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舞台行动是演员塑造人物最终要做的事情。斯坦尼说:“演员是行动的大师。”演员在舞台上的任务就是组织和执行人物的行动。我们把演员在舞台上的一切行为都称为舞台行动,舞台行动必须具备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三个要素。前两个是通过分析剧本来得到的。我们在前文已经讲过,最后一个怎么做就是演员在舞台上的具体处理方案,而这也是评价演员水准的核心点。我们这里谈的组织舞台行动,更主要的是谈演员如何来处理“怎么做”的问题。说得更直接一点,“怎么做”就是演员根据剧本和生活经验设计的表演方案。比如,在剧本《熊》中讨债的男主人公如何上场,他如何吓唬老仆人,他如何跟女主人公拿枪决斗,都是需要设计的。我没有办法给出一个模板来让表演方案设计有模板可用,但我可以告诉你,表演方案设计灵感的唯一来源就是生活!把观察生活得来的人物行为素材用活,那这个人物自然就活起来了。
还有这里特别强调:要用角色的眼光来感受与探索剧本中设定的情境,不要用第三方的眼光来客观地判定规定情境,那是“上帝”的视角,“我”是当局者迷的!“我”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审视即将发生的一切,用“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来判定遇到任何舞台事件时的价值取向。虽然剧情是剧本中早就写好的,但我们在表演时一定要让观众看到顺理成章的故事、水到渠成的发展结果。“我”所有的行为都会有一个“我”认为理所应当的理由。就好像所有的暴君都有一个高贵的理由来支持他们残暴的行为,在他们看来,那些受迫害、受镇压的人才是坏人,是应该得到惩罚的人。周朴园从不会认为自己是封建家长,是剥削人的资本家;他会认为自己是爱自己孩子的,为他们操碎了心,自己是慈善家,为多少吃不起饭的穷人提供了工作机会,让他们有饭吃。反而是这一帮没有文化、不知感恩的穷人不知足、太贪心,一天就知道要求涨工资、提待遇。同样,《熊》中的男地主格里斯米尔诺夫也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教养、没有礼貌、粗鲁野蛮的人,反而他甚至觉得别人那些礼仪啊、讲究啊太假且太做作。
最后,谈一谈塑造人物的另外一个问题——年龄。扮演角色,年龄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角色的年龄几乎不可能跟演员的年龄一模一样。当然,在现在的影视剧制作中,会尽可能找跟角色年龄相当的演员来扮演,但有时剧中角色年龄的跨度很大,也会存在演员要扮老或者扮小的情况。当然,现在的化妆技术很容易让人“易容”,变老、变小都不是大问题,但真正让观众相信容貌下的身体真的是那个年龄的还得靠演员自身的表演。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演员有个表演的错误观念,一旦扮演老人,就弯腰驼背、口齿不清,饰演青少年就装傻充愣、智商不高。这种漫画式的表演在初学表演的同学身上显得更加明显。假如让20岁的你扮演一个60岁的老人,你该怎么办呢?其实我们要表现的不应该是漫画式的外形,而是60年人生岁月给人心理和身体造成的影响。比如,身体在老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的虚弱现象,如爬楼梯喘气不止、关节不太灵活、走路行动不太敏捷、平衡性不会很好、会有头晕目眩的症状等。但这些都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如做完家务觉得疲累、久坐以后腿脚发麻等。而心理上,我们不会随时都在提醒自己的年龄,不会暗示自己是老人或者自己是小孩。只是有时会偶然记起或者因为外部某些原因想起来,于是可能会产生一些特定的行为,比如,当我们自己觉得自己太年轻时,往往会通过打扮成熟、效仿成熟人的行为来不断地证明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而当自己年纪大了,却又想做出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还年轻。但自己真实的内心其实是不太可能感觉出自己的年龄变化的,就如同40岁的我不会觉得和25岁时的我有什么不一样,是相同的道理。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担忧自己的内心找不到角色的年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让你估计一位你见过一两次的成年人的年龄时,你往往只能说出一个大约数值,而这个大约的数值是十几岁。因此我们可大胆地用自己的心理年龄去贴近人物的年龄,在大多数情况下,30岁的人与60岁的人的心态是一致的,而年龄的真实体现,是在“对手”身上!也就是说“对手”时刻在意着你的年龄。当你是70岁的老人时,想要像小伙子一般奔跑跳跃时,你的“对手”一定会提醒你:“多大的岁数了?还不服老?”而当你是十六七岁的青年,想跟大人一样闯荡江湖、干一番事业的时候,你的对手就会提醒你:“才多大呀,净想些没用的!”所以在你成为“那一个”人的时候,大可不必在意年龄的存在感,反而是要时刻去在意其他角色的年龄。对比自己年龄小的人和对比自己年长的人的态度往往是不一样的!(www.xing528.com)
我们把前面所谈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那么我们的角色“那一个”人就该粉墨登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