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娱乐康复法:提高生命质量的无创伤方案

中医娱乐康复法:提高生命质量的无创伤方案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娱乐康复法正是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贴近生活的实施方式,无创伤、无痛的特点,充分调动人们自身康复的主观能动性,直接或间接地改善生理功能,达到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娱乐康复法在实施过程中,既要针对不同的病证选择相应的娱乐方法、辨证处方,又要兼顾到康复对象的生活习惯、年龄、艺术修养、文化程度、个人喜好和欣赏能力等人性因素。

中医娱乐康复法:提高生命质量的无创伤方案

娱乐康复法就是选择性地利用具有娱乐性质的活动,通过对人体形神功能的影响而促使身心康复的一类方法;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推动人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正是康复治疗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娱乐康复法正是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贴近生活的实施方式,无创伤、无痛的特点,充分调动人们自身康复的主观能动性,直接或间接地改善生理功能,达到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因此,受到普遍欢迎,在越来越多的身心疾病中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娱乐康复法在实施过程中,既要针对不同的病证选择相应的娱乐方法、辨证处方,又要兼顾到康复对象的生活习惯、年龄、艺术修养文化程度、个人喜好和欣赏能力等人性因素。其内容丰富多彩,诸如影视戏剧、琴棋书画、音乐、舞蹈、歌咏、游戏疗法等,均具有养心怡情、畅通气血、锻炼形体的功效。

一、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是运用音乐特有的心理、生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使病患处于特定的音乐环境,经历音乐体验,宣调气血,娱神悦性,达到身心康复目的的一种疗法。我国远古先民很早就认识到歌乐和药物治疗的联系,“樂”、“藥”、“療”,三字同源就证明了这一点。“藥”、“療”,均从“樂”得声,“樂”为乐器;音乐借万物灵气、揽天地精华,畅体舒心,宣导经络,流通气血,与药物治疗一样,对人体具有调治之功。《内经》于两千年前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五音疗疾”,《灵枢》中详细地记载了宫、商、角、徵、羽五种不同的音阶调治疾病的内容。唐宋时期,音乐治病已较广泛地应用于实践;欧阳修曾说:“吾尝有幽忧之疾,而闲居不能治也;受宫音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在体也。”金元时期四大名医之一的张子和,善用音乐治病,如“以针下之时便杂舞,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至明代,对音乐治病的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对音乐治病有专篇《律原》,提出音乐“可以通天地而合神明”。清代医书《医宗金鉴》,更进一步深入地将如何发五音及五音的特点与治病的机制做了详细的说明。

(一)音乐疗法的基本理论

五音十二律五音即声音的五种分类,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五音可泛指常人可听到的声音,如《灵枢》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音又为古代的声母分类方法,角属牙音,商属齿音,宫属喉音,徵属舌音,羽属唇音;狭义的五音即中国传统音乐中五声音阶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相当于现代的音调唱名:1、2、3、5、6,这是最常用的五音的含义。五音的音高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每两个音之间的距离却是固定的,十二律是中国古代的定音方法。“律”,本来是用来定音的竹管,古人用十二个不同长度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音的高低,故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就称为十二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奇数六律为阳律,称为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称为六吕,合称律吕。

五音通五脏《内经》将五音归属于五行,内应于五志。唐代王冰注五音曰:“宫为土音,大而和也;徵谓火音,和而美也;角谓木音,调而直也;商谓金音,轻而劲也;羽谓水音,沉而深也。”《灵枢》曰:“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五音可调五脏,五脏亦可以影响五音。五音疗法丰富了中医的整体观,奠定了中医音乐治疗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曰:“闻其五音,以别其病。”中医将五音、五声和脏腑的配属用于临床诊治。

木呼角肝怒圆长通澈,廉直温恭

火笑徵心喜婉愉流利,雅而柔顺

土歌宫脾思和平雄厚,庄重宽宏

金哭商肺悲慷壮哀郁,惨怃健捷

水吟羽肾恐高洁澄净,淡荡清邈

音乐基本要素音色、调性、节奏、旋律和声、曲式等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也是音乐的基本表现形式。音乐是通过基本要素的对比和组合、不断变换,描绘出不同的情境,从而引起欣赏者、演奏者的内心体验,产生各种情绪变化的。一般说来,音乐的响度比较小,会产生平静温柔的感觉;如果音量逐渐增加,人的血压、呼吸、心跳都会产生变快,精神兴奋;当纯音的声压级超过100dB时,听起来就会感到很不舒服;所谓标准节奏,大约与人的心跳速度相等,每分钟60~75次,快节奏能引起歇斯底里的行为,慢节奏则能催人入眠。旋律则是音乐的灵魂,是决定音乐“好听”或“不好听”的主要因素。音乐的表现形式,犹如药物的炮制方法,同样的乐曲,经过不同的旋律、音响、乐器、节奏、曲式等的处理,就会有不同的感情表达。

