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马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交,生驹汗血,因号曰天马子。”大宛国把得到的宝马隐藏在贰师城引种驯养。这种马不仅可以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并且其肩部和颈部汗腺发达,出汗时往往先潮后湿,对于枣红色或栗色毛的马,出汗后局部颜色会显得更加鲜艳,给人以“流血”的错觉,故名汗血宝马。
古大宛国,主要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地区的费尔干纳盆地。据考,大宛国贰师城就是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一说在今吉尔吉斯西南部马尔哈马特)。当时西汉王朝与匈奴作战,战马对战局的影响巨大。自先秦起,中原马在速度、冲击力和耐力等方面,都全面落后于北方的草原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战马的劣势,也是中原屡屡遭受游牧民族袭扰而束手无策的重要原因。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派遣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前往大宛国求马。然大宛不仅不肯,反令其东边郁成国攻杀汉使,劫掠了财物。汉武帝大怒,遂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讨伐大宛。第一次讨伐由于准备不足,缺乏粮草,人员伤亡惨重。李广利引兵退至敦煌,所率士卒剩下不过十分之一二。李广利的惨败并没有影响汉武帝求天马的决心。随后,武帝征发囚徒、恶少年、边骑,以及天下七科(吏有罪一,亡命二,赘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六万人至敦煌,令李广利再次征伐大宛。这一战物资准备充分,随军有“牛十万,马三万余匹,驴骡橐他以万数”。由于这次兵多将广,所到之处,沿路小国害怕,纷纷出迎接济汉军。汉军长驱直入至仑头国,仑头国拒绝迎献粮草,汉军攻数日而下,屠城泄愤。大汉兵锋直指大宛,大宛一些贵族见势不妙,联合起来杀掉国王毋寡,并献出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3000匹。太初四年(前101年)春,李广利率军凯旋,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玉门关时仅余汗血马1000多匹。求马之征才告一段落。
此前汉武帝得到乌孙马,赐名曰“天马”。大宛汗血马更加健壮,他便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汉武帝得到汗血宝马,非常高兴,先后作了《西极天马之歌》《蒲梢天马歌》。经过汉武帝的推崇,天马的故事逐渐在中原大地流传开来。(www.xing528.com)
汗血马从西域进入中原,因凉州地处汉朝河西前线,且水草丰美,遂成为繁衍天马的重要场所之一。《汉书·地理志》记载:“地广民稀,水草以畜牧,故凉州之畜天下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