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发现率均有所提高。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首位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造成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沉重。该类患者身心备受折磨,健康状况恶化,迫切需要康复治疗手段的早期介入,以改善功能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早日重返社会。
一、概述
(一)定义
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细胞的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通常表现为局部肿块。肿瘤亦分为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即人们所说的癌症。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是细胞不仅异常快速增殖,而且可发生扩散转移的肿瘤。多数癌症是根据他们起始的器官或细胞类型来命名的。
(二)流行病学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估计为100/10万人口以上,估计每年新增恶性肿瘤患者100万~120万人,现有恶性肿瘤患者约300万人,恶性肿瘤的病死率在城市为128.03/10万,在农村为112.36/10万,其中以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最为多见,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0%~80%。
目前,在我国过去高发的食管癌和宫颈癌发病率有了明显下降,胃癌的发病和死亡趋于稳定,而乳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一些在欧美国家高发的癌种在我国有了明显上升,其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恶性肿瘤的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有多种可能致癌的因素,但常不是必然的直接致癌因素。外源性的化学性(如亚硝酸盐、黄曲霉毒素)、物理性(如X射线、电离辐射)、生物性(乙肝病毒、疱疹病毒)等因素刺激,内源性的机体内部结构改变和功能失调,不良行为生活方式以及遗传因素、社会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在某种条件下和一定强度下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恶性肿瘤患者中“生活方式癌”所占比例高达80%。
关于肿瘤的发生机制,虽经过大量的研究,目前还未充分解决。有关肿瘤形成的基本理论有:
(1)肿瘤是多步骤发生、多基因突变的演进性疾病。
(2)肿瘤的遗传易感性。
(3)肿瘤是一类细胞周期疾病。
(4)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
(5)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异常。
(6)肿瘤的发生是免疫监视功能丧失的结果。
(7)组织微结构理论和干细胞理论等。
(四)临床特征
(1)对机体的影响严重: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常向远处转移或向周身播散。可导致邻近脏器受压或空腔脏器梗阻,继发坏死、溃疡、出血、疼痛、水肿或静脉曲张、病理性骨折、癌性或血性胸腹水、内分泌紊乱等。到晚期出现极度消瘦、贫血、无力、全身衰竭,称为恶病质。
(2)临床治疗副作用大:临床手术可以引起组织器官缺损,易造成对术中涉及的周围组织器官功能的影响;化疗可引起毒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心、肺、肝、肾神经等器官毒性等;放疗的副作用表现为一系列的功能紊乱与失调,如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疲乏等全身反应,以及局部的皮肤与黏膜反应。
(3)精神心理反应剧烈:恶性肿瘤患者从疑诊时开始,到确诊后、治疗前后、终末期都可能发生严重的剧烈心理变化和心理反应过程,出现震惊、恐惧、淡漠、抑郁、焦虑、悲伤等恐癌情结表现。社会、家庭的容忍和经济状况的改变,可引起患者社会心理上的不愉快和抑郁感。严重者会出现肿瘤精神综合征。
