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滨区志》由宝鸡市渭滨区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郝志端、冯吉元、任生富任顾问,王秉钊任名誉主任,陈宝根任编委会主任,翟震中任副主任,倪高举、王忠信任主审,主编韩维良,副主编王孝藩,编辑有何平、李书贵,1996年1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印数3000册,16K精装本,全书64.5万余字,卷首有宝鸡市渭滨区行政区划图,渭滨区街道示意图及反映渭滨区发展变化的彩图106幅。
《渭滨区志》编修始于1985年6月,1996年9月告成。区志上限西汉(前206),下限1990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12月。是建置后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区志。全书共23篇,前有序一、序二、凡例、概述,后有编后记。篇目依次是:大事记、行政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区建设、交通邮电、工业、商业、农业、财政金融、经济管理、党派政协群团、政权、公安司法、人事劳动、民政信访、军事、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社会、文物胜迹、人物、附录。篇下设96章、310节。
渭滨区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陇海、宝成铁路穿境而过,东距省会西安173公里,地理位置东经106°55′58″~107°16′28″,北纬34°11′18″~34°23′17″之间。东西与宝鸡县接壤,南与太白、凤县交界,北与金台区毗邻。1990年全区总面积581.5平方公里,南北宽26.25公里,东西长31公里。设高家村乡、石坝河乡、益门乡、马营镇3乡1镇,经二路、金陵、桥南、清姜、姜谭5个办事处。共78个行政村;28个居(家)委会。居住有汉、回、苗、壮、朝鲜、满等20多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8.33%,总人口24.3万人。
渭滨区历史悠久。因地处渭河之滨而得名。远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姜城堡、桑园铺、塔稍、石嘴头、茹家庄、竹园沟等地,就有原始部落活动,繁衍生息。西周区地为散、国。境南有著名的“铁马秋风大散关”。东周时秦孝公设陈仓县。秦、汉至隋,为陈仓县辖。唐宋至中华民国,地属宝鸡县。民国二十八年(1939),靠近宝鸡县城和东关的渭河北岸,划定为河滩镇。民国三十六年(1947),河滩镇更名为渭滨镇。1949年7月14日,宝鸡新中国成立后,将原宝鸡县渭滨镇改为渭滨区,此后,改、撤、并、恢复数次。1971年10月,渭滨升为县级建制。1987年12月,宝鸡县马营镇划归渭滨区,区辖西关街道办事处划归金台区。
渭滨区自然资源丰富。可利用土地面积103833亩,占总面积的11.89%。属大陆性半湿润、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无霜期213天,年日照时数1925小时,年平均气温12.9℃,年降水量700毫米上下,地面水年径流量22209万立方米,全区四旁树及农田林间树木达905650株,森林覆盖率54.59%。果树种类7科12属22种80多个品种。草场面积39491亩,各种牧草53科155种,三级以上草场占总草场46.07%。畜禽品种有牛、马、驴、骡、猪、羊、鸡、兔等。鱼类有11种,以草、鲤、鲢、鲫、罗非鱼为主,其次有甲鱼养殖。珍稀鸟类有鸬鹚、黑鹤、豆雁、石鸡等19科59种;珍贵动物有金丝猴、金钱豹、青牛、林麝等13科28种。野生植物有药材,纤维、淀粉植物,干鲜果等100余种,已开发利用药材62种、野生油料4种,淀粉植物7种,水果5种。
渭滨为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中心区,炎帝陵、炎帝祠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祀祖的圣地。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专题博物馆,陈列有数以万计青铜器,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西周散国的“散氏盘”和春秋战国的石鼓、石鼓文,为其古文化精品代表之最。
渭滨风物殊佳,山川形胜,黄土沃其野,渭河贯其中,名胜景点再放奇葩。鸡峰山自然文化区、铁马秋风大散关、嘉陵江源头风景区、人民公园、宝鸡植物园、河滨公园等自然景观使渭滨增辉。
渭滨地处交通要道。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散关,定三秦;南宋以散关为屏障,在此与金兵展开拉锯战多达几十次,使金兵难以入侵。民国二十三年(1934)宝(鸡)汉(中)公路通车,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陇海铁路延伸宝鸡;1957年宝成铁路全线贯通,陇海、宝成、宝中铁路交会于此,东西相连,南北沟通。长途汽车通往各县及邻省,市内公共汽车按时运行,出租车昼夜服务。
农业是渭滨人民的传统产业。渭滨区有很多关于炎帝神农氏农作物栽培的传说。如濛峪沟的杏,石坝河的萝卜,姜城堡的生姜;炎帝还教民制耒耜,农耕,植五谷,创立农业,由此达5000多年。在旧中国,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亩产量低而不稳。新中国成立后,渭滨人民为改变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开展了农田基本建设,对山、水、林、田、路进行了全面治理。采取积极措施,实行科学种田,进行耕作制度、品种、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粮食、蔬菜及副食品产出极大提高。1990年,全区有耕地103405亩,粮食作物面积86747亩,占耕地面积84%,粮食总产28097000公斤,平均亩产211公斤,比1971年亩产133.5公斤增长57%。全区有机井183眼,有效灌溉面积4.99万亩,水库总库容9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2000亩。相继建起万亩蔬菜、万亩果园、千亩鱼池和肉、蛋、奶等6大副食品生产基地。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17.7元,是1979年的5.19倍。