(二)常用的音乐处方

(1)传统的中医音乐疗法是在“五音通五脏”理论的指导下选择相应的音乐进行治疗的,用乐如用药,朱丹溪就明确指出“乐者,亦为药也”。然而,五音疗法绝非单纯以音律中的五音与五行、五脏对应来治病,更主要的是强调通过节奏、乐器、旋律等各种方法表现出五种音乐风格模式,相应调节人体的情志脏腑,从而产生不同的治疗效应,医者妥当应用五音疗法,既可补本脏之虚,又可克制所胜脏腑之过极。

①宫调式乐曲:风格淳厚庄重、悠扬沉静,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入脾;可用古筝、笙竽等乐器演奏,选用《鸟投林》、《秋湖月夜》等曲目;适用于思伤脾所致脾气虚、脾胃不和之证,亦可用以治疗因极度恐骇所致情绪不宁、神志错乱的病症。

②商调式乐曲:风格铿锵雄伟、高亢悲壮,具有“金”之特性,入肺;可用铃锣、编钟、号等乐器演奏,选用《黄河大合唱》、《阳关三叠》等曲目;适用于忧伤肺所致肺失宣降、肺气虚所致咳喘等证,亦可用于治疗因怒极所致狂躁、神情亢奋的疾病。

③角调式乐曲:构成了万物萌生、大地回春、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具有“木”之特性,入肝。可用竹笛、箫等乐器演奏,选用《绿叶迎风》、《草木青青》等曲目;适用于肝气郁结、怒伤肝等肝、胆疾病,亦可用以治疗因思虑过度所致神情低沉的病证。

④徵调式乐曲:旋律活泼轻松、热烈欢快,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入心。可用古琴丝弦乐器演奏,选用《百鸟朝凤》、《喜相逢》等曲目;适用于心气不足之证,亦可用于治疗因悲哀过度所致精神委靡不振,时时哀叹饮泣的病证。

⑤羽调式音乐:苍凉柔润,凄切哀怨,风格清纯,如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入肾;可用鼓、水声等表达,选用《塞上曲》、《昭君怨》等曲目,适用于肾气虚、肾不纳气所致咳喘之证,亦可用于治疗因过喜所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等疾病。

(2)调节情志类音乐可以消除身心疲劳、缓解紧张情绪;音乐声波能引起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谐共振,促进有益于健康的酶、激素、神经调质等活性物质的分泌,协调人体的功能活动;因此,聆听韵律安详、节奏缓慢的音乐,使人感到舒畅、轻松;韵律激烈、节拍明快的音乐,使人处于兴奋状态;优美的旋律能调节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本类处方是根据情志相胜原理,以情制情,通过施用不同曲目,帮助病患调整情绪,具体又可分为四种。

①宁心安神方:选用旋律柔绵婉转、节奏缓慢轻悠的乐曲以达宁心安神、镇静除烦之功,如《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幽兰》、《平湖秋月》、《空山鸟语》、《平沙落雁》、《姑苏行》、《烛影摇红》等。可用于消除病患急躁易烦、紧张焦虑的情绪,以及与情志焦躁烦恼有关的各种病证,如失眠、冠心病、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病证。

②抒情开郁方:选用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曲调欢快活泼的乐曲,以消除情志郁结的病证,如《阳关三叠》、《步步高》、《喜洋洋》、《百鸟朝凤》、《金水河》、《假日的海滩》等,以达到舒心解郁的目的,可用于忧郁症病患。

③振奋激昂方:选用旋律高亢激昂、节奏雄壮有力的乐曲,用于治疗与低沉消极、悲观失望有关的病证,如《黄河大合唱》、《满江红》、《松花江上》、《离骚》、《霹雳行》、《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马赛曲》等,可用于治疗忧思郁结所致的病证。

