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部空间:打造梦想之地,让患儿重获健康

内部空间:打造梦想之地,让患儿重获健康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Ⅵ.实现“一站式”的服务优化。①一站式付费——门急诊每个楼层均设置挂号收费窗口、自助服务区域,优化流程,有效缩短了排队等候时间,避免患儿家长往返奔波,既可分散集中人流的压力,又可按科室提供高效的服务。图4微信挂号与“诊前化验”服务萌趣生动的空间设计充分考虑到儿童活泼好动、好于探索的特点,用流转生动的色彩线条、清新活泼的卡通形象、高低交错的图案模型尽可能地挖掘空间,勾勒出“儿童乐园”般的就医环境。

内部空间:打造梦想之地,让患儿重获健康

为满足患儿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多层次治疗及生活需求,医院从细节入手,给予患儿医疗安全、色彩安全、物理安全、化学安全、生态安全、空间安全等多角度的人文关怀,通过流线布局优化、多元色彩表达、生动卡通形象、装饰用材变化、儿童游戏空间引入等,缓解家长焦虑和患儿紧张恐惧感受,从而舒缓陌生环境、医疗特有环境对患儿、家长的心理压力,引导希望、向上的心理期许。

(1)科学精细的流程布局

医院建筑是医学专业和建筑学专业的有机结合,有严格的功能和流程的要求。医院功能流程组织在医院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容易被忽视,它并不等同于设计,设计主要侧重于结构、安全、规范、外观与环境,而功能流程组织在对以上因素的整合考虑之外,还需兼顾医院特色与定位、业务规划、运营管理等。

不管对于医护人员还是就医人员来说,简捷快速的流线,清晰明确的分区,简单明了的导视,都加快了整个医院运转的速度,帮助就医人员快速得到诊疗,方便医护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根据疾病种类、规律以及医院内人流分布、活动时间长短等,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合理的流线规划,从而使医院各个部分之间以及部门内部自身相互作用又互不干扰。

Ⅰ.汲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①整合类似功能——门诊单元和病房单元是医院建筑中最为基础的医疗空间,在系统组合过程中两者有基本不变的元素,采用标准化的模块形态和模数尺寸,形成1+X的空间类型和布局,实现简化与特殊的兼容。②减少冗余流线——将多个功能联系紧密的模块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模组,使得它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直接、提高效率。在医院设计中将门诊诊断、治疗部分集合成门诊模组,组内由若干模块(诊室、挂号收费、治疗等)集合而成。③均质量化空间——设计阶段关于人流量的计算往往依赖经验,而医院经常面临人流量骤增的问题。建成后的某些大型综合医院的门诊量几乎都是设计值的1.5倍。儿童医院在设计初期充分研究各个功能模块需求的量化基础,按照诊室、等候、交通、卫生等必备功能需求,制定功能配置准则,均匀地设置功能模块的建筑空间。④应对发展要求——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医疗运行模式不断改进,引发新的医疗活动形式,激励新的医疗环境和建筑空间建设的需求,模块化的医疗建筑形式可以应对发展的需求,灵活地组建成新的空间,避免后期的大量改造工作。

Ⅱ.运用集成化的动线管理。①合理安排各个科室部门——兼顾医疗流程与运行管理的效率,相互关联与支援的部门通过水平流线的连接进行集成,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资源浪费,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室部门的能动性;科室平面的安排满足医疗功能使用与各种设备安装的需求,保证医疗内部空间的完整舒适性。②缩短病人往返的路线。根据科室的设置,将常规的医技检查随科而设,如心内、心外科的心电检查同层同区域设置,减少患者去往其他楼层给垂直交通带来的压力;检验科内采集小便的空间与送检窗户咫尺之遥,消除患者端着尿样走来走去的尴尬。

Ⅲ.设置分区化的竖向交通。①人员分流——在来院就诊或其他医疗活动人员中,康复、保健眼科等人流可以归为“健康人群”,设计中将这部分人员进行分流,安排在竖向稳定的区域。②电梯设置——要求设计单位对人流量进行测算,科学合理配置电梯数量;同时将工作人员电梯、病人梯进行合理地分区设置,避免高峰时间电梯厅大排长龙现象的发生,并设置独立的手术梯以及污物梯。

