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骨折治疗的全过程及不同暴力形式所造成的骨折特点

骨折治疗的全过程及不同暴力形式所造成的骨折特点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功能锻炼的思想贯穿骨折治疗的全过程。不同的暴力形式所造成的骨折其临床表现和特点有所差异。如长途行军不能适应可导致第2跖骨颈或腓骨下端骨折,操纵机器振动过久可致尺骨下端骨折,不习惯地持续过量负重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折治疗的全过程及不同暴力形式所造成的骨折特点

一、概述

骨折,是指在外力作用下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即骨小梁的连续性中断。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也时有发生。我国古代医家对“骨折”的概念早已有了认识,如甲骨文中“疾骨”、“疾胫”、“疾肘”等病名,《周礼·天官》记载了“折疡”。“骨折”这一病名出自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随着交通的迅猛发展,车祸致骨折逐年上升,并已成为复合损伤、多处骨折、开放性骨折等严重骨折的首要原因。又因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患骨质疏松的老年人逐年增多,骨折的发生率也在增加。除外力引起的骨折外,还可能因肿瘤、结核、感染等原因造成病理性骨折。

骨折后为了使患者尽快得到治疗和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中医对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唐代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一书中已完整地总结出骨折应以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为治疗大法,同时对“筋骨并重、动静结合”的理论也做了进一步阐述。功能锻炼的思想贯穿骨折治疗的全过程。对肢体关节功能恢复和重建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地防止骨质疏松、废用性肌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骨折康复治疗的首要目的是让受伤骨骼、关节、组织能够进行活动,无论是骨骼还是软组织都应与愈合进程相配合。

二、病因病机

造成骨折的原因主要有外力作用和骨骼疾病引起的骨质破坏两种。此外,还与患者的体质有关。

(一)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一般可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牵拉力和持续劳损4种。不同的暴力形式所造成的骨折其临床表现和特点有所差异。

(1)直接暴力:骨折发生于外来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如轧伤、打击伤、挤压伤、机器绞伤、刀枪伤所引起的骨折,常合并严重的软组织碾挫伤,处理困难,预后较差。骨折线多呈横形或粉碎性等,如为开放性骨折,因打击物由外向内穿破皮肤、软组织,则感染率较高。

(2)间接暴力:骨折发生远离外来暴力作用的部位,间接暴力包括传达暴力、扭转暴力。例如跌倒时手掌着地,在肢体的近段,因间接暴力可在桡骨下端、尺桡骨以及肱骨髁上、肱骨外科颈发生骨折,这类骨折软组织损伤较轻,预后较好,骨折多为斜形或螺旋形,如开放性骨折,则多因骨折断端由内向外穿破皮肤,感染率低。

(3)肌肉牵拉力:肌肉牵拉力是指急剧而不协调的肌肉收缩所引起的肌肉附着处的撕脱骨折。这类骨折好发部位为尺骨鹰嘴、髌骨、肱骨大结节、胫骨结节等处。此类骨折部位多为松质骨,血运丰富,骨折愈合快,预后好。

(4)持续劳损:长期反复的振动或循环往复的疲劳运动,可使骨应力集中积累,造成慢性损伤性骨折,又称“疲劳骨折”。如长途行军不能适应可导致第2跖骨颈或腓骨下端骨折,操纵机器振动过久可致尺骨下端骨折,不习惯地持续过量负重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这种骨折多无移位或移位不明显。

(二)骨质破坏

有些骨折在外力作用不大的情况下即可导致骨折。主要原因是骨质本身遭到破坏,骨皮质变薄,骨密度减低,溶骨性破坏,在轻微外力的作用下即可造成骨折,或为病理性骨折,如骨肿瘤、骨结核、骨髓炎、脆骨病、佝偻病、骨软化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造成的骨折。此类骨折移位不大,诊断上需进一步检查,明确性质,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有别于一般外伤性骨折的治疗。

骨折除了与暴力的大小、骨骼本身的质量有关以外,还可与患者的年龄、体质、骨骼的解剖特点有关,如长管状骨的两端松质骨与密质骨相交接处易好发骨折,老年人易发生粉碎性骨折,儿童常发生青枝骨折。