④以悲制怒方:选用旋律低沉、节奏缓慢、曲调悲凉的乐曲,达到“悲胜怒”的效果,如《天涯歌女》、《葬花》、《汉宫秋月》、《小胡笳》等;可用于情志偏激易怒以及喜笑不休证,狂躁证者,具有抑制狂躁、愤怒和减轻情绪亢奋的功效。

(3)止痛类音乐减轻疼痛古已有之,如金元医家张子和《儒门事亲》中记载“笛鼓应之,可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中国音乐电针疗法的效果更是处于世界领先位置,我国较早使用音乐疗法镇痛的科目是在音乐作用下的无痛拔牙和无痛分娩;此后不断拓宽运用范围,目前已经在包括骨科疾病在内的大多数疼痛性疾病中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如减轻术中和术后疼痛,减轻恶性肿瘤病患的痛苦等。此外,针对恶性肿瘤病患不同的性格缺陷,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来矫正心理偏差,从而为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力支撑。如恼怒所致的头痛,可选旋律缓慢的E调乐曲,可使人安定;还可以根据“悲胜怒”的原理,选择一些悲哀低沉的曲子;若属人体阳气不振,气血不能上荣所致头痛者,则选一些节奏鲜明,能振奋阳气的军乐曲,令人热血沸腾,阳气振奋。(www.xing528.com)

(4)益智类音乐大致可分为少儿益智和中老年益智两大类:

①少儿增智方:语言是促使儿童智力发育的一个直接而重要的手段,而音乐是一种极富感染力和说服力色彩的语言,更容易被儿童所接受;作为一种精神养料,音乐对陶冶儿童情趣,促进儿童大脑发育是不可缺少的;少年儿童时期采用音乐益智,可促进智力开发,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常用的乐曲有《梦幻曲》、《赛马》、《细雨飞花》、《水仙操》、《杜鹃圆舞曲》、《娱乐升平》、《小桃红》、《鸟夜啼》、《快乐的罗嗦》、《新疆之春》、《小天鹅舞曲》、《春风杨柳》等,这些乐曲也用于弱智、智障、痴呆等患儿的智力开发。

②中老年增智方:本方的特点是选听幼时和年轻时熟悉或喜欢的乐曲,如历史歌曲、民歌等,边听边回忆。这样可唤起失去的记忆,延缓病患大脑的衰老,并有助于痴呆病患的康复;常用乐曲如《草原之夜》、《兰花花》、《南泥湾》、《茉莉花》、《大刀进行曲》、《牧羊曲》、《八路军进行曲》、《康定情歌》、《浏阳河》、《牧歌》、《延安颂》、《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绣荷包》、《十送红军》、《生产大合唱》、《八月桂花遍地开》、《嘉陵江上》、《我们走在大路上》等。

(三)音乐疗法的操作方法

现在音乐疗法的形式主要有被动疗法、主动疗法、音乐电疗3种形式。被动疗法此法亦称感觉式疗法,是指让病患静心地听一些与病情相应的音乐,以产生情感、情绪的变化,从而调整身心状态,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主动疗法此法是指让病患根据自己的病情和爱好,参加一些以治疗为目的的音乐教育学习、排练和表演活动,借以激发病患的情感,促进病患与他人建立正常的关系,从而调整身心状态,恢复生理功能。音乐电疗此法是根据病患病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乐曲,使病患在聆听音乐的同时,病患局部或腧穴接受同步的音乐电信号。这种音乐电疗具有声、电两种物理因素的同步刺激作用,既有音乐心理的调节作用,又有音乐电流的刺激作用,使音乐治疗和物理治疗有机地结合,增强疗效。

具体的音乐治疗常常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同质导入”,即选择与病患生理、病理状态及性格趋于一致的乐曲来加以引导;第二阶段“异质转移”,即应用治疗性音乐纠正偏差。这是利用物极必反的原理,顺其情而导之,更好地发挥疗效。例如,当病患陷入极度悲哀的时候,对欢快的节奏会表现出抵触情绪,待其情绪中的悲伤宣泄到极点后,故应先以哀婉的音乐疏泄之,物极必反,再予以欢快、明朗的音乐,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康复疗程一般是每日2~3次,每次30~60min,30天为1个疗程。音摄要适中,通常不超过60分贝。医疗方式分集体和个人两种,前者多采用多功能音疗机,用立体声耳机收听。后者可配上录音机,购置有关磁带,根据各人具体情况予以实施,较为方便。医疗环境应雅静舒适,没有噪声干扰,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配相应的色彩、灯光、花卉等,以增强疗效。医疗开始时,可先由康复医务人员介绍选听乐曲的有关背景知识作语言诱导,以便于病患尽快进人“乐境”。音乐治疗不一定使病患即刻就感到放松、愉快和情况好转,它的目的在于帮助病患跨越潜在的障碍,以获得由外到内的整体彻底康复。