(4)容易转移复发,难以彻底治愈:虽然目前恶性肿瘤患者的痊愈率得到提高,存活期有所延长,但恶性肿瘤细胞难以彻底消除,某些环境和个人因素难以控制,影响到恶性肿瘤的发展、转移、复发和预后,其病死率、致残率仍较高。
二、康复评定
大多数人类恶性肿瘤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恶性肿瘤本身以及手术、放疗、化疗等对身体结构与功能的损伤严重。康复评定主要是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环境、理化生物因素及社会与家庭支持等危险因素评定;通过定期复查,对患者身体结构与功能损伤严重程度进行评定。患者活动能力和参与能力因肿瘤种类、治疗方式等不同,受限和局限性程度也不同,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评定。
(一)危险因素评定
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伴随的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世界各地大部分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对危险因素的评定,有助于个体化康复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评定方法可以通过采集病史和谈话的方式进行,也可采用量表的形式进行。
主要的危险因素及其在肿瘤发生中占的比重如下:
(1)吸烟占30%。
(2)饮食因素平均占35%,其变化幅度为10%~70%。
(3)生育和性行为占7%。
(4)职业因素占4%。
(5)酒精滥用占3%。
(6)地理因素占3%。
(7)环境和水污染占2%。
(8)药物和医疗因素占1%。
(二)病理分级评定
未分化的癌细胞多呈小圆形、小梭形或星形、裸核型,恶性程度高;高分化癌细胞接近正常分化程度,恶性程度低。
(1)四级法:
I级:未分化癌细胞占0~25%。
II级:未分化癌细胞占25%~50%。
III级:未分化癌细胞占50%~70%。
IV级:未分化癌细胞占70%~100%。
(2)病理分期法:分为高度分化、中度分化、低度分化三级,恶性程度依次增高。
(三)临床分期评定
多数部位肿瘤的临床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所规定的恶性肿瘤TNM分期法。此分期法只用于过去未曾进行过治疗的患者,病变的范围仅限于临床检查所见。T代表原发肿瘤,N代表局部淋巴结转移状况,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临床工作中,不同恶性肿瘤还有各自的临床分期标准,如直肠癌采用Dukes分期,膀胱癌采用JSM分期,胃癌采用Moss分期等。
临床分期与肿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直接的关系。对恶性肿瘤的分期也是估计患者预后、评估治疗效果的需要。如<3cm的小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远高于>3cm的肝癌。直肠癌的术后复发率及预后与其分期密切相关,当无淋巴结转移时,DukesA、B1.B2期术后平均复发率分别为5%、10%、25%,而有淋巴结转移时,复发率明显升高,DukesC1.C2期平均复发率上升为33%、66%。
(四)疗效分级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肿瘤治疗结果标准化的两个会议提出了肿瘤治疗客观反应的标准(表11-9)。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 PR)、无改变(no change, NC)、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 PD)四个等级。
表11-9 WHO肿瘤治疗客观反应的标准
注 CR时间指自开始判定CR起至肿瘤开始出现复发时的时间。PR时间指自开始判PR起至肿瘤两径乘积增大到治疗前1/2以上时的时间。生存时间指从开始化疗至死亡的时间或末次随诊时间。无病生存时间指CR患者从开始化疗至开始复发或死亡的时间。
(五)癌痛的评定
通用疼痛评定法有McGill疼痛问卷法、目测类比测痛法(VAS)、口述等级评分法(VRS)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针对癌痛的5级评定法简便易行,即根据用药的种类和方法将癌痛分为5级。0级:不需任何镇痛剂;1级:需非麻醉镇痛剂;2级:需口服;3级:需肌内注射;4级:需静脉注射麻剂。
(六)心理评定