总之,引起骨折的首要原因是外来暴力,其次是骨质本身的性质以及患者的内在因素。

三、临床表现与康复预测

(一)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单纯性轻微骨折无全身症状表现或全身症状反应不明显。由于瘀血停聚,聚而化热,常见发热(体温38.5℃左右),5~7天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无恶寒或寒战,伴口渴、口苦、心烦、夜寐不安、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或弦紧等症状。若严重的创伤或骨折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常见于股骨干骨折、骨盆骨折后等,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冷汗、心烦、口渴、尿量减少、血压下降、脉微细或消失等。

2.局部症状

(1)一般症状:

①疼痛和压痛:骨折后由于骨断筋伤,脉络受损,气血凝滞,阻塞经络,不通则痛,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压痛和纵向叩击痛等。在移动患肢时疼痛加剧,当患肢经妥善固定后,疼痛可以减轻甚至消失。在触摸骨折处有局限性压痛,借此来准确判定骨折的部位及范围,尤其是对不完全性骨折和嵌入骨折,局限性压痛更有意义。

②功能障碍:骨折后剧烈疼痛,肌肉反射性痉挛,肌肉失去附着作用,则肢体出现活动障碍,丧失活动能力。

③局部肿胀瘀斑和皮肤擦破伤:骨折后由于脉络受损,筋断骨折,软组织损伤,血管破裂,血液外溢肌肤而形成局部肿胀瘀。

(2)骨折的特征:

①畸形:骨折后可因暴力、肌肉收缩、肢体重力压迫使骨折端发生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移位,如短缩、侧方移位、旋转等畸形。

②异常活动:又称假关节现象,即骨折部位无嵌入的完全性骨折,可出现类似关节一样的可活动性。

③骨擦音:骨折断端相互摩擦、碰撞所发出来的粗糙的声音或感觉

(二)康复预测

骨折的康复治疗贯穿于整个骨折治疗过程中,采用循序渐进、多手段、多途径的综合治疗方法,绝大部分骨折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疼痛和压痛消失,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和肌力。若外固定时间较长、范围过大,康复锻炼不到位,造成局部骨质疏松,则会出现局部疼痛、关节僵硬等,严重影响肢体的功能的恢复;若老年人长期卧床,且基础疾病及体质较差,骨折愈合迟缓或不愈合,则将严重影响肢体的功能恢复。

四、康复辨证

骨折患者由于体质差异、骨折损伤程度、骨折部位、骨折治疗时间等上的不同,均可产生不同的病证。应当正确区别虚实、寒热证,因此在康复阶段的辨证应分清本虚标示的侧重,采用不同的方法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重点在于辨别骨折后人体正气的状态、骨折后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的情况。

(1)辨正气状态:平素机体健康,骨折较局限,全身损伤较轻微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明显表现出正气亏虚的症状。但是若正气虚弱,骨折较严重,且伴有全身其他组织器官的损伤,加上骨折后长期卧床休息治疗,活动量小,饮食减少,往往会出现正气亏虚的症状。

(2)辨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可以通过局部检查结合X线摄片进行评估。如已经超过了骨折的平均愈合时间,骨折处有轻微的活动或压痛,且X线显示骨折处呈断裂状态,则属于骨折迟缓愈合;若骨折处呈现假关节状,活动无疼痛,且X线显示骨折断端萎缩光滑,骨痂稀少,间隙增大,骨质硬化,髓腔封闭,则属于骨不连接。至于骨折断端已愈合,但有肌肉萎缩或关节屈伸活动功能障碍者,则属于痰瘀阻络所致的功能障碍范畴

(二)常见证型

(1)肝肾亏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阳痿遗精,五心烦热,舌红而舌体瘦小少苔,脉细数。在骨折部位表现为迟缓愈合或骨不连接。

(2)气血不足:倦怠乏力,面色少华,短气懒言,心悸怔忡,食少腹胀,舌淡白苔腻,脉细弱无力。在骨折部位表现为迟缓愈合或骨不连接。

(3)痰瘀阻络:骨折附近关节僵直,屈伸活动有程度不等的障碍,可伴有局部肌肉萎缩,皮肤色黯少光泽,或有局部肌肤甲错,舌质黯红或有紫斑,舌苔白或腻,脉细或细涩。

(4)血热成毒:骨折附近的软组织表现为红、肿、热、痛,关节屈伸功能障碍,皮肤有出血点;血毒侵袭骨质及肌肉,则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和肌肉萎缩,舌质红,舌苔薄或黄腻,脉数或滑涩。

