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荷,字承休,略阳(今秦安县)人,出生在一个“以经学致位”的士人家庭,其生卒年不详。
少年时代的郭荷随着父母一直生活在家镇略阳,过着无虑无虑的生活。此时的略阳属于略阳郡下辖的一个小县,山清水秀,人文鼎盛,渭河的一条主要支流——葫芦河,纵横南北,水声滔滔。孩提时的郭荷就特别聪慧,异于常人,常常得到私塾先生的夸赞。稍长后,郭荷更加勤奋用功,“明究群籍,特善史书”,是当地公认的第一才子。
据史书记载,略阳官府多次请郭荷做官,他都是恪守祖训,一一婉拒,“不应州郡之命”,在家里忙时耕种,闲时持卷读经。
郭荷是在哪一年抵达河西走廊,来到今天张掖东山寺讲学,具体年代亦实难考证。但我们可以想象,永嘉之乱,中原烽火连连,哀鸿遍野,士人纷纷或到江左,或到河西避难,与关中地区邻近的略阳自然而然地也处于兵荒马乱之中,人心惶惶,为了能在乱世中求得一线生机,谁都想逃到相对安定的地方。此时,郭荷及家人也便随着西迁逃难的人流来到了河西走廊的重镇——凉州。
一天,郭荷进入了河西走廊的第一站——姑臧城。这里是当时前凉政权的都城,是行政、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有当时西北地区最富丽堂皇宫殿群——谦光殿及四时殿,亭台楼榭更是不计其数,所以许多避难的士人都选择留在姑臧,凭其满腹的才学和携带的财富在前凉政权谋得一官半职。但郭荷与其他士人不一样,他淡泊官场,无意宦途,不打算留在姑臧,便选择继续西行,来到张掖,最后选择在城东三十余里的合黎山隐居。
郭荷在合黎山隐居时,居住在东山寺。在东山寺隐居期间,一是为解决生计问题,二是有感于当地文风闭塞,郭荷便重拾经书,在东山寺聚徒讲学。他所讲内容是从关中带来的最新经学知识,这让当地士子耳目一新,如沐春风,一传十,十传百,听讲者与日俱增,影响久远。
353年,前凉发生了一系列的大事。这年11月,前凉王张重华病逝,其子张曜灵即位,因年幼无知,由其伯父张祚辅佐朝政。张祚可不是等闲之人,不久便杀死侄子张曜灵,自立为凉王。(www.xing528.com)
张祚自称凉王的第二年(354年),为巩固权位,便想方设法拉拢了一大批当地士人。一天,张祚便派人去张掖请郭荷出山,让他当博士祭酒。其实,在张祚请郭荷出山之前,张掖当地的官府也曾延期郭荷,但都被他回绝了。郭荷隐居不仕的故事在当时的河西走廊一带已经传遍。为了能请回来郭荷,张祚也是用足了心思,不仅许以重职,还给予最高的礼遇——安车束帛。从张祚用安车延请郭荷,可以看出张祚也非常尊重士人,求贤若渴。当然,这也显示出那时的河西,郭荷是士人阶层中首屈一指。
一日,张祚派出的使者来到了张掖东山寺,在郭荷学生的引导下,在一间佛殿里,郭荷接见这位前凉使者。使者见到郭荷后便说是前凉王张祚请他到姑臧城当官,任博士祭酒。因有祖训遗风,郭荷不假思索,当面回绝。但这位前凉使者有命在身,在来之前,张祚交代不论怎样都要把郭荷弄回姑臧,不然就杀死郭荷。面对这种生死抉择和考量,郭荷选择了屈服,随这位前凉使者踏上了东去姑臧城的漫漫长路。
郭荷静静地坐在安车上,河西走廊的雪山、戈壁、森林等美景在眼前一帧帧闪过,虽然享受着当时最高的礼遇,他的心里却没有一丝欢喜。经过数日的颠簸后,一日,郭荷来到了姑臧。在博士祭酒任上,郭荷尽职尽责,勤勉讲授。不久,张祚又改任他为太子友。太子友,仅是前凉时期置的一种官衔,应该说是张祚为郭荷独设,主要职责是辅佐太子,与后世的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太子少师等一样。郭荷对这类职务非常不适应,他想他的满腹所学应该讲授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受益,而不是买于帝王家。不久,他便以年老多病为由,上书乞还。张祚将郭荷的上书言辞决绝,毫无回旋余地,难以挽留,便应允其返回。
这一次,张祚以更高规格的礼遇——安车蒲轮,把郭荷送到张掖东山寺。蒲轮,就是用蒲草裹车轮,使车子不致震动颠簸。到东山寺后,郭荷仍然过着隐居讲学的生活,他“尽传其学”,周围又聚拢起一大批踏实学习的士子。
84岁那年的一天,郭荷无疾而终,离开了追随他的学生。谥号玄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