正确评估肿瘤作为应激源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的心理负担,评估肿瘤患者的自杀风险,是十分必要的。恶性肿瘤患者心理评定的原则和方法与一般心理评定相同。常用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Rutter儿童行为问卷、老年抑郁量表(GDS)等。少数有严重精神障碍者,需精神专科医师会诊评定。
(七)营养评定
营养不良在肿瘤患者中普遍存在。肿瘤患者主要出现的营养问题:一是厌食和体重下降;二是肿瘤患者的代谢异常。营养不良可分为蛋白质型营养不良、消瘦型营养不良、混合型营养不良三类。
营养评定可分营养筛选和综合评定两个步骤。综合评定经过营养不良粗筛,进一步了解病史、体格检查,利用一些客观指标(如血浆蛋白水平)、机体测量(如动态的体重、身高变化及机体组成测定等),与主观评定相结合来完成营养评定。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综合营养评定、主观全面评定(SGA)、营养评定指数(NAI)等方法。
(八)活动能力评定
恶性肿瘤患者活动状况评定的常用量表有Karnofsky活动状况量表(KPS)(表11-10)和Zubrod-ECOG-WHO(ZPS)患者活动状况分级标准两种,广泛用于评定恶性肿瘤患者的功能状态。
表11-10 Karnofsky活动状况量表
注 ZPS分6级。0级:正常活动;1级:有症状,但几乎完全可自由活动;2级:有时卧床,但白天卧床时间不超过50%;3级:需要卧床,卧床时间白天超过50%;4级:卧床不起;5级:死亡此外,也可以选用普适性量表,如Barthel指数、PULSES、Katz指数等。(www.xing528.com)
(九)参与能力评定
恶性肿瘤患者参与局限性的主要原因是身体的残疾和心理障碍。社会生活能力评定可选用功能活动问卷、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工作能力的评估方法常用的有微塔法、Mclean Hospital工作评估表、Valpar评定系统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残疾评定和生活质量评定。
1.残疾分类
根据Raven分类法,恶性肿瘤残疾可分为四类:
(1)肿瘤已控制,无残疾。
(2)肿瘤已控制,因治疗而出现残疾。包括:
①器官的截断或切除:如截肢、乳房切除、子宫切除等。
②器官切开或部分切除:如肺、胃、肝等器官部分切除结肠部分切除后腹壁造口、气管切开、面颌根治术后缺损、软组织术后缺损等。
③器官切除后内分泌替代治疗:如甲状腺切除、卵巢切除、垂体切除等。
④心理反应、精神信念改变等。
(3)肿瘤已控制,因肿瘤而出现残疾。包括:
①全身性反应:营养不良、恶病质、疼痛、焦虑、抑郁等。
②局部性残疾:软组织与骨破坏、病理性骨折、膀胱与直肠功能障碍、周围性瘫痪、偏瘫、四肢瘫等。
(4)肿瘤未控制,因肿瘤与治疗而出现残疾。
2.肢体残疾评定
肢体残疾是指人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导致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恶性肿瘤致肢体残疾者的整体功能评价是在未加康复措施的情况下,以实现日常生活活动的不同能力来评价。日常生活活动分为8项,即端坐、站立、行走、穿衣、洗漱、日常饮食、大小便、写字。能实现一项计1分;实现有困难的计0.5分;不能实现计0分。据此划分为4个等级(表11-11)。
表11-11 肢体残疾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
3.生活质量评定
生活质量研究在肿瘤临床研究中有三大作用:
(1)评价肿瘤患者及其疼痛的治疗效果,进行疗法的选择。
(2)有利于抗癌药、镇痛剂、止吐药等的筛选及评价。
(3)有助于了解治疗后患者的远期生存状态。
常用量表有普适性量表如健康调查简表(MOSSF-36)、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WHOQOL-100)等;专用量表主要有美国研制出的恶性肿瘤治疗功能评价系统(FACT)和欧洲恶性肿瘤研究与治疗组织研制的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系列,均有中文版本。FACT和QLQ系列均是由一个测量恶性肿瘤患者生命质量共性部分的共性模块和一些特定恶性肿瘤的子量表(特异模块)构成的量表群。
我国学者在借鉴外国各种评定量表的基础上,设计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恶性肿瘤患者通用生命质量量表,以及宫颈癌、乳腺癌、肺癌等专用量表。但就总体而言,恶性肿瘤的生命质量评定做得还不够普遍,有待加强。
三、康复治疗