(四)音乐疗法的实施原则与注意事项

平和为贵中国音乐追求的淡、静、清、远的意境,与中医学提倡顺应自然“恬惔虚无”的法则同出一辙,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与“和乐”相对。古人相信,不良乐律会导致人体罹患疾病,“邪音”确能致病。现代看来,选用优美精致的音乐确能获得调养效果,一般说来,音色典雅古朴、节奏舒缓适中、曲调柔和温婉、平滑流畅、和声简单和谐、音量轻柔尽现的乐曲,满足了人的内心泰然的需要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而摇滚乐之类非但对健康无益,对一些心脏病、高血压病病患更是极为不宜的。故“和乐”平心,淫声致病,音乐治疗并非有益无害,关键在于乐曲的选择,这也是我们在音乐治疗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同时,病患在收听音乐时,应尽可能排除各种干扰,使心身平和,沉浸于乐曲的意境之中;因人制宜音乐疗法应结合个人的习俗、经历和民族、文化、性格、气质、趣味、阶层、职业、年龄等各个方面特点,不应强迫病患反复听一首曲子或听其厌烦的乐曲,或参加其不喜欢的表演及交流活动,否则会使病情加重。《荀子》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组曲配伍音乐亦有配伍,不宜长时间单用一曲,而应选择编辑一组在节奏、旋律、情调等方面和谐一致的多支乐曲或歌曲,如同中药处方中有君臣佐使之分一样。某些乐曲兼具两种以上作用,必须灵活选用,并避免有悖病情的内容。音量控制播放音乐时,必须注意控制音量,一般有40~60分贝即可,用于安神可更低些。

二、歌咏疗法

歌咏疗法是让病患通过歌唱,促进身心康复的方法,是娱乐疗法之一。歌唱是人们抒发感情和内心体验的主要方式,是陶冶性情、愉悦精神、疏解压力的娱乐行为。可用于残疾之后情绪抑郁、伤病、消极者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病证的康复期。

歌咏可以改变情绪,怡养性情,除却忧郁和悲伤,增强病患抗病信心和勇气。因此凡伤病、残疾之后情绪抑郁、消极者以及与这种不良情绪有关的各种病证,均可釆用歌咏调节情志,所谓“长歌以抒怀也”。从心理学原理来看,人的精神只要陶醉于某种作品的境界,就进入了一种类似于催眠的状态,从而达到精神上的自我疏导的作用。调息聚气歌咏与气功有相似之处,如气功要求调形、调心、调气;而歌咏同样要集中注意力和想象力,以便进入意境,同时要运气发声,调节身体姿势,而传统唱法尤其讲究气运丹田;古人认为要朗诵好一首诗词,唱好一首歌,首先要求调整气息,精神安定,使体内的气流运行通顺畅达,能够随着思想的引导自然前进。其次要求具备特定的感情,激情畅达,气息就会运转自如,情畅而息通。歌咏时的呼吸吐纳,感情的投入,气息的掌握,音调高低的调节,呼吸肌以及其他肌肉的运动,是一种全身心的运动,是对内脏器官的全方位按,这与气功的原理是相通的。康复哮喘歌咏适用于哮喘病患的康复期,由于哮喘病患正常的胸式呼吸受到影响,而借助于腹式呼吸的方法,常人不易掌握,此时通过唱歌训练则有助于解决这一难题。唱歌时,要有意识地加深呼吸,拉长音调至15~25s,使胸腹式呼吸协调发挥作用,这样效果较好,呼吸系统疾病病患均可以此康复。此外,口吃是因不良言语发音习惯导致的一种功能性疾病,歌咏法对于口吃的矫正有特效。当然,歌曲词调以轻松缓慢为宜,开始更不宜用快节奏歌曲。