图3 大平面候诊空间

Ⅳ.规划科学化的核心用房。①科学配置——净化用房,手术室、ICU等净化用房往往是医院的核心,合理的规划将为我们在医院建设过程中做到空间的最大最有效的使用;洁净手术部自成一区,手术室的洁净等级(百级、千级或万级)及数量根据手术类型及手术量进行合理配置,避免一味追求大而全,造成建设和运营成本的浪费;②合理布局——手术室与其有密切关系的重症监护室临近,并与有关的病理科、中心供应室、血库等流线便捷,使得物流传输(标本、消毒、血液的供给)真正做到路径短捷。合理的布局能起到更高效节能的作用,以及在医院的使用管理上能节省人力、财力和时间。

Ⅴ.采用一体化的专科布局。新院区域性专科布局一改传统的布局模式,以病人为中心,设置大平面的候诊空间、一体化的专科诊疗布局(图3),相对独立的诊疗区域内设有相应的专科门诊、功能检查和专科治疗、护理康复指导,形成多个诊疗中心,加强门诊专科化建设。

Ⅵ.实现“一站式”的服务优化。①一站式付费——门急诊每个楼层均设置挂号收费窗口、自助服务区域,优化流程,有效缩短了排队等候时间,避免患儿家长往返奔波,既可分散集中人流的压力,又可按科室提供高效的服务。②一站式静脉输液——通过输液药房的设置、排队叫号系统的引入,家长可以很安心地在输液区陪伴患儿等候输液治疗。③一站式检查预约——优化传统就医流程,努力缓解老百姓看病“三长一短”的难题(挂号、候诊、收费队伍长,看病时间短)。普陀新院院区开通了上海首家移动在线挂号服务模式,开发了微信医疗服务和掌上儿童医院APP服务终端,实现了专家预约、在线挂号、在线候诊、报告查询、育儿宝典、药师在线、三维导诊等全方位信息服务,使家长可以在家用微信挂号,到医院用自助机付费,窗口排队时间明显缩短(图4)。同时根据绝大部分儿科常见病需进行常规检验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汇总形成了“三大常规”的适应症,并通过信息系统开发,嵌入门急诊预检系统,实现了患儿在预检的同时完成相关常规检验的开单,构建了“预检并开具常规检验单-挂号、付费-就诊、医生读取报告并完成诊疗”的就医新模式。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也提高了医生的问诊效率,医生可直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诊断,还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回诊患者与就诊患者间的矛盾。

Ⅶ.打造功能性的公共空间。随着现代化医院的发展方向,服务理念的不断变化,公共活动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功能进一步完善,将便利店咖啡厅以及文化设施引入医院的公共空间,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图4 微信挂号与“诊前化验”服务

(2)萌趣生动的空间设计

充分考虑到儿童活泼好动、好于探索的特点,用流转生动的色彩线条、清新活泼的卡通形象、高低交错的图案模型尽可能地挖掘空间,勾勒出“儿童乐园”般的就医环境。

Ⅰ.以童话为主题,引入不同色彩,柔化医院空间氛围。医院一改传统的白色,以分区施色与统一施色相结合的形式,结合海洋、森林、卡通等不同主题进行渲染,对门诊、病房每一楼层进行个性化设计。绿色、橙色、黄色、蓝色、粉红色……各种鲜亮的色彩让患儿仿佛进入了多彩的童话世界

Ⅱ.以关怀为主题,引入卡通元素,缓解患儿恐惧心理。①诊疗区——庞大的医疗器械会给儿童带来冰冷的感觉,会加重他们对医院的恐惧,从而和医院以及医护工作者产生了距离感。在输液区、部分功能检查室等患儿较为“惧怕”的医疗诊疗区,用孩子们熟悉的卡通形象代替原本冰冷的白墙,吸引患儿的注意力,舒缓紧张情绪,更好地完成检查。②病房——在病房的每一楼层也都有代表性的卡通形象,猴子、狮子、木马、小鸟、企鹅大象……门扇上形态各异的卡通形象与地面上的动物脚印,有效柔化了现代感较强的高技术诊疗环境,舒缓患儿的紧张心理,使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墙、顶、地的空间变化和接近儿童认知的个性化设计便于儿童记忆和识别,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走失的作用。③“一米世界”的视觉识别导视系统——建设基于成人视角的视觉识别体系的同时,充分考虑儿童的视觉识别能力和高度,借助色彩渲染、卡通元素的引入(如导诊示意图被做成玩具积木的形状,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接受诊治),以离地90~150cm为基准,在门诊及病房区域构建儿童“一米世界”的视觉识别导视系统,便于儿童观察,识别导视信息,加快儿童对医院环境的适应,减少陌生感带来的害怕、紧张等负面情绪。如DR检查机房以鲜亮的色彩、活泼的儿童主题画替代原有的白色,舒缓了患儿的紧张心理(图5)。