由于在不同肿瘤、同一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不同程度功能障碍的康复目的各不相同,将肿瘤患者的康复目的分为预防性康复、恢复性康复、支持性康复、姑息性康复等四种。恶性肿瘤是一种易转移易复发的疾病,康复治疗上不仅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治疗方案个体化,而且需要加强心理与行为干预,重视姑息疗法,为恶性肿瘤患者改善功能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运动疗法
当某器官或局部功能损伤时需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功能训练。如肺癌肺部术后需进行患侧呼吸训练,改善肺功能;喉癌全喉切除术后患者不能发声,需进行食管言语训练,发声重建术后需进行发声、言语训练;乳癌根治术后,手术侧肩关节活动受限,需对肩关节的活动功能进行训练;骨肿瘤截肢配备假肢后需进行假肢的活动功能训练;颌面肿瘤根治术后需进行张口、咀嚼、吞咽、言语功能性训练等。
恶性肿瘤患者应进行适合自己体力的运动和活动,以不产生明显疲劳和症状加重为度。能下地活动者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健身跑、步行、上下楼、骑自行车、瑜伽、太极拳、气功等较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以增强肌力,保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提高心肺功能与耐力。对于不能下床的患者,要在床上进行肢体的活动,并尽可能自理个人生活活动,如吃饭、穿衣、洗漱等。长期卧床后,在开始恢复运动时,要注意防止直立性低血压,必要时可以用起立床过渡。
恶性肿瘤患者在运动和活动的过程中要劳逸结合。对贫血及心肺功能低下者,应控制有氧活动的强度,注意监测疲劳水平。血小板计数(200~500)×109/L者宜谨慎运动,低于200×109/L者禁忌运动。有骨转移癌或严重骨质疏松者宜极谨慎运动,限制负重或提供适当的辅助用具,发生病理性骨折者禁忌运动。
(二)物理因子疗法
近年高频电、激光、超声波、直流电、冷冻、磁等多种物理因子被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有体外治疗、腔内治疗或组织间治疗,多数与放疗、化疗、手术相结合,也有不少单独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利用915MHz的分米波治疗鼻咽癌、超声波配合放疗治疗皮肤恶性肿瘤等。
放疗、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时,除进行药物治疗与加强营养外,可进行穴位的毫米波治疗,有促进白细胞计数回升的作用。术后淋巴水肿治疗可选择加压法。静力加压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梯度压力服装,另一种是绷带或缠裹;动力加压法主要方式是气动的泵装置和向心性按摩。
(三)心理与行为干预
心理与行为干预不仅可以改善不良情绪,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认知功能,降低转移、复发的可能性,还可以减少治疗费用,缓解社会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等。此外示范疗法、教育启发手段以及恶性肿瘤俱乐部、癌友康复营等形式也十分重要。少数有严重精神障碍者,需精神专科医师会诊治疗。
(1)阶段性干预:心理康复中,消除对癌症的恐惧感是最为重要的,应贯穿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也是其他心理康复的前提条件。
①确诊前后:告知时应评估透露消息的数量和比率,明确患者想知道的信息,以其能够理解的方式分阶段、分步骤告知,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对那些产生震惊、恐惧、抑郁、悲观,或出现否认、淡漠等异常表现,处于心理障碍的休克期和冲突期,不能很好接受治疗的心理障碍患者,进行针对性分析、引导,使其能纠正错误认识,正视自己的疾病。同时动员患者家属和单位,配合医务人员,稳定其情绪,并适当解决其在经济、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以利患者的心理康复。
