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宝鸡市渭滨区志:常羊山炎帝陵重修及移陵大典

宝鸡市渭滨区志:常羊山炎帝陵重修及移陵大典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台山炎帝古陵庙虽祭祀悠久,但受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祭祀时断时续。1992年底,经宝鸡市委、市政府同意,渭滨区委、区政府批准,神农镇政府与地处常羊山下的国营大型企业宝鸡桥梁厂达成协议,决定在位于天台山西南一脉的常羊山炎帝活动地重建炎帝陵。移陵大典1992年12月16日,在常羊山举行隆重的重修炎帝陵奠基仪式,从此,正式拉开了重修炎帝陵的帷幕。10时整,炎帝龙棺抵达常羊山顶陵地。

宝鸡市渭滨区志:常羊山炎帝陵重修及移陵大典

天台山炎帝古陵庙虽祭祀悠久,但受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祭祀时断时续。1980年后,神农乡群众自发恢复古庙会,多在农历七月七日会聚在天台山炎帝活动遗址焚香悼念,一些有志于炎帝研究的区内人士也多方努力,搜集整理传说资料,寻觅遗迹,炎帝研究在群众的积极推动下,开始萌芽。

为了寻根祭祖,使海内外炎黄子孙有一个心灵得以寄托的祭祖圣地,同时彰显宝鸡炎帝故里、姜炎文化发祥地的尊崇地位。1992年底,经宝鸡市委、市政府同意,渭滨区委、区政府批准,神农镇政府与地处常羊山下的国营大型企业宝鸡桥梁厂达成协议,决定在位于天台山西南一脉的常羊山炎帝活动地重建炎帝陵。此地东望陈仓山,南对天台山,西连大散关,北距濛峪沟、瓦峪堡、九龙泉、姜氏城等炎帝遗址均在数里范围之内,附近分布着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茹家庄和姜城堡遗址,陵区三水环绕,一阜突出,依山带河,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是一处祭典始祖的绝佳风景名胜之地。

移陵大典

1992年12月16日,在常羊山举行隆重的重修炎帝陵奠基仪式,从此,正式拉开了重修炎帝陵的帷幕。由宝鸡桥梁厂负责(包含200万元资金在内),与神农乡通力合作修路、建陵。历时9月,在炎帝陵祭典前竣工。

1993年4月17 ~ 19日,炎帝的后裔把在天台山莲花峰“寝骨台”长眠数千年的始祖炎帝的“灵骨”迎下山来,安葬在常羊山顶的陵墓之中。4月17日清晨,民间大规模的移陵仪式开始,沿用了周代的祭祀礼仪。从天台山将炎帝的灵骨运抵峪泉村口,顿时,鼓乐齐鸣,鞭炮四起。五位身穿皂色礼服,头戴古装礼帽的耆宿长者,三叩九拜,恭迎“灵骨”。接着他们又绕“灵骨”圣盒三周,肃立默哀,虔诚礼敬。然后由司仪宣读祭文。擂鼓三通,大乐三吹,开始游灵。在万民伞、日月龙凤幡的簇拥下,三位手捧炎帝“灵骨”的长者,在10余名手持刀、斧、钺、杖、金瓜等古兵器武士的护卫下,缓缓前行。数十名胸佩白花的妇女,高举着10多幅3丈多长的金黄色古幡,抬着直径丈余的大花圈等祭品紧随其后。

常羊山下,在当年的神农祠遗址上搭起灵棚,数以千计的群众翘首以待,恭候炎帝 “灵骨” 的到来。年近九旬的陕西省政协委员杨参政担任主祭人,两名德高望重的民主人士担任陪祭人,在此守灵祭奠。群众自发的祭奠活动一直持续到深夜。

4月18日,四面八方的乡民和宝鸡、岐山、凤翔三县的代表以及市区相关部门、单位、驻地厂矿,在大陆旅游观光的台湾同胞,在灵前开展了隆重的吊唁活动。

炎帝陵景区(www.xing528.com)