(www.xing528.com)

图5 DR检查机房

Ⅲ.以微笑为主题,引入儿童专用设施和活动空间,体现医院对守护儿童健康的使命与责任。①专用设施——在门急诊各楼层内设置哺乳室,解决了妈妈和患儿的后顾之忧;病房内的母子淋浴室配备有淋浴、婴儿换洗台等,满足患儿与家长的特殊需求;病房内的儿童视野窗台、儿童专用桌椅以及覆盖全院公共区的儿童卫生洁具、儿童安全扶手的配置,充分体现医院对儿童特殊生理需求的尊重与关怀。②活动空间——在病房区域内构筑阳光爱心小屋,开设健康影院、放置角色扮演玩具、搭建爱心志愿者平台等,淡化儿童由于疾病、住院而产生的不愉快心理。

图6 以四叶草为主题的门诊大厅

Ⅳ.以爱心为主题,引入童趣主题画,创造孩子们心中的儿童医院。①儿童画展示墙——医院在门诊区域选择多块大幅墙面,设计制作了儿童画展示墙,这些由阳光爱心志愿者和社会爱心儿童联合呈现的作品,不仅缓解了患儿对医院的恐惧心理,更是传播着爱与希望。同时,挑高的一层门诊大厅更显开阔、通透,空中悬挂的四叶草寓意医院守护儿童健康的希望与期许(图6)。②儿童画集体创作活动——在普陀新院正式运行的当日邀请中福会少年宫“小伙伴书画团”成员和我院肾脏科住院患儿,共同参与“我心中的儿童医院”儿童画集体创作活动,画卷以“为儿童服务就是幸福”这九个遒劲有力的书法大字为起始,依次是方便快捷、令人放松喜欢的医院环境,8m书画长卷展示在新院的公共区域,营造温馨亲切和谐的就医环境,激励患病儿童战胜病魔的勇气。

(3)清晰明确的标识设计

如何迅速地找到前往的科室,对于患儿及其家属来说非常重要。由于患儿或者家属识读建筑平面布局、交通流线图有一定困难,因此需要设置一系列的标识系统作为建筑平面布局、交通流线图的补充,通过标识系统了解医院的各个职能科室。

Ⅰ.标识系统不仅具有指示和引导功能,也是人员疏散的功能性载体。将医院的标识系统分为三级:一级标识是把医院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其作用是向医院外的人表明医院的身份,比如户外门头、俯视标识等;二级标识包括户外的区域导向、索引等;三级标识则是指引就诊者如何到达每栋楼层、每个科室,这些标识系统是按照医院的就诊流程来设计的,其最终作用是引导就医者主动按照医院的流程就诊。

Ⅱ.医院的标识系统往往是文化的体现。设计时充分考虑与公共空间、文化传承的统一协调,简洁直观、方向明确,病人就医便捷,关注患者体验。在二级、三级标识系统设计过程中与医院原有VI(视觉识别系统)中的颜色、图案、造型、元素相结合,给人完整的、系统的观感。