渭滨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渭滨人民重视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彩陶、青铜器文化时期,生活在李家堡、姜城堡、石嘴头、茹家庄、竹园沟、濛峪沟一带的先民们就已制陶和使用陶器。清末民初,手工业作坊就已有之。1937年,洛阳机车修理厂迁至周家庄,办厂修车。1940年,益门镇建有“工合”雍兴公司酒精厂、东华火柴厂、军用被服厂、面粉厂和10家小型织布厂,产品除供应民用外,大量运往抗日前线。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统治者横征暴敛,工业落后,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渭滨工业获得新生。1955年,“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宝成仪表厂、长岭机器厂、宝鸡石油钢管厂相继建成投产。1965年,“大三线”建设时期,有12家部属大、中型骨干企业迁建投产,形成电子、机械等骨干企业。同时,省、市建成一批农用机械、化肥、建材等中、小企业。1990年,辖区共有工业企业169家,其中,区属各类工业136家,市属21家,部、省属12家。职工近6万人,有机械、电子、轻工、冶金、电力、建材、饮料为骨干的上百个生产行业,总产值15.24亿元,占宝鸡市工业总产值的30.9%。全区共发展乡镇企业2026家,从业15508人,占农业人口17.6%,总产值13148万元。街道企业发展到230个,从业2150人,产值1233万元,实现利润152.4万元。(www.xing528.com)
相传炎帝神农氏时期,姜氏城就是“日中为市”之地,此后,集市交易广布天下,物物交换,各得其所。1932年,益门集市有摊点40多个,有药店、杂货、脚店、染坊10余家。1939年,县置河滩镇、形成建国、中心、劝业3个市场,有商贩500多户,其经营额占整个社会商品零售额的90%以上。1956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合作商业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商业流通的主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营、集体、个体、私营商业皆有大发展。1990年,辖区有公司、商店、饭店、旅馆等商业服务网点5546处,从业人员达13416人,商品达3万余种,社会商品总额24413万元;集贸市场28处,经营者4130户,从业8167人,年成交额1.3923亿元。市场繁荣、购销两旺。
渭滨名胜古迹遍布全区,清末以来,辖区出土商、周、秦、汉等历代珍贵文物极多。1980年6月至1981年,出土文物总计2636件、88组。1981年1月,文物遗址普查统计,发现古遗址64处,故关寨、城堡遗址4处,寺庙158处,石碑、石器、石雕177件。古迹名胜反映了渭滨人民的智慧,记录了历史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渭滨的文化事业从无到有,1990年,区内文化馆、站、室有87个,影剧院8个,乡镇放映队11个,农村舞台28座,厂矿企业工人俱乐部16个,座位2.6万个。有线广播站5个,有喇叭17200只,喇叭覆盖率达90%。有电视差转台9个,电视覆盖率达90%。全区有各类图书馆(室)97个,藏书10万余册。有各类档案室56个,兼职档案人员167名,区馆藏档案49个全宗,8414卷档案。清末民初,区内有私塾3所。1949年,有小学6所、普小15所,私立中学、师范和中级职业学校3所。新中国成立后至1990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区境内有大学3所,有高中、初中、小学及幼儿园101所,在校学生34302人。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全面普及。新中国成立前,区境内仅有民间乡医数人,中药铺20余家,有病床30余张,医疗条件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卫生事业逐步发展,到1990年,区境内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164家,有病床2333张,有医疗技术人员2977人。农村普遍建有卫生室或保健站,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控制或先后消灭。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新中国成立前,区境内无科研单位,科研缓慢,科学技术落后。新中国成立后至1990年,科技快速发展,区境内有科研单位40余所,有副高级以上科教人员1423人,取得科研成果1932项。其中,2项产品获国家机械委优质产品奖,10项获市科技进步奖。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区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彻底摆脱了新中国成立前人民生活朝不保夕、农民生活“半年糠半年粮”的状况。1990年,职工工资年人均13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7.70元,口粮为450斤左右。
渭滨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上古时期姜姓部落领袖炎帝神农氏,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极大功绩,他教民农耕,使民众生活发生极大变化;他尝百草以医药,为民根除病痛;他制陶器以丰富人民的生活用具;他做琴弦以娱乐人群;他演八卦以帮助人民纪事。如今,华夏儿女为了纪念这位始祖,每年9月份均来到区境常羊山炎帝陵祀祖。白鸾,刘家槽人。曾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山西巡按等职,为官清正廉洁,被权贵恶棍视为眼中钉。高维岳,曾任山东监运使,后任滦城县令,任职中,兴桑利农,重视教育,体恤百姓疾苦。著有《学耕园》全稿。徐冲霄,益民堡人。曾任广西天保、灌阳、怀运等县知县、镇安知府等职,因不满朝政腐败离职返乡。民国十一年,参加纂修《宝鸡县志》,著有《知味斋诗集》。杨森林,桑园铺人。为人正直,善于学习钻研农业技术,在担任农业社主任时,带领群众使粮食、棉花连年丰收,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1960年,被评为省劳模。李子青,酷爱书法艺术,长期习练终达目的,其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大赛,并在香港和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展出,受到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赞誉。
渭滨区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有30多名青壮年参军后在战斗或抢险中光荣献身。
《渭滨区志》在政治篇中,用大量的篇幅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山河,办厂修路,办学兴文,发展各项公共事业的伟大成就。实事求是,秉笔直书,记述了“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极“左”路线对各行各业的破坏和无休止的政治斗争的历史经验。
《渭滨区志》辑录了珍贵历史照片,如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宝成仪表厂、邓小平同志视察宝鸡、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驻区陕西电冰箱厂等企业。
《渭滨区志》出版发行后,受到区境内各界的好评,曾被宝鸡市地方志办公室评为全市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