五、康复适应证

(1)稳定性骨折经手法闭合整复,夹板或石膏固定者,宜早期做康复锻炼。

(2)不稳定性骨折经整复和固定治疗后,达到临床愈合标准者可行康复治疗。

(3)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若内固定较坚强,骨折断端较稳定者术后即可做邻近关节的屈伸功能锻炼。若内固定不牢固,有移位倾向,需做外固定者宜早期做轻微的有限的功能锻炼。

(4)骨折后期,外固定拆除后,见关节僵硬,活动度减少,肢体肌肉萎缩,肌力下降者,则需尽早加大康复运动的力度。

六、康复治疗方案

(一)运动疗法

临床实践证明,全身运动疗法对治疗骨折创伤有行活血、祛瘀生新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肢体肿胀的吸收消散,促进骨折的愈合,使关节筋脉得到濡养,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因此,运动疗法在骨折的康复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治疗骨折的基本疗法之一。根据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康复方法:

(1)骨折早期(骨折后1~2周):此期骨折处有疼痛肿胀,锻炼的目的是促进血液流通,消除肿胀,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功能锻炼主要方式有:

①握拳伸指:将伤肢的手掌及五指分开,进行一伸一握动作,每回锻炼20~40次,次数由少到多,此动作有改善腕部及前臂肌肉的血液循环,增加肌张力作用,避免掌指关节囊粘连及肌肉萎缩。

②吊臂屈肘:用颈腕带将伤肢的前臂悬吊于胸前,用力握拳,使前臂的肌肉紧张,接着屈伸肘关节,然后伸直到颈腕带容许的范围,每回锻炼20~40次。亦可用健手托住患肢的腕关节,进行肘关节的屈伸锻炼。此动作有改善上肢的血液循环,防止关节粘连和肌肉萎缩的作用,适用上肢各部位的骨折锻炼。

踝关节屈伸:患者仰卧或坐位,将伤肢的踝关节尽量的跖屈或背伸,做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每回锻炼20~40次。此动作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和防止踝关节粘连强直的作用,适用于下肢骨折的锻炼。

初期只可在支架或垫上练习,不可抬离床面。

(2)骨折中期(骨折后3~8周):骨折处的肿胀疼痛已基本消失,骨折端已经有纤维连接,甚至有些骨折已达到了临床愈合,故伤肢可以做较大幅度的功能锻炼运动。功能锻炼的主要方式有:

①抬臂屈伸:适用于上肢各部位骨折的中、后期锻炼。用健手托住伤肢的腕部,尽量使肘关节屈曲,然后伸直,每回锻炼20~40次,屈曲伸直的幅度由小到大,次数逐渐增加。此动作有改善上肢血液循环,防止肘关节粘连,使肘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增大的作用。(www.xing528.com)

②摩肩旋转:适于上肢各部位骨折的中期锻炼。用健手托住伤肢的前臂,辅助伤肢的肩关节做前后屈伸,内外旋转活动,每回20~40次,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逐渐增加。此动作有松解肩关节粘连的作用。

③拉腿屈膝:适于下肢各部位骨折的中期锻炼。患者取仰卧位,将股部的肌肉用力收缩,接着用大腿带动小腿进行膝关节屈曲,然后放松,伸直下肢,每回20~40次。此动作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增加肌力,预防股部肌肉和膝关节粘连强直等作用,下肢骨折在外固定的保护下可下地扶拐,不负重的情况下练习行走,经过一段时间后患肢逐渐负重。

(3)骨折后期(骨折后9~12周):此期软组织已修复,骨折部的骨痂也日趋完善,部分骨折已达临床愈合,外固定已拆除,此期运动疗法的主要目的是争取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尽快恢复正常,为此可逐渐由局部性的锻炼过渡到全身性的锻炼,并根据病情需要,有侧重地自编一套医疗体操。体操可徒手进行,也可以用一些器械,如棍棒、哑铃滑车等来完成。

这个时期的功能锻炼,如上肢骨折,应扩大骨折部位邻近关节活动范围;如下肢骨折,可下地站立。骨折已愈合牢固的患者,可在外固定保护下扶拐步行,直至骨折愈合坚固为止。功能锻炼的主要方式有:

①鲤鱼摆尾:伤肢的前臂中立位,手半握拳,将腕关节背伸,然后掌屈,状如鱼尾摆动,每回20~40次。此动作能加大腕关节屈伸活动,增强肌力,适用于上肢各部位骨折的锻炼。