(4)温馨人文的氛围创造

Ⅰ.普陀新院项目的建设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的理念。创建温馨的人文医院是儿医人始终如一的愿景,上海的城市精神、儿童服务的公益慈爱,专业的卓越追求是医院文化的核心。在医护工作中体现人文精神,在人文的氛围里开展医护工作,儿童医院用全新的人文理念全心全意为可爱的孩子们服务。新院建设的“三面墙”全面展示着医院人文发展的蓬勃朝气——“院史文化墙”描述了儿童医院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名医大家及院址院貌,讲述的是荣耀与梦想;“慈善感恩墙”以树木为原型,用每一片树叶记述着每一个慈善机构或慈善人士对医院及患儿的关爱,诸多的叶片让慈善之树呈现出繁荣发展、欣欣向荣的旺盛势头(图7);“儿童画展示墙”集中展示了“我心中的儿童医院”儿童画集体创作的作品,孩子们通过各自独具想象的视角和独具匠心的思考,描绘出一幅幅天真、纯粹、阳光的作品,描绘着广大儿童对医院的梦想与期许。

Ⅱ.普陀新院项目的发展促进海纳百川的地域性格在院内蓬勃生长。除“三面墙”之外,内庭院的三座铜雕塑展示着海派文化的传承,无论是小伙伴之间的跳方格、甩香烟盒,还是母子之间的翻花绳,老上海里弄生活的细节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众人面前。简单而又纯真的设想激起每个人内心最真挚的温暖和最赤诚的感动。雕塑中儿童的活泼形象备受来院小患者们的喜爱,而年轻一代的家长们似乎回归到自己当年的孩童时代,时间和空间的交错,给人一种倍感温暖的亲切感。

Ⅲ.普陀新院项目的开办使得原有“阳光小屋”全面升级。1998年6月1日,在市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直接指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支持下,在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科病区建立了全市第一家“阳光小屋”,如今“阳光小屋”已走过整整20年。“阳光小屋”是患儿忘却恐惧和不适的开心天地,小屋里的电脑、图书、玩具等各类可供学习、活动的用品,使病儿如若置身在学校、家庭。病区内的医护人员、志愿工作者在小屋内与患儿亲如一家。“阳光小屋”对患儿心理安定,配合治疗,密切医患联系,提高治疗效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病区带来了欢声笑语,为患儿的康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成为众多患儿治疗康复过程中的深刻记忆。随着新院项目的开办,“阳光小屋”的服务精神延伸到了医院的其他部门,“突出患儿需要,强调满足患儿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的需求,尽力为患儿提供更好服务”氛围在医院内形成,实实在在地把志愿者的精神融入生活。儿童医院不光只是疾病的治疗场所,医院更需要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全方位开展服务,新院以“阳光小屋”为基础点,以“医务社工+志愿者”为服务模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志愿服务体系,重点打造了“患儿成长支持”项目,组建了彩虹湾病房学校、糯米老师绘画课堂、音乐教室、108魔力课堂等一批特色项目,让住院的患儿也能享受到专业服务。这一系列的服务工作凝聚着社会爱心的力量,发挥这股力量持之以恒的光和热,把弱势群体拉出孤独无助的角落,让阳光伴随患儿,战胜病魔。

图7 慈善感恩墙

(5)安全环保的材料设施

Ⅰ.儿童的安全意识十分薄弱,因此在儿童医院内部空间设计方面将安全始终放在重中之重,做到把控每一个细节,从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①防止意外事件——所有栏杆之间的间距均小于0.1m,设置防攀爬措施,公共区间与病房的开窗角度小于30°,防止儿童发生意外坠落;在人流量较大的区域(例如门诊大厅、药房等)留出充足的空间,避免发生拥挤、碰撞事件;在电气插座的设计上也充分考虑到安全性,尽可能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位置,如必须放置在儿童可触及的区域,或在插座外观设计防护盖或选用儿童安全插座,防止儿童意外触电;在选材方面避免选择坚硬的材料,在儿童容易接触的地面,比如病房、走廊,采用PVC这类具有一定弹性的柔性材料,即使儿童摔倒也不容易受到伤害,不像石材类材料儿童一旦滑倒极其容易受伤。②考虑儿童尺度——避免出现大踏步的台阶;在卫生间及病房走廊双侧设置儿童安全扶手(高度0.7m);在无障碍设施设计中,考虑到儿童体力关系,将门诊入口以及其他主要空间的无障碍坡道的坡度比例设计为1∶20,确保儿童上下坡方便。

Ⅱ.在材料选择上更加注重环保。儿童的抵抗力本来就比成年人要弱,对材料的环保指标更应该严格把关,为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就医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