是按自然气候、全国轮廓性地理地貌划分的。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土三大地带。然后,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形成全国七个一级区。这七个一级区是:Ⅰ区,永冻区(多年冻土);Ⅱ区,东部温润季节性冰冻区;Ⅲ区,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Ⅳ区,东南湿热区;Ⅴ区,西南潮暖区;Ⅵ区,西北干旱区;Ⅶ区,青藏高原区。(www.xing528.com)

(2)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内的细化,考虑水温状况不同,以潮湿系数(年降雨量与年蒸发量的比值)为主要指标,分六个等级,如表3-7所列。

表3-7 潮湿系数分级标准[19]

除潮湿系数外,按公路工程的相似性及一级区内的地理、气候特征(如雨季、冰冻深度等)、地貌类型和自然病害等地表气候的差异,在一级区划内进一步划分二级区划以及与二级区划相当的副区,如此全国共分为33个二级区和19个副区。

(3)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内的进一步具体划分,可以依据水热、地理和地貌特征,或依据地貌、水温和土质特征,由各省、自治区自行划分,以便更切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通过对各自然区划内不同潮湿类型路基湿度状况进行广泛调查,可粗略地编制出各类潮湿类型路基的分界特征高度值H1、H2和H3,如表3-8所列,更详细的结果见相关规范。

表3-8 路床顶面距地下水位的临界高度参考值 单位:m

【例3-2】江苏南部地区,低液限黏土路基,最高地下水位离地面80 cm,低矮填土,路床顶面距地面30 cm。请预估路床顶面以下80 cm土基的平均稠度。

【解】该路线属于Ⅳ1区,查表3-8得黏性土的临界高度H2和H3相应为1.1~1.4 m和0.8~1.0 m,根据路床顶面到地下水位的距离H=0.80+0.30=1.10 m,可知路基属于中湿类。由表3-6可知,黏性土的平均分界稠度值w1和w2分别为1.10和0.95。因此路床下80 cm路基范围内的平均稠度为1.02。

2.道路沿线现场调查法[6]

沿道路设计线,按自然地理特征的不同把全线分为若干段,每一路段上选取几个断面,钻取芯样,测定其含水率,并进行土的塑限、液限或最佳含水率等特征含水率试验。钻取芯样的深度应超过湿度呈季节性变化的土层深度(如3~4.5 m)。根据不同深度处土样的试验结果,点绘出相对含水率(相对于塑限、液限或最佳含水率)沿深度变化的断面图或稠度沿深度变化的断面图,如图3-14所示。

图3-14 相对含水率断面图

由图3-14可以看出,顶部的含水率受季节或外部因素的影响,可以按照土层下部的相对含水率与深度的关系,按照线性外延至路基高程处(见图中的虚线),此处的湿度即可认为是平衡湿度。把各断面所确定的平衡湿度外插到整个路段的纵向范围,可得出路基湿度供设计使用。

对于既有道路的大修或改建工程,也可采用该方法估计未来路面中的路基湿度。

3.类似道路现场调查法[6]

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类似于所设计道路的现有道路路段(其湿度变化已经稳定),选取若干断面,钻取试样,按照图3-14所示的方法和过程确定所设计路基的湿度,可以考虑选取一个比较保守(例如90%保证率)的含水率数值。

上述三种方法是典型的工程经验法。根据这类方法估计的湿度,可以确定路基土的静态模量(见本书4.5.4节)。虽然,目前基于基质吸力的湿度预估可能更为合理准确,但与路基模量的关系尚不够明确。为了便于应用,这里保留了上述经验方法的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