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凉时期,各个政权在初定之后即设置官署,指定专人依据各种资料撰写各自的国史,同时也鼓励私家修史。崔鸿《十六国春秋》行世后,五凉史事大多收录其中,但绝大多数有目无书。前凉时期,有《魏记》12卷,为前凉敦煌太守阴澹所著。《凉记》8卷,为前凉著作郎张咨所著。《凉书》卷数无考,为前凉索晖所著。《凉国春秋》50卷,为前凉儒林祭酒索绥所著。《凉记》12卷,为前凉儒林郎、中常侍刘庆所著。《西河记》2卷,为东晋侍御史喻归所著。后凉时期,有《凉记》10卷,为后凉段龟龙所著。《凉记》10卷,为后凉张资所著。南凉时期,有《托跋凉录》10卷,为南凉国子祭酒的郭韶所著。西凉时期,有《凉书》10卷,《略记》84卷、130篇,为西凉儒林祭酒刘昞所著。北凉时期有《十三州志》,为北凉尚书阚骃所著。《蒙逊记》10卷,为北凉宗钦所著。由于当时武威是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的国都,这些著作大多记述的是各国的大事,可以看作武威后世地方志的雏形。因年代久远,这些书已散佚殆尽,只能从其他史书中窥其一斑。当时,凉州“学者埒于中原”,在经学、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方面著书立说发表见解,形成这一时期空前繁荣的文化发展局面,大量著作被载入《晋书》《魏书》《北史》《隋书》等。北凉后期,沮渠牧犍献给刘宋王朝一批图书,内容包括经学、诸子、历史、文学、数学、历法等,共154卷,其中多为河西学者所著,如《凉书》《十三州志》《敦煌实录》《谢艾集》等。
(一)《凉书》《凉记》和《凉春秋》等著作
前凉张氏重视文化,有大量文人致力于私人著述。较著名的有阴澹《魏记》,索晖《凉书》,索绥《凉国春秋》。阴澹曾为张轨的四位“股肱谋主”之一。张茂时,阴澹出任敦煌太守,热心于地方教育事业,所著《魏记》为记载曹魏政权史实,共12卷,曾在《隋书·经籍志》的“史部”中予以载录。索晖在张重华时任建康太守(今甘肃酒泉以东),所著《凉书》记录的是前凉史事。索绥在张骏时任职,修史作文,张重华曾与他讲论经义,往返问答。张玄靓时任儒林祭酒,所著《凉国春秋》共50卷,记载前凉史事。东晋侍御史喻归撰《西河记》2卷,记前凉张重华行述之事,原著久佚,现存张澍辑本、汤球辑本。张澍辑本序称:“隋唐《志》《西河记》二卷,《元和姓纂》东晋有喻归撰《西河记》三卷,《广韵》作二卷,‘喻’作‘谕’,音树。《唐志》缺撰人名,盖记张重华事也。”《十六国春秋》称:“晋遣侍御史喻归拜张重华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假节。重华谋为凉王,不肯受诏,使亲信人沈猛与归言,归折之。《西河记》作于此时也。”另有《西河旧事》1卷,记载河西地区山川物产、风俗传说的著作,作者不详。《隋书·经籍志》称:“《西河旧事》一卷。”《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同,原著久佚,现存张澍辑本。
后凉时期,张谘和段龟龙各著《凉记》10卷。张谘在前凉时曾在宫廷任职,后凉时又出任吕光中书监,颇有文才,吕光很器重他。其所著《凉记》记载的是前凉末期张天锡的事,已佚失。此外,郭韶曾在南凉秃发乌孤时任国子祭酒,曾撰录时事,著《托跋凉录》10卷。《托跋凉录》即又名《南凉录》,记载南凉秃发乌孤史事。
北凉时期,宗钦著《蒙逊记》10卷。史载,宗钦在北凉政权里担任过职务,后入魏拜为著作郎。他“少而好学,有儒者之风,博综群言,声着河左”。《蒙逊记》记载北凉主沮渠蒙逊的事迹。北魏攻灭北凉后,高道让著《凉书》10卷。高道让是北魏平城人,虽未亲至凉土,却与沮渠氏有姻亲。《魏书》卷七十七载:“(高道让)以父舅氏沮渠蒙逊曾据凉土,国书阙漏,谦之乃修《凉书》十卷行于世。”《凉书》是高道让从河西带至平城的史料修补而成的,补纂的部分应是沮渠牧犍期间的历史。
(二)段龟龙《凉州记》
段龟龙,凉州姑臧人,生平事迹不详,曾任后凉著作郎等职。《隋书·经籍志》载:“《凉书》十卷,记吕光事。”《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引录20余条。
《凉州记》,又名《西凉记》,是北凉时期段龟龙创作的记载后凉奇闻、玄怪、神异等方面内容的野史作品。成书于北凉后期,是十六国时期本土文人记叙后凉割据政权断代野闻的私家史书之一。《史通》外篇载:“佚名记秃发氏,若段龟龙《凉州记》乃记吕光事也。”439年,北凉灭亡后,《凉州记》辗转传入中原,在民间流传。唐代《艺文类聚》《初学记》转引过《凉州记》一些事例。宋代编纂大型类书《太平御览》1000卷,转引《凉州记》事例20多条。可见,此书亦为后世庙堂史官所垂青。
