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品读凉州:西凉乐盛宴

品读凉州:西凉乐盛宴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而以地名作为乐名,改“秦汉伎”为“西凉伎”。大业中,隋炀帝复改“国伎”为“西凉乐”,又改“文康伎”为“礼毕伎”,同时又将“康国伎”和“疏勒伎”赠入“燕乐”,成为宫廷九部乐,“西凉乐”仍为首位。此曲的文化源头就是《西凉乐》。正如《旧唐书·音乐志》所载:“《西凉乐》最为闲雅”。柔美多姿的舞蹈也是西凉乐的重要形式之一。

品读凉州:西凉乐盛宴

西凉乐是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走廊音乐,其形成和发展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风格”的民族音乐的形成时期,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汉武帝武威郡后,武威郡的官吏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当地音乐歌舞(当时主要是月氏、匈奴人创造乐舞),带回长安并吸收到宫廷乐舞中。汉代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印度、波斯罗马等的商队、使节、僧侣频繁往来于河西一带,当时的凉州不但“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而且还有不少西域和印度、中亚的商人、僧侣在这里定居,凉州已成为一座国际化城市。

4世纪中叶,天竺(印度)乐舞传到了凉州,有歌曲、舞曲和乐器及其表现(表演)手法,乐器中的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铜钹、贝等就是从印度传入的。十六国时期,凉州乐舞被当时北方最强盛的前秦苻坚纳入宫廷乐舞演出,称之为“秦汉伎”。《隋书·音乐志》载:“(西凉伎)此声始兴,盖苻坚之末。……清乐,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以来旧曲,乐器形制并歌章古辞与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属晋朝迁播,夹羯窃据,其音分散,苻永固平张氏于凉州得之。”《通志》亦记述:“西凉伎,即是晋初旧声,魏太武帝平凉州所得也,秦汉两代是魏晋相承之乐。”可见,前秦宫廷乐舞,大多是前凉张氏治下的凉州乐舞。

北魏灭北凉,“得其伶人器服,并择而存之。”这就是史书所记载的西凉伎是“魏太武帝平河西,得沮渠蒙逊之伎”的由来。进而以地名作为乐名,改“秦汉伎”为“西凉伎”。隋朝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西凉乐和西域民族乐舞艺术中原普遍流行起来。581年,朝廷正式制定以“国伎”(西凉伎)为首的七部伎,其他为清商伎、龟兹伎、安国伎、天竺伎、高丽伎、文康伎。大业中,隋炀帝复改“国伎”为“西凉乐”,又改“文康伎”为“礼毕伎”,同时又将“康国伎”和“疏勒伎”赠入“燕乐”,成为宫廷九部乐,“西凉乐”仍为首位。初唐大型乐舞《秦王破阵乐》被视为反映大唐开国、以武定天下的名曲。此曲的文化源头就是《西凉乐》。不论是武德初年宫廷乐舞九部乐,还贞观十六年宫廷乐舞十部乐,“西凉乐”仍处于显要地位,是天下歌舞中的精品。正如《唐书·音乐志》所载:“《西凉乐》最为闲雅”。(www.xing528.com)

《隋书·音乐志》载,西凉音乐有歌曲、解曲和舞曲,其中解曲是管弦乐曲。这说明西凉音乐有多样化的音乐表现形式,即以声乐、器乐和舞蹈伴奏曲三大类。西凉乐的组织规模是隋唐乐队中编制最大最全的一部,其乐器可谓“八音”俱备,律制健全,“吹拉弹唱”兼有。吹管乐器主要有筚篥、横笛、笙、箫等,弹拨乐器主要有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等,拉弦乐器有马尾琴、大小胡等,打击乐器有钟磬、腰鼓、齐鼓、担鼓、铜钹、贝等。这些乐器大部分是生活在凉州的少数民族乐器。如《旧唐书·音乐志》载:“其乐具有钟磬,盖凉人所传中国旧乐,而杂以羌、胡之声也。”

柔美多姿的舞蹈也是西凉乐的重要形式之一。《通典》载:西凉乐的舞蹈主要有“白舞”“方舞”等形式。白舞,即一人独舞;方舞,即四人合舞。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写道:“软舞,曲中之‘凉州’‘甘州’‘苏合香’‘团团旋’‘回波乐’属壹越调。”可见,“凉州”“甘州”为软舞类舞蹈。20世纪70年代,凉州磨嘴子出土的大量木雕俑中,有一对木雕舞俑,高约15厘米,舞伎身着长裙,头梳高髻,昂首款款而舞,似乎倾诉着来自千年的美妙绝伦又朴实无华的歌声舞态,生动地展现了昔日西凉乐舞艺术的繁荣情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