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鞘岭长城遗址 该遗址分为东长城遗址和1、2、3、4段遗址,其中东长城遗址为汉长城,1、2、3、4段遗址为明长城。东长城遗址位于乌鞘岭南麓的半山腰,地势高峻,主峰海拔3562米,为河西走廊的咽喉,是北部内陆河与南部外流河的分水岭。其墙体从打柴沟镇安门村一组东250米东侧乌鞘岭沟口开始,蜿蜒于乌鞘岭南麓东侧山梁上,呈南—北走向,中间偏东,略呈弧形,止于乌鞘岭三个嘴敌台遗址东南。1、2段长城墙体起点处于金强河的北岸,这里地势高低不平,河谷与浅山相融,地势大部分为金强河西岸阶地和乌鞘岭北麓地带。3、4段遗址墙体处于乌鞘岭的南麓和山顶(鞍部)地带,地势高峻,山高坡险。
石洞沟梁长城遗址 其墙体自西南向东北沿天祝县打柴沟镇金强驿村西南的石洞沟山梁上(属马牙雪山余脉)依山脊分布,蜿蜒起伏,至安门烽火台后大体呈南北走向,略偏西,延伸至山脚下,跨过金强河,止于乌鞘岭脚下,总体呈西南向东北转为南—北走向。
安远长城遗址 其墙体沿山梁下至沟谷为南—北偏西走向,起自墩子坪敌台遗址,止于油坊台敌台遗址。安远长城共分为3段,1段从安远镇南泥湾村一组到安远镇南泥湾村一组西400米墩子坪敌台;2段从安远镇南泥湾村一组西400米墩子坪敌台到安远镇柳树沟村二组东100米直沟敌合;3段从安远镇柳树沟村二组东100米直沟敌台到安远镇大泉头村一组北250米油坊台敌台。长城墙体沿山梁下至柳树沟的冲积扇面上,过沟多消失。墙体夯筑而成,以黄土和山地黑褐土为主,夹杂少量碎石。安远长城遗址墙体中南泥湾村附近的墙体处于山梁上的保存差,多已成田埂,两侧耕地紧依墙体,东侧坍塌成土坡,西侧成土坎,夯层外露。柳树沟的墙体多已被山洪冲垮,成河滩和沟壑,有一村道沿沟壑边而修,这段墙体无存,仅剩墙基。墙体整体保存状况差,受自然风化侵蚀严重,局部被人为取土损毁,仅存墙基边缘。大泉头村附近的墙体处于山脚的耕地和村民居住地中,下半段因兰(州)新(疆)铁路穿长城而过形成一个大豁口。
安门长城遗址 该遗址分安门长城1段和安门长城2段两个部分。1段起点为打柴沟镇安门村三组南(刘家嘴),止点为打柴沟镇安门村宋家庄二组东耕地边;2段起点为打柴沟镇安门村宋家庄二组东耕地边,止点为打柴沟镇安门一组东南500米(乌鞘岭沟口)。安门长城遗址墙体呈东南—西北走向,起自宋家庄,沿金强河依山脚边分布,经马家庄村居民地、耕地,跨过连霍高速公路,在金河河东南岸的浅山阶地分布,经安门村二组(宋家庄),上段在连霍高速路东北侧,中段高速公路穿越墙体,至安门村一组南乌鞘岭沟口,末段向呈南一北转弯过连霍高速公路东侧山坡止。该段墙体为土墙,夯筑而,土质为黑褐土,土质较差,掺砾石夯。该段墙体大多已消失,部分墙体保存较差。残存的墙体处于耕地和村庄中,局部墙体已成土状,墙体顶部被上坡的土埋压;局部墙体被村民利用墙体做屋墙,墙体测呈崖坎状,村民院落倚墙而建。
十八里堡烽火台 位于古浪县十八里堡镇曹家湖水库西。原平面略呈正方形,剖面呈梯形。现平、剖面均呈不规则形。顶宽5米,底宽10米,高7米。黄土夹杂红胶泥土夯筑,夯层厚0.14米。依据烽火台夯层和所建位置分析,烽火台应初建于汉代,明代修缮后继续使用。
光辉长城 位于古浪县泗水镇,为明代长城。现存长3737米。黄黏土夯筑,存在加帮,夯层厚0.18—0.24 米。底宽3—4.5米,顶宽 1.6—2.3米,高4—5.3米,顶部有女墙。沿线有敌台5座。
赵家地沟长城 位于古浪县,为明代长城。现存长5679米。山地灰褐土夯筑,土质较差,略有沙化,北侧加帮,夯层厚0.22—0.24米。底宽6—7米,顶呈鱼脊状,高1.6—3.5米。沿线有敌台1座、烽火台3座。(www.xing528.com)
团庄营儿城址 位于凉州区,汉代修建,明代沿用。城址由内、外两城组成,平面呈“回”字形,内外两城相距7米。城墙黄土夯筑,夯层厚0.12—0.24米。内城平面呈方形,东墙已毁,南墙长97米,西墙长102米,北墙长63米,门南开。门外有瓮城,瓮城门东开。城墙底宽3.6米,顶宽0.8—1.5米,高3.5—6米。内城东北角有房址1座。外城平面呈方形,东墙已毁,南墙呈“几”字形,存139米,西墙长122米,北墙长73米。外城门南开。城墙底宽1.9米,顶宽0.3—0.8米,高1—2.7米。城址外侧有壕沟。
古浪县土门镇段
黄羊河长城 位于凉州区黄羊河农场境内,标记为黄羊河农场一分场长城和二分厂长城。一分场长城长2293米,黄土夯筑,西侧加帮,夯层厚0.15—0.2米,底宽2.6—4.2米,顶宽0.5—1.5米,局部墙体被沙埋压,呈斜坡状,高1.9—4米。沿线有堡1座、敌台3座、烽火台1座。二分场长城长3333米,黄土夯筑,夯层厚0.18—0.2米,底宽1.8—5.6米,顶宽0.5—2.8米,高0.8—1.7米。沿线有敌台1座。
新地烽火台 位于凉州区清源镇新地五组东南。平面略呈正方形,剖面呈梯形。顶部东西长9.3米,南北宽6米,底边长11.7米,高9.5米。黄土夯筑,夯层厚0.18—0.2米。烽火台周围有围墙(墩院),南、北两墙与长城墙体相连。
民勤三角城城址 位于民勤县红沙梁镇小东沟村五社西。被黄沙包围,因其修筑于一座略呈三角形的高台上而得名。高台以红砂岩为基础,以土、红柳和砂石相间筑成,东西长80米,南北宽42米,高7—10米。高台顶部周围有围墙,石块夹土垒筑,大部分坍塌严重。西北侧墙体存40米,西南侧墙体大部尚存,其余墙体坍塌严重,与台体持平。台体西南角顶部暴露有灰层和大量红烧土,地面散布大量夹砂红陶片、灰陶片和汉砖等残块。城址周围有沙井文化遗址和汉代窑址。
四方墩 位于民勤县昌宁镇阜康村东北。处在同名沙井文化遗址中,台体系汉代修建,明代补砌后沿用。整体分为上、下两层,平面呈“回”字形,剖面呈“凸”字形。顶部东西宽 21 米,南北长23米,底部东西宽 25米,南北长 27 米,通高12米。上层台土坯砌筑,顶部有女墙。烽火台周围可见大量沙井文化夹砂陶片和汉代灰陶片以及大量明代瓷片。另在烽火台东南侧18米处有一夯筑台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