②单手擎天:健手放于胸前,伤肢的腕关节呈背伸,上臂紧贴胸壁,将肩关节向前上方高举,并伸直肘关节,然后徐徐放下,每回15~30次。此动作有预防肩关节粘连和肌肉萎缩,增加肌力的作用。也可选用上述的抬臂屈伸、摩肩旋转、拉腿屈膝等功能锻炼方式。

器械锻炼对肢体肌力的恢复有良好的作用。如沙袋负重训练,对各种肌力下降的恢复均有效果,而且对关节功能活动的恢复也有很好的帮助。民间常用的器械有竹管、胡桃等,分别适用于膝关节、指尖关节以及其他关节的活动锻炼。

当关节活动与肌力有所恢复时,生活功能训练必须及时跟上,如上肢进行进食、饮水、写字、梳洗、穿脱衣服等训练;下肢进行坐、立、行走、上下楼梯、骑自行车等训练。

(二)心理疗法

骨折治疗的成败不仅取决于骨折早期的治疗措施和技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过程中就强调应“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但在临床实践中,许多患者或家属对于骨折则过多地强调“静”,即保持肢体的绝对制动,才能保持骨折的对位对线,加速骨折的愈合。实际上恰恰相反,骨折固定开始,就必须进行不妨碍骨折移位的邻近关节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加速患肢的血液和淋巴循环,改善局部血供,防止关节僵硬,有利于后期的康复。适当的肌肉收缩运动可以使骨折断端始终保持有恒定的和间断的生理应力刺激。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生理应力刺激是加速骨折愈合的重要条件。因此,医生必须给患者和家属做康复指导,贯彻“医患合作,动静结合”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认识,纠正错误,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早日康复。

在骨折的治疗中,特别是老年患者、伤势较重的患者,医生要帮助患者克服悲观的心理,他们往往有一定的思想负担,担心骨折后会影响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当骨折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时,心情就会变得烦躁不安,甚至有放弃康复治疗的想法,拒绝配合医务人员,延误了康复的最佳时机。因此,医生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同时还必须向患者讲明骨折愈合的条件和具体康复治疗的方案,指导患者做正确的康复治疗。对心情过分焦虑者,应引导其学会自我调节,放松紧张的情绪。

(三)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骨折后期功能恢复的一种重要的康复措施。主要用于骨折后期外固定拆除后出现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者。任何一种手法都能不同程度地锻炼肌肉,并能反射性调节和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且能使肌肉毛细血管开放增多,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从而改善组织营养,促进关节滑液的分泌和关节周围血液、淋巴液循环,使局部温度升高。因而,推拿按摩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缓解痉挛、松解粘连的作用。推拿按摩手法按其主要操作、作用部位及功用的不同可分为舒筋通络法和活络关节法两大类:

1.舒筋通络法

舒筋通络法是术者施用一定的手法作用于肢体,从而达到疏通气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目的。常用手法有:

(1)按摩法:

①轻度按摩法:具有消瘀退肿、镇静止痛、缓解肌肉痉挛的功能,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②深度按摩法:包括一指禅推法,具有舒筋活血、祛痰生新的作用,对消肿和减轻患部的疼痛很有效;还可以解除痉挛,使粘连的肌腱、韧带瘢痕组织软化、分离和松解。本法常由轻度按摩法转入,或在点穴法前后,或结合点穴法进行,是骨折后期康复最基本的手法之一。

(2)揉擦法: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温经通络、缓解痉挛、松解粘连、软化瘢痕的作用。常用于四肢骨折后期肌肉、肌腱强硬者。

(3)拿捏法:包括弹筋法和捻法,具有缓解肌肉痉挛、活血消肿、祛瘀止痛、松解粘连等作用。常用于关节筋腱部的治疗。

(4)抖法和搓法:常用于手法的结束阶段,整理收功时使用,具有进一步放松肢体、舒筋活血、理顺经络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缓解强手法的刺激,能很好地调节关节功能。

(5)点穴法:点穴按摩与针刺疗法有类似的作用。通过点穴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增强脏腑功能,是骨折后期,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者采取的主要治疗手法之一。

2.活络关节法

活络关节法是术者运用手法作用于关节处,从而促使关节功能改善的一种方法,本法常在舒筋通络手法施用的基础上进行,常用的方法有:

(1)屈伸关节法:包括内收外展法,本法对各种骨折后期造成的关节屈伸收展功能障碍者均可应用。屈伸关节法对筋络挛缩、韧带及肌腱粘连、关节强直均有松解作用,多用于膝、踝、肩、肘等关节。若能在熏洗疗法之后应用此法疗效更佳。但使用屈伸关节法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暴力屈伸,以防再度骨折。

(2)旋转摇晃法:本法具有松解关节滑膜、韧带及关节囊粘连的作用。尤其适用于关节僵硬,功能障碍尚未完全定型及关节错缝者,对骨折尚未愈合者禁用。本法和关节屈伸法是治疗关节粘连的主要手法,常配合应用。使用旋转摇晃法动作要协调,力度要适中,对有明显骨质疏松的关节要慎重,防止骨折的发生。

(3)拔伸牵引法:本法具有松解挛缩的肌腱和关节囊的作用,从而达到疏松筋脉,行气活血的目的。常用于骨折后期关节、肌腱、筋膜挛缩,关节粘连而导致功能障碍的治疗。

(四)针灸疗法

针灸对骨折早期所产生的疼痛、肿胀有一定的消肿止痛作用,多采用骨折部位循经或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主要以四肢远端的穴位为主,如上肢骨折多取鱼际、内关、外关等;下肢骨折多取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太溪等;胸腰椎骨折多取委中、承山等。局部取穴多选用骨折附近的穴位,每与循经选穴配合使用。骨折数周或数月之后,针灸治疗的目的是促进局部气血流通,针法以平补平泻为主。若骨折处有关节僵硬或肌肉萎缩者,多以局部取穴为主,多用泻法,也可配合灸法。若见肝肾亏虚,加用肾俞、命门、太冲、三阴交等;气血不足者,加脾俞、足三里、气海、血海、心俞等,针法以泻法为主。

(五)物理疗法

目前常用的理疗有以下几种:

(1)温热疗法:温热疗法适用于骨折的中、后期。主要是运用易于取材的各种物质传导热的疗法,如温水淋洗、泥疗、石蜡、沙疗等。该疗法可使作用部位组织温度升高,具有促进物质代谢,增加毛细血管开放,加速微循环等改善血液运化的生理作用,有助于瘀血的迅速吸收、消散和消肿止痛,从而增加骨膜血量,促进骨细胞生长,加速骨膜内骨化过程。在骨折愈合的骨痂形成中应用热疗,有利于骨痂骨化,预防软组织粘连挛缩,改善关节功能的康复。温度可以从低档开始逐渐增高,以适当耐受为宜,每次治疗时间为15~30分钟,每日1次。

(2)光疗法光疗法:可分为红外线疗法、紫外线疗法和可见光疗法。辐射热对组织的影响除温热作用外,光能的吸收可能对组织的修复过程有直接的刺激作用。紫外线局部照射对骨折的愈合具有促进作用,可促进钙、磷的吸收,为骨痂形成提供物质基础。

(3)电、磁疗法:局部直流电钙离子导人或磷离子导入,可提高骨折部位钙、磷的浓度,促进骨化过程。钙、磷不仅具有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促进渗出物吸收的作用,而且还可通过穴位的神经反射,降低末梢神经兴奋性,具有镇痛的作用,因而本法可用于骨折的早、中期。在骨折处或穴位上贴敷磁片。磁场强度为500~2000Gs,即高频电疗法,可使深部组织充血,体液循环改善,激活组织细胞的功能,消除炎性水肿以及促进血肿吸收。骨折后期应用,有助于骨痂形成。且高频电场或电磁场可以透过石膏、绷带和小夹板达到深部组织和骨骼,临床使用较方便。应用电磁疗法,应注意不宜过热,骨折端有金属内固定者不宜使用。

(4)超声波疗法:超声波可使组织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小剂量超声波可以促进骨痂形成,对骨折迟缓愈合者有一定的疗效。常采用接触移动法,剂量为每平方厘米0.6~1.0W,每次3~5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5)高压氯疗法:高压氧疗法是将患者置身于高压氧舱内,进行加压,吸入百分之百纯氧以达到促进骨折愈合的目的。其作用主要在于:可以提高白细胞吞噬能力,防止骨折附近或周围软组织感染,促进骨折愈合;加速伤口愈合,可提高纤维母细胞增生,制造胶原蛋白、造骨细胞,可以形成骨髓,营养骨折断端,丰富其血运,加快骨折断端骨痂形成以及骨质生长。因此,高压氧疗法在临床上对于骨折后肢体功能的康复治疗运用广泛,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骨折不愈合的几率,加快骨痂形成,促进骨折愈合。

