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代,渭滨区境内戏剧演出以宝鸡市话剧团、宝鸡市歌舞团、乡(镇)特邀外地秦腔剧团演出为主。1998年,逐渐演变为城乡业余团队演出和外邀剧团演出多元共存,皮影班子也常在乡下演出,以秦腔、眉户、碗碗腔为主要剧种。
一、秦腔
1991 ~ 2010年,区境内有秦腔自乐班、娱乐班28个,常年活动于农村、社区,不定时的演唱秦腔传统剧目。炎帝祠、人民公园内在下午或夜晚,有秦腔自乐班演唱群众喜爱的剧目。钢管厂秦腔艺术团2006年组建,有各类人员80余人,长期活跃于区境内、平凉、天水等地演出。八鱼镇淡家村、姬家殿、鱼池村秦腔自乐班各有演唱人员30~40余人,除在本村演唱秦腔剧目外,长年活跃于华亭、秦安、千阳等地演出。2000年后,农村多地庙会期间,秦腔自乐班邀请到会演唱3~5天,经济收入也较可观。晁峪乡胡家山村、固川村自乐班各有演唱人员30余人,长期演唱于周围村庄,多在婚庆、丧葬场合演出,极受群众喜爱。高家镇赵家崖村、三合村、高家村秦腔自乐班成立于1985~1995年,有演唱人员20~30余人左右,多在婚庆、丧葬、庙会、庆典场合演出。演出的剧目有《黑叮本》《窜龙珠》《走雪》《出汤阴》《藏舟》《拾玉镯》《铡美案》《二进宫》《玉堂春》《夺锦楼》《金沙滩》等40余部剧目。
二、西府曲子(www.xing528.com)
渭滨区属于西府曲子圈,西府曲子也称“西府秦曲”“西府清曲”“雍城清曲”“小曲调”。八鱼镇下甘沟村江湖班有15人,常年在村内外演唱西府清曲,胥毅、杨秀英演唱的《天官赐福》最为拿手。当地民间流传有“曲子戏、真好看、看了一遍又一遍,看了千遍不厌倦,哪怕几天不吃饭”的谚语。1991 ~ 2010年,夏砑壑村孔家渠清曲班、下甘沟村江湖班为群众上演西府曲子剧目主要有“十对花”“八仙过海”“拣柴”“张连卖布”“诸葛亮吊孝”“两亲家打架”“二姐娃害病”“百宝箱”“醉打山门”等剧目约40余种,演出场次不计其数。
三、皮影
皮影戏是活跃在渭滨区民间的一种戏剧表演形式。人少精干,演出场地要求不高,转场灵活,表演诙谐,深受群众喜爱。渭滨区皮影戏演出的剧种以秦腔为主,还有眉户、西府清曲等,多在农村迎神赛社的庙会、红白喜事演出。区内较有名气的皮影戏第三代传承人李有忠班主,带领李忠强、王东志、韩常学、齐引娥、王建林、杨林强、周改娥等人,常年奔走于陕甘两省交界处的农村演出。据晁峪村皮影戏箱主李有忠介绍,他们7个村民演唱的是起源于一千年前唐代的道情,耍的是一百年前的皮影。晁峪村皮影流传于清代末年,演艺人员有韩万成、任安太、袁正奎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韩俊、武存绪、高生芳、马素珍、韩淑琴、齐林福等。2000年后,皮影戏逐步淡出演艺市场,转向以个人庆生、祝寿和丧事等活动为主,演出场次也较频繁。演出剧目大多以历史传统故事为主。渭滨区皮影戏班在1950 ~ 1966年有7家,“文革”开始后解散。至2010年,仅有晁峪村皮影戏班一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