②治疗前后:患者的一般心理需求为希望被尊重、被理解和被接纳;希望获得相关专业信息,寻求安全感;希望早日康复,渴望回归正常生活。此时可对患者及家属的情绪通过自评问卷进行量化评估,然后给予适当的干预。对患者的不适感和担心要表示肯定和理解,尽量不用客观诊断结果否定患者的主观感受;耐心、专心、关心地倾听,并在倾听过程中作出适当的反应;及时提供深入浅出的专业信息,使患者对治疗有充分的了解,达到心理状况稳定、适应。对残疾严重、毁形毁容者,适时配用假体,进行整形整容手术,不但有利于心理康复,也有利于功能康复。必要时使用少量抗焦虑药物。
③终末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可能因疼痛控制差、衰竭和疲劳、无助感等表现出个性的改变、极大的悲观与绝望。此时可通过交谈来评估其自杀风险,并在结束谈话前否定其想法。然后根据患者回答内容划分风险等级并给予必要的干预。对终末期患者应予最大的帮助和支持,应安排安静舒适的环境,细致周到的护理,充分的精神支持和关怀。对有些患者不必告知全部真实病情,尽量减轻其悲观情绪,使之平静度过终末期。
(2)心理干预方法:心理疗法既可个别实施,也可集体实施。个别治疗可洞察到患者深层的心理内容,并随时依患者心理行为反应的变化,灵活地采用各种心理行为干预手段。集体疗法可通过集体内的相互助长,迅速掌握行为治疗技术,并能在同病相怜的病友集体中充分表达、发泄内心痛苦等。
①认知疗法:患者和家人对恶性肿瘤的看法通常具有情绪的和行为的后果,影响对诊断和治疗的应对能力。认知疗法是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的简短的心理干预,它可帮助患者及其家人以一种客观的、适应性的方式看待恶性肿瘤。
②行为训练:行为训练能减轻与侵袭性治疗有关的焦虑和紧张,有效控制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预期的恶心、呕吐,减轻恶性肿瘤患者的疼痛,特别是催眠之类的方法,如松弛、暗示、想象等。松弛疗法是用于恶性肿瘤心理康复较多的一种行为疗法。
③艺术疗法:艺术疗法是一种治疗性艺术,使受试者通过美术室和画室探究其对恶性肿瘤经历的个人情感,并用视觉化的途径表达他们的恶性肿瘤体验。艺术疗法能加强患者的积极感情、减轻痛苦、澄清存在的精神问题。艺术疗法的非言语途径对面临情感冲突或生死选择的患者尤为有利,可以帮助患者面对和接受死亡。
④音乐疗法:音乐通过和谐优美的旋律能使肿瘤患者开阔胸怀,精神放松,忘却病魔的苦痛,驱散心中的抑郁,唤起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斗争的信心;音乐能影响大脑半球,并使垂体分泌具有止痛作用的内啡肽,使儿茶酚胺水平降低,从而导致血压和心率下降。音乐疗法实施时间为25~90分钟不等,配合其他治疗措施效果更好。
⑤自然疗法:有日光疗法、空气疗法、泉水疗法、森林疗法、香花疗法、高山疗法、泥土疗法等多种方法。回归于自然之中,呼吸清新的空气,体验花香鸟语、泉流云影,会使人陶然自得,心旷神怡,乐趣无穷,会使肿瘤患者忘却疾病的痛苦,有利于身心的康复。
(3)行为干预与个性优化:行为与个性是心理的外显。对不良行为,包括吸烟、酗酒、嗜食肥甘、不食果蔬、起居无常、不喜锻炼、排便无规律与各种不良生活习惯等,可以通过必要的教育启发,以及行为医学的相关措施来纠正。对那些情绪极其不稳定、好波动者,有明显自闭或自我折磨倾向者,典型A型行为者,可通过鼓励其积极参与相关社团活动,在不断与癌友的交往中逐步加以改变或优化。
(四)癌痛康复
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可以是病理性的,甚至可以是心理性的。恶性肿瘤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疼痛者占51.1%。其早期到中期患者占30%~35%,末期占50%~70%。以晚期癌转移疼痛最多见、最严重,疼痛发生率达60%以上。
(1)物理疗法:冷敷可以减轻炎症和疼痛。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15分钟,防止冻伤,不宜用于外周血管性病变区域或放射治疗损伤区域。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松弛肌肉,减轻疼痛、紧张和焦虑。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避免烫伤。放疗区域、肿瘤病变区域组织禁忌热敷。与热敷相比,冷敷止痛作用持续时间较长。
经皮神经电刺激等低中频电疗、磁疗。红外线热疗等能减轻疼痛,电极置入椎管内的脊髓电刺激疗法有较好的控制癌痛的效果。放射疗法对恶性肿瘤本身有一定的控制和治疗作用,对癌痛(尤其骨转移癌痛)有较好、较快的止痛效果。另外,中等强度的耐力性锻炼有助于增加体内内啡肽类的含量,改善情绪,从而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骨关节和脊柱肿瘤所产生的疼痛往往和局部活动有关,采用支具进行局部制动,也可有效止痛。