三、舞蹈疗法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娱乐形式,它是通过有节奏的,经过提炼和组织的人体造型、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行为,也是最早的养生、治疗和康复措施。《论语集注》中言:“歌咏所以养其性情,舞蹈所以养其血脉。”跳舞时通过身躯、肢体运动及呼吸的协调,令舞者感到身心轻快。适当跳舞,既可以调和气血、舒筋活络,又可以怡神畅志,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舞蹈的康复作用主要有:娱情畅志舞蹈可以抒发欢愉之情,用于情绪悲伤、忧郁、烦恼等情志病证者,或痴呆、弱智、神经衰弱等神经病证患者,可不必追求形体美和技巧性的舞蹈艺术,而只求悦心畅怀,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舒筋活血形体病证,诸如五软、痿证、偏瘫、痹证、伤筋的康复期以及肥胖症、骨质疏松症和废用综合征均可采用舞蹈疗法,以恢复肢体、消除运动功能障碍,关节的生理功能。所选舞蹈一般有民族舞蹈和流行舞蹈,民族舞蹈在我国有汉族的剑舞、狮子舞、秧歌舞、龙舞、腰鼓舞等,少数民族的蒙古舞、新疆舞、西藏舞、苗族“跳月”舞、高山族“做田”舞等。流行舞蹈则有拉丁舞、华尔兹、街舞、交谊舞等,不同的舞蹈,其节奏和动作也有所不同,故应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灵活予以对症选择。

四、影视戏剧疗法

影视戏剧主要对情志疾病有康复作用,影视戏剧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很容易把观众带入剧情。各种角色、情节,有的使人捧腹大笑,有的使人悲哀涕泣,既使人情绪激昂,又可使人心情愉悦,如此产生或喜或悲或愁或乐的情感,达到调摄情志的功效。传统戏剧传统的戏曲和曲艺,是由说唱、表演结合形成的艺术形式。唱腔具有音乐美和诗歌美,表演则具有舞蹈美和形体美,道白则具有吟咏叙事作品的效果,都给人以优美的视觉和听觉感受。我国是戏曲大国,戏曲和曲艺的种类繁多。粤剧、昆剧、越剧、黄梅戏的唱腔和表演柔和,剧情缠绵;京剧、秦腔的唱腔和表演刚劲,剧情雄壮,有阳刚之美就剧情而言,喜剧,宜情绪悲忧者观赏;悲剧,易于引起悲伤情绪,对性格急躁易怒者有较好作用。现代影视传统的戏曲和曲艺是演员通过舞台表演来获得娱乐效果的,受时空条件的限制;现代的录音和电影、录像等电子播映技术,为曲艺和戏曲在保健康复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今天影像艺术已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一门综合艺术,它集美术、音乐、戏剧、文学、摄影、舞蹈等艺术形式为一体,凭借音乐、语言、动作、旋律来抒发人们的各种感情,加上色彩、线条、光影、造型等的空间显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令人忘记自己的客观环境,产生悲哀、思念、欢乐、愤怒、惊恐等多种情感活动,给人以充分的娱乐,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对于情绪异常的病患,要针对病患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剧种和戏剧内容,凡情绪抑郁、消沉一类的病患,应选择轻松愉快,或热烈激昂的剧种和戏剧内容如喜剧等。而情绪烦躁、亢奋一类的病患,则应选择恬静优雅的剧种和戏剧内容,如各种正剧。曲艺、戏剧、影视艺术虽然有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很好的调节情绪的效果,但是人们在欣赏之际,切勿忘记适度这个原则,否则将会走向反面。当代疾病谱中新添的电视综合征,已敲响了“过度”的警钟。

五、琴棋书画疗法

情趣疗法中尤以琴棋书画倍受重视,历来被视为修性怡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棋书画疗法是使病患通过习字、弈棋、弹琴、作画这些手指精细动作的活动,来改善大脑血液循环,提髙机体新陈代谢,从而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理瀹骈文》言:“七情之病也,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一)弹琴

