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农”问题调研
1991年,渭滨区委围绕农业、农民、农村(简称“三农”)问题,分别对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开展重点调研。同年8月,对4乡镇8个多种经营发展先进典型考察调研,提出渭滨区发展多种经营工作9条优惠政策,分别被区委、区政府转发落实,促进了农村道路、人畜饮水、农田基建、“四个一工程”(一人一亩基本农田,一户一亩果园,一户出售一头商品畜、一户转移一个劳动力)、节柴改灶、山区教育、教师队伍稳定、山区旅游、脱贫、计生、多种经营、产业结构调整等全面发展。1993年,《关于农业和农村问题的调查报告》,被区委转发。1997~1998年,全区79个村建起村务公开栏,成立村民代表议事会、监事会,村务公开形成制度化,程序化。2001年,制定《渭滨区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方案》,向4个镇派驻税费改革工作队,顺利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工作。2003年,拟定《关于农村征地价款处置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几个问题的指导意见》,依法规范农村征地款的分配,遏制了群体上访事件的发生。2004年,区委、区政府批转区农工部《实行村务公开、加强民主监督的实施办法》《实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实施意见》。2005年,区农工部制定《关于全区“三农”工作任务分解及考核办法》,《关于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经区委、区政府审定下发贯彻执行。在认真搞好问题村整建基础上,制订《公选村干部管理考核办法》,从422名报考中选拔农村党支部书记30名。2007年,区委、区政府制定印发《关于加快后山区扶贫开发步伐,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渭滨区关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促进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渭滨区关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生活宽裕目标的意见》《渭滨区关于全面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意见》《渭滨区关于大力整治村庄环境努力实现村容整洁的意见》《渭滨区关于创新村务监督机制,推进农村民主管理进程的意见》《渭滨区开展创建新农村“示范村”活动实施意见》《渭滨区加快发展“乡村游”工作的实施意见》等9个具有实践性、操作性、指导性文件,使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08年,制定了《关于开展星级村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加强村级民主管理试点工作实行意见》,《关于加快后山区农村开发建设的资金扶持奖励意见(试行)》《关于农林科技人才下基层开展技术服务工作的考核管理办法(试行)》《渭滨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渭滨区镇(乡)、 街经济社会发展季度通报考核办法》等6个规范牲文件,将新农村建设、星级创建活动任务层层分解,严格管理考核。全区104个行政村中达到五星村6个,四星村7个,三星村29个,二星村44个,一星村18个。年均每个村拥有新农村建设2~4颗晋星,居全市第一。2010年,制定《渭滨区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方案》《渭滨区五条沟综合开发治理实施意见》《渭滨区都市农业发展实施意见》《渭滨区农民增收规划》,把农民增收,农业一村一品,农村稳定落到实处。完善了《渭滨区关于切实做好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的实施意见》《加快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全区67个村15839户中,创业型、劳务性、种养型、兼业型、贫困型人均纯收入有了明显增长。坚持项目到村,对2008年新农村建设以来项目调查梳理,分类统计,共完成项目建设478项。开通农村信息化科学发展工程,完善各村“乡村在线”,建设“争先到位”优质农产品基地;成立各类农业合作社8个。
二、工业反哺农业调研(www.xing528.com)
1991年,开展关于提高副食品市场竞争力的调查,向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加强副食品基地建设的意见。1998年,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两个决定”,在企业改制中实施改革、放权、摘帽,促进个体、私营企业发展。2002年,扶植区域农产品加工工业,相继为爱姆食品、大成禽业、香源食品、秦川复混肥厂贷款210万元,支持企业技改,扩大工业规模。2007年,制定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和促进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农村工业,加快发展有色金属、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电子电器和新型建材产业。2009~2010年,开展对区工业园区建设调研,坚持改造现有企业和引进新兴产业并举,以农产品加工为大工业、大企业配套为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财源项目,培育重点产业,打造一批名牌产品,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