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清代,由于重视科举取士制度,武威学风浓厚,出现了“甲科鳞次不绝,人文蒸上”的盛况,从而涌现出了一大批学人、书画名家,一时之间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由此也留存下来了众多书文俱佳、雕饰精美的匾额佳作。
早年悬于武威北城门楼之上的“大好河山”匾,笔法苍劲有力,气势磅礴,令人徒生博大的爱国情愫。悬于两江总督牛鉴武威府第、由道光皇帝御笔亲题的“夫子博学”匾,是武威有史以来第一位皇帝亲笔题写的匾额。1842年,林则徐赴伊犁途中路过武威时,为武威陕西会馆所题的“浩气凌霄”匾等都是历史上武威匾额中的佳作。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匾额早已无存。所幸的是,除一些历史古迹内保存的匾额外,素有“陇右学宫之冠”的武威文庙还保存有大量的古代匾额。其中,仅文庙桂籍殿内就保存有匾额44块。这些匾额虽历经数百年的历史仍然保存完好,年代上起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下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其数量、艺术价值等不仅居于西北之首,而且在国内也极为少见,堪称文庙一绝。大量保存在武威的匾额,充分印证了历史上武威繁荣的文化发展盛况。
现存于武威的匾额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多数匾额着色艳丽,配有浮雕或镂空的边框,整体制作考究,意蕴深刻。其上书法均出自武威地方官吏、知名学者、书法大家、饱学之士等名家之手,精湛飘逸的书法,加之文辞典雅、用典绝妙、寓意深刻,使这些匾额件件堪称佳作,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从内容上看这些匾额主要与礼乐教化、科举功名、忠孝节义、文人雅志有关。古代“学而优则仕”,文人的仕途之路就是通过科举考试,他们认为文昌帝君是掌管命运和主宰文运的神灵,并且决定着科考者的前途。因此在文庙匾额中,赞颂文昌帝君、反映民俗信仰的匾额留存就十分丰富,是我们了解古代文人思想的一个重要窗口。“万世文宗”“诞敷文德”“纲维名教”“司命文章”“曜握斯文”“斯文主宰”“帝德广运”“文昌帝君赞”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另外,“聚精扬纪”“桂箓垂青”“掌仙桂籍”“彩彻恒衡”“彩振台衡”等除了讴歌文昌帝君、以期蟾宫折桂外,部分匾额还包含了激励天下学子读书上进、奋发向上,以知识强国的内容,这在当下社会中仍然有着积极的作用。“书城不夜”“孝友文章”“天下文明”“光联奎璧”“辉增西垣”等则反映了武威学子们勤奋好学、秉烛夜读,灯火通明的动人场景,是清代武威“灯火辉煌不夜天、书声琅琅甲秦陇”的真实写照。道光帝时两江总督、武威人牛鉴所书“天下文明”、书画名家张美如“云汉天章”匾等,用笔苍劲挺拔,潇洒秀丽,是武威学子们高超书法艺术的佳作。(www.xing528.com)
另外,城西海藏寺牌楼上康熙年间振武将军孙思克“海藏禅林”和大云寺内乾隆九年凉州知府曾国偀“大棒喝”匾,其字体雄浑厚实,苍劲有力,为武威众多古迹匾额之冠。
保存在武威的这些古代匾额,以其精湛飘逸的书法、质朴精深的文化、精美绝伦的雕饰、艳而不俗的色彩堪称中国匾额文化中的瑰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