弹琴的康复作用是通过“运指健脑”和“安神定志”两方面来实现的,一方面弹琴时的专心致志和恬愉优美的音乐享受,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故有畅快神情的作用。自古即有“弹琴医躁”之说,心情急躁、浮躁,可抚琴疏解。另一方面,弹琴具有练习指掌,使之灵活自如,帮助手指关节恢复活动功能的功效。因此情志愤怒者、抑郁者自可抚琴寄思,以畅心怀,所谓“听之以耳,应之以手”,泄其忧愤。烧伤、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伤筋等病证所致手指拘挛、屈指不利等,亦可通过弹琴以消除手指功能障碍。其他乐器的演奏也有独特的疗效,如吹笛疗法,对儿童咳嗽、哮喘和支气管炎引起的障碍性哮喘效果尤佳,每周3次,每次1h,6~8周为1个疗程;吹口琴疗法通过膈肌的升降,对内腔器官进行按摩,对慢性肝炎、肺结核有效。科学家研究发现,弹琴动作本身能促使60%以上的大脑皮质在积极活动,脑部的血液循环量比不弹琴时增加5%~15%。事实上,老年坚持弹琴者大多记忆力较好,可以有效地预防老年性痴呆。

(二)弈棋

棋类活动是一种简单而复杂的文化娱乐活动,下棋时内动外静,需要凝神静气,全神贯注。神凝则心气平静,专注则杂念全消。而棋局的变化可以锻炼人的应变能力,既可以消遣、休息,又可以益智养性、身体虚弱,有慢性疾病的病患,因不宜剧烈的体育活动,弈棋则是其促进身心康复的有效方法。弈棋之时,意守棋局,全神贯注,杂念尽消,保证大脑获得积极休息;故它适合于注意力分散、精力不易集中的病患,日久自见效果。同时,由于“乐在棋中”,则聊以忘忧,有助于解除郁闷,愉快心情。棋盘之上,瞬息之间,变化无穷,只有反复谋略才能得之;所以弈棋是一种“斗智”的艺术,是锻炼智力的很好娱乐活动。两军对垒是智力的较量,所谓“棋逢对手智者胜”这是一种很好的智力训练方法,脑细胞利用率高,有防止大脑动脉硬化、预防老年性痴呆的作用,又可用于小儿智力发育迟缓及老人智力衰减。当然,弈棋不能耗神太多,亦要注意适度,也不能过于计较输赢,而总以遣情益智为要;注意不要情绪太过激动,不要时间过长,饭后不宜立即弈棋,不要挑灯夜战。

(三)书画

在传统娱乐康复法中,书画专指中国国画和毛笔书法;中国国画重在丹青调配,浓淡布局。毛笔书法则重在字的框架结构变幻及笔力、气势。其本质都在于追求神、气、意,讲究章法、布局书画是一种在纸上进行的气功和太极拳。首先书画讲究意念,挥毫书画之前,要求心平气和、全神贯注、排除杂念,也就是练气功前的“入静”阶段。其次,调节呼吸,讲究姿势,要求肩平齐、胸张背直、头端正、提肘悬腕,将全身的力量集中在上肢,实际上已内蕴调息、调心、调形之义。所不同的是,书画练习将身心锻炼寓于艺术娱乐活动之中,更能体验到创作后的欢乐和美的享受,最终达到修身养性的养生目的,故书法绘画被人称为艺术气功;其康复作用及其应用,主要体现在形神两方面:调摄情志不同的书体对人有着不同的影响。楷书端正、恬静,能除人矜躁,适用于烦躁、愤怒为病者;隶书沉重稳健,如人林泉之乐,使人气血平和,情绪稳定,对神经衰弱、高血压病、失眠、头痛、冠心病等病患能起到调节心理状的作用;行草活泼、欢快、潇洒自如,刚柔相间,使人感情奔放,情绪高扬,对身体虚弱、情志抑郁低沉、缺乏生气的人,能激发其热情,增加其生活活力。康复形体书画挥毫之时,悬肘、转腕、运指、牵劈,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疏密有致,对肢体功能障碍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和康复作用。凡痿证、中风后遗证、痹证、烧伤、伤筋所致手腕、肘、臂等关节肌肉拘挛麻木和屈伸不利等,均可利用书画活动使气血循环,筋脉和畅,有助痊愈。此外,书画还能通过集中思维、巧运手指而达到激发灵感、增进智力的目的,故对弱智儿童、老年健忘、痴呆等可行书画康复疗法;现代研究也表明,绘画对弱智儿童的康复效果颇佳。需要注意的事,书画的康复功能在于身心兼顾,增加情趣,意气相会,神形统一,是“潜移默化”而非“立竿见影”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不要求以书画艺术本身的造诣及成为书画家为目的,而是要将书画的过程作为调摄情志、修身养性、运动形体的手段。并注意劳累、大怒、饭后、病后体虚、惊恐或心情不舒时,不宜立刻