北宋以后,《凉州记》散佚,一些史书只载其名,张澍从《太平御览》中搜章觅句,辑得《凉州记》原文20多条、1300多字,补前凉张谘《凉记》两则、赫连氏夏国《凉书》三则、沮渠氏北凉国《凉书》两则。在以上诸多《凉州记》中,段龟龙的《凉州记》成就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其《凉州记》叙述384年至401年后凉国宫廷事迹、风土物产等,对研究五凉经济社会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凉州记》辑本中,保留内容最多的是吕光的个人事迹。吕光破龟兹后,高僧鸠摩罗什抵达凉州。鸠摩罗什在凉州十七年的史料极少,目前国内的说法主要是他被吕光“掳掠”而来,在凉州甚至受到了迫害。《凉州记》真实记载了鸠摩罗什在凉州自由生活且受到后凉王朝的优待史实。《凉州记》语言精练,音韵和谐,体现了十六国时期温婉华靡的基本文风;在陈述理对时,则延续了《史记》《左传》善于纵横捭阖的传统。《凉州记》的篇幅,《隋书》说是八卷,《旧唐书》说是十卷,其目录大抵跟《搜神记》体例相近。(www.xing528.com)
(三)阚骃《十三州志》
阚骃,字玄阴,敦煌人。其祖父阚倞在西域很出名,父亲阚玟是当时的秀杰之士,官至会稽县令。阚骃博通经传,聪明敏捷超过常人,三史浩瀚群言,过目成诵,当时人称为宿读。阚骃注释王朗的《易传》,学子们借助此书学通经书。北凉沮渠蒙逊很重视阚骃,让阚骃跟随在自己左右,经常与阚骃讨论政治上的损益。于是沮渠蒙逊任命阚骃为秘书考课郎中,配给阚骃文吏三十人,让阚骃典校经籍,修订诸子书籍三千多卷。后来,沮渠蒙逊加任阚骃为奉车都尉。北凉灭亡后,入仕北魏,担任从事中郎。
史载,阚骃记忆力惊人,“聪敏过人,三史群言,经目则诵,时人谓之‘宿读’”。他著述丰富,“撰《十三州志》,行于世”。《十三州志》,又作《土地十三州志》《十三州土地志》《十三州地理志》《十三州记》《十洲记》等。自汉武帝开始,逐渐将全国的行政区划分为十三州,分别是司隶州、荆州、豫州、冀州、并州、兖州、幽州、徐州、青州、扬州、益州、凉州、交州。《十三州志》是一部全国的地理总志。当时中原处于战乱状态,政权林立,阚骃以汉代的全国所有的州作为地理志内容,反映了作者将中华民族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求统一的愿望。《十三州志》问世以后,就得到学者们的高度评价,影响远及后世。
郦道元《水经注》引用《十三州志》材料多达百余条。颜师古注《汉书》时,引用材料非常严格,而在注释《地理志》时,多次引用阐明《十三州志》将其作为最基本、最权威的材料。刘知几在《史通》中对于阚骃《十三州志》的评价非常高:“地理书者,若朱赣所采,浃于九州;阚骃所书,殚于四国。斯则言皆雅正,事无偏党者矣。”评价是恰如其分。遗憾的是,阚骃《十三州志》已经佚失。张澍从《水经注》《史记索隐》《汉书注》《后汉书注》《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著作中,辑录出《十三州志》佚文299条。
(四)刘昞《人物志注》和《敦煌实录》
刘昞,字延名,敦煌人,其父刘宝以儒学称闻天下。刘昞十四岁曾随郭瑀求学,当时郭瑀有弟子五百余人,通经业者八十余人。后来,刘昞隐居酒泉坐馆授徒,不应“州郡之命”,跟随他读书的学生也达五百余人。李暠建立西凉王国后,征刘昞为儒林祭酒、从事中郎。北凉攻灭西凉后,沮渠蒙逊拜刘昞秘书郎,专管注记。沮渠蒙逊特意在凉州城西苑为刘昞修筑陆沉观,时时前去听讲诗书,称他为“玄处先生”。沮渠牧犍尊其为国师,亲自致拜,命官属以下都去听刘昞讲学。北魏攻灭北凉后,魏武帝拓跋焘素闻其名,拜刘昞为“乐平王从事中郎”,诏准他留在凉州。后逝于凉州西四百里薤谷窟。刘昞一生著述颇丰,“以三史文繁,著《三史略记》百三十篇、八十四卷,《凉书》十卷,《敦煌实录》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铭》一卷,注《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并行于世。”《四库全书提要》载:“(刘)昞注不涉训诂,惟一顺通大意,而文辞简古,犹有魏晋之遗。”
《人物志注》是五凉时期学术著作中保存较完整的史籍。《人物志》原著作者是曹魏时的刘劭,写成的时间约在魏明帝在位时间(226—239年),该书谈论了用人的原则、识人的方法等,是一部专门讨论选举用人时涉及“才”“性”问题的理论专著。《人物志注》的保存使后人可以看到这部重要著作的许多内容,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说:“刘昞之注《人物志》,乃承曹魏才性之说者,此亦当日中州之绝响之谈也。若非河西保存其说,则今日亦难以窥见其一斑矣。”
《敦煌实录》是一部严谨的史学著作,记载河西地区人物和传说,人物多涉及前凉,也有汉魏人事,以及后凉吕光、西凉李暠的记录。现书虽已佚失,但从其他史书中可知佚文约有近20则,对此书可略见一斑。清代学者汤秋《敦煌实录辑本》录13则,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录16则,张澍《续敦煌实录》卷首辑17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