4月19日上午9时整,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雄浑古雅的唢呐声中,送葬队伍从常羊山的灵棚徐徐启程。两块红色的“回避”“肃静”牌在前面开道,两排手持古兵器的卫队紧随其后,最后面则是由万民伞、龙凤幡簇拥的由几十名精壮男子用“龙杠”抬着炎帝的龙棺,在充满关中气息的秦风秦韵送葬曲中,缓缓上山。一队队妇女手持精心制作的犁、锨、锄等炎帝发明的农具模型,手捧着粟米、谷子、高粱草药植物标本,作为“农业之神”“医药之神”的象征。僧人、道士身着袈裟、道服,手持法器,念念有词;功德幡、旗、表、联铺天盖地;纸人纸马,栩栩如生,巧夺天工;花圈、祭品罗列成行。人流祭品,蜿蜒数里。常羊山下,更是人流涌动,满山金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麦苗,红、黄、白、蓝、紫五彩斑斓的长幡,花圈,在蓝天丽日之下,交相辉映,蔚为壮观。10时整,炎帝龙棺抵达常羊山顶陵地。顿时,鞭炮声、鼓乐声响彻云天。各界代表三叩九拜,行祭礼,读祭文,在庄严肃穆深沉的送葬曲中,炎帝的“龙棺”安然下葬。炎帝龙棺安放在青砖砌成的墓道里。龙棺头北脚南,和数百米外的炎帝陵大殿遥遥相望。棺面由黄缎包裹,上覆两层红缎。红缎上撒一圈粟谷,随后又在四角撒上玉米墓志铭安放在棺尾。接着用七八块水泥预制板密封墓道。

墓道密封完毕,首先由重修炎帝陵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们和群众代表公推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向陵墓培土。围在墓冢周围的数百名群众争先恐后为陵墓培土。

炎帝魂归常羊山,此时此刻,宝鸡和黄陵,常羊山与桥山,炎帝陵和黄帝陵的血脉终于连成一体。从此,在炎帝出生、生息、仙逝的宝鸡,终于有了与炎帝功德相称的祭祀场所——炎帝陵。

陵区景观

新修炎帝陵分为陵前区、祭祀区、陵冢区三个部分。陵前区从常羊山下濛峪沟口起,修有三楹四柱石牌坊一座,匾书神农门,为陵区大门。入内不远,为炎帝行宫,门外立一方亭,名“羊脚亭”,院内三楹殿堂,供奉炎帝,传为炎帝当年在天台山垦荒采药时的歇足之处。沿蜿蜒曲折台阶登上山顶,一亭耸立,名“羊首亭”,内立“重修炎帝陵碑记”一通,为史道明撰文,中国书协原主席刘炳森书丹。再沿松柏掩荫的大道南行,在祭祀区入口处矗立重达20吨的巨石,上书“炎帝陵”三个大字,对面坡壁,镶高4.5米,长18米石浮雕墙,刻绘炎帝教民稼穑,日中为市,发明医药,织麻为布,削桐为琴,耕而作陶等功绩图。由此处登上宽9米,长30米的大踏步台阶,直到华夏始祖牌坊,进入祭祀区。牌坊六柱五门,正中大匾刻“华夏始祖”四个烫金大字,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牌坊内小广场左右分立五通由任步武临摹书丹的唐铭名碑和2004年全国中等城市市长论坛宣言碑。进入山门为祭祀广场,两侧配殿各面宽15米,进深6米,东为炎帝史迹陈列馆,以文字图片简要介绍了炎帝生平功绩。炎帝族迁徙等内容,还陈列了部分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高领袋足鬲、尖底陶瓶、网纹船形壶、骨耜、石纺轮、陶埙等文物复制品。

广场南部2米高台上坐南朝北建炎帝大殿,为五楹,庑殿顶仿明清建筑,高12米,面积400平方米琉璃瓦覆顶,四面挑檐,分别由石柱26根承载,左右建钟鼓楼,殿前置神农鼎、焚香炉,整体古朴典雅,雄伟肃穆庄严。殿内正中塑炎帝座像,高4.5米,肩披兽皮,腰束叶裙,手握谷穗,端庄慈祥,双目炯炯有神,四壁分绘“常阳育炎”“浴圣九龙”“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炎黄结盟”大型壁画。殿后为新建的占地约万平方米的祭祀广场,左右分植4颗高大银杏树,树干挺拔,枝繁叶茂。南端建高18米,宽56米,进深26米的梯形第二座炎帝大殿,与前殿遥遥相对,内塑炎帝坐像。

大殿南为陵冢区。从一条999级台阶的陡峭石阶直通常羊山中峰之巅。巨大的圆丘型陵冢周围以青砖砌筑,陵碑刻“炎帝陵”三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启功手书,陵道台阶两旁刻立历代帝王雕像,从尧舜东汉灵帝共34尊,生动传神,富于个性。陵冢后青松掩映,碧草茵茵。整座陵区牌楼、山门、大殿、墓冢沿一条南北中轴线贯通,依山就势,高低起伏,云雾缭绕,宏伟、壮观、神圣、肃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