(2)心理疗法:癌性疼痛可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症状,而患者的精神紧张和焦虑常使痛阈降低、疼痛加重,如此导致恶性循环。心理治疗可打破这一循环链,减轻或消除烦躁或抑郁,减缓疼痛。癌痛严重时,可指导患者进行松弛训练,并注意训练患者的意志力和毅力。晚期癌痛患者往往因疼痛难忍不能控制自己,更应对其关怀、体贴,给予精神心理支持。
(3)其他:药物是癌痛常用的治疗方法。可根据癌痛三级阶梯治疗方案进行,也可采用患者自控镇痛技术。对药物镇痛效果欠佳的患者可在局部痛点、外周神经、自主神经、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肿瘤组织中注入无水乙醇或苯酚进行神经阻断。对顽固性疼痛,可在硬膜外或脑室内放置导管,或进行神经松解、神经切断、脊神经根后支切断、脊髓前柱切断等神经外科手术。
(五)营养支持疗法
营养支持适用于接受积极的抗肿瘤治疗,同时存在营养不良问题或预期长时间不能消化和(或)吸收营养物的患者,终末期肿瘤患者通常不推荐使用营养支持作为姑息性治疗。在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前应先消除导致营养不良的因素,如厌食、味觉迟钝、口干、吞咽困难、腹胀、便秘、腹泻、食管炎等。营养支持有肠内和肠外两种方式。
(1)肠内营养: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包括经口和喂养管提供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尽可能的鼓励患者进食,增进患者食欲,改善进餐环境。对丧失咀嚼、吞咽功能,而消化功能完好者应采用喂养管。管饲营养所用的制剂包括匀浆膳和要素膳两种。匀浆膳就是经常食用的多种自然食物经粉碎加工后混合成流质的营养液,成分接近正常人的膳食结构,可以自己配制。要素膳是一种营养素全面、化学成分明确,无须消化即能被肠道直接吸收利用的无渣膳食,是以人体每日膳食营养素需要量和推荐量为依据,用水解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和微量营养素配制的。
(2)肠外营养: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指通过静脉途径提供完全和充足的营养素,以达到维持机体代谢所需的目的。当患者被禁食,所有营养物质均经静脉途径提供时,称为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IPN)。用于胃肠功能不能达到营养恢复和维持的要求的患者。在实施TPN的患者中,应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如静脉血栓形成、感染和气胸等。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休克禁用。
(六)形体康复
恶性肿瘤本身以及恶性肿瘤手术,尤其是根治性手术往往对组织器官造成严重破坏,形成心理与功能的缺陷,需进行形体康复。如骨肿瘤截肢后常需配用假肢;颌面肿瘤根治术后常需安装假体以改善面容;喉切除术后为掩饰气管造口者的缺陷,可用低领适当掩盖颈前造口,但不可妨碍造口通气呼吸;肩下垂者可穿有垫肩的衣服;女性患者在乳房切除后可使用外部假体,年轻患者可考虑进行乳房重建术等。对于这些需要功能恢复、形体重建的患者,应根据其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职业、经济条件等情况,给予积极的支持治疗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解决生活上和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七)中医康复疗法
中医治疗肿瘤,注重整体观念,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扶正和祛邪两方面。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要权衡轻重缓急,确定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辨证论治。祛邪治法包括理气行滞、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等;扶正治法包括健脾益气、补肾益精、滋阴补血、养阴生津等。针灸能迅速缓解疼痛和放化疗副反应,如改善骨髓抑制、改善消化道症状、改善顽固发热症状等,提高机体免疫力,多作为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的辅助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