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是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中国民主同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时刻,由主张“团结、民主、抗日”的政团于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成立,当时的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主同盟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坚持抗战,争取民主,反对内战,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英勇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1948年中共“五一口号”发布后,中国民主同盟积极响应,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民盟的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河北民盟基层组织最早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1955年,民盟唐山市筹委会成立,是河北省成立最早的民盟地方组织。1956年12月,民盟河北省筹备委员会成立。1958年10月省民盟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选出了民盟河北省第一届委员会。
1978年春,河北省民盟开始恢复活动。1979年3月29日至31日,民盟河北省临时领导小组召开了扩大会议。临时领导小组成员王健、张毓德、许辑五出席会议,石家庄、保定、唐山、张家口、承德5个市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研究了在党委领导下,克服困难、恢复组织、开展工作的问题。这次会议是河北省民盟停止组织活动12年后第一次举行的全省性会议,为尽快建立河北民盟的各级组织、恢复民盟的活动作了准备。(www.xing528.com)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多党合作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和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多党合作事业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促进政党关系的和谐,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要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等有关方针政策,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新的历史时期,民盟河北省委会在中共河北省委的领导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团结带领全省各级民盟组织和广大成员,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河北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在文化和教育领域,广大盟员发挥优势,为河北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发挥了参政党的重要作用。
河北民盟在推进河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同时,自身也不断发展壮大,盟员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其中一部分优秀盟员进入各级人大、政府、政协任职,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截至2005年底,全省民盟组织从1958年的4个市级组织、420位盟员,发展到11个市级组织、199个基层支部、4651位盟员。河北省盟员中中上层人士达到87%,其中全国人大代表3人、全国政协委员3人,省人大代表12人、省政协委员48人,在人大、政府、政协从事专职工作的42人,副省长1人,副市长1人,副厅局长2人,党派机关任处级及以上职务的专职干部17人,本科院校副校(院)长3人,高职学院院长、副院长2人,高校中层干部54人,他们整体素质和参政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广大民盟成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奋工作,赢得了所在单位及社会的肯定,为河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