(六)中药疗法

中医治疗骨折,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康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药治疗可分为内服和外用两大类。

(1)中药内服:药物内服治疗辨证应分三期。早期应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期宜和营生新,接骨续筋;晚期则补养气血,补益肝肾。具体治则是:攻下逐瘀法,行气活血法,清热凉血法,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活络法,补气养血法,补养脾肾法,补益肝肾法,温经通络法。剂型以中药煎剂为主,还可以是丸药、散剂、片剂、颗粒剂、胶囊等。

(2)中药外用:常以中药水煎取汁,局部熏洗,为热敷熏洗法。古代称之为“淋拓”、“淋洗”、“淋渫”。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稍减后用药水浸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15~30分钟。本法具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络,滑利关节,增加关节活动度的作用,适用于骨折后期骨痂形成,外固定拆除后,关节僵硬似及屈伸活动不利者。四肢损伤洗方,或艾叶、细辛制川草乌、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等,水煎取汁局部熏洗。热敷熏洗后,配合运动疗法和推拿疗法,可大大增加疗效,对骨折周围邻近关节僵硬,活动范围减少者效果显著。也可用中药、酒精、醋浸泡,取汁外擦患处关节和肌肉、具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七)传统体育疗法

传统体育疗法能促进骨折的愈合和肢体功能的康复,具有良好的效果。

1.康复练功

四肢骨折小夹板固定后的康复练功以恢复原有的生理功能为主,上肢的康复练功以增强手的握力为主,下肢以增强负重步行能力为主,在练功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小夹板的应用在骨折后1~2周即可开始练功,应按照骨折部位的稳定程度,逐步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同时必须严格避免对骨折愈合不利的各种活动。具体的练功方法按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进行,注意以健肢带动患肢,使动作协调,相称自如。

(1)第1阶段(骨折后1~2周):此时骨折处仍有疼痛、肿胀,练功的目的是促进血脉流通,使肿胀消退,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僵硬。练功的主要方式有:

①上肢:以练握拳、吊臂、提肩和一定范围的关节伸屈活动为主,如桡、尺骨骨折后的关节屈伸活动,可做小云手、大云手、反转手等。

②下肢:可做踝关节的背屈,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活动,带动整个下肢用力,而后再放松,如胫、腓骨骨干骨折后的练功以抬腿、屈膝为主。

(2)第2阶段(骨折后3~4周):骨折处肿胀、疼痛已消失,上肢伤者可用力握拳,进行关节屈伸活动,下肢伤者可下床扶拐缓缓步行。

(3)第3阶段(骨折后5~10周):骨折已逐渐愈合,可逐步加大关节活动量,到7周后进行正常的体操活动。

2.太极拳

如上肢骨折后,在骨折6周后可选择简化太极拳,可反复多练上肢的招式,如云手、倒卷肱等。如下肢骨折者,一般在8周后脱拐行走后可开始练习,运动量和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同时结合散步等活动。下肢的功能基本恢复后可做上楼梯、登山等锻炼。

七、康复护理

骨折患者在康复阶段的日常生活基本可以进入正常,主要是开展功能训练和护理工作。

(1)要做好外固定夹板、石膏、支具的护理,观察外固定的松紧度,骨折早期可因康复后1~3天出现肢体明显肿胀,致使外固定变紧,要注意观察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及时调整扎带或绷带的松紧度,防止太紧引起肢体缺血坏死。骨折中后期因肿胀消退后,外固定可能松动,必须定期复查,及时扎紧扎带或绷带,以免骨折断端移位。

(2)老年人骨折后卧床3~6个月,肺活量减少,咳痰量亦减少,易发生吸入性或坠积性肺炎;老年人皮肤弹性及抵抗力较差,易发生褥疮。翻身是最简单有效地解除局部压力的方法;长期卧床患者,由于需在床上大小便,常引起尿路的逆行感染,应该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便后床单、被褥的清洁;长期卧床后肠蠕动减少,易导致便秘,应鼓励患者多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等,促进排便。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折复位固定后的稳定程度,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使患者获得最大的功能恢复,达到生活自理。康复期要以主动活动为主,去除固定后应立即进行锻炼,逐渐增加活动量,在锻炼过程中要加强保护,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意外发生,护理人员应该耐心地做好督促指导工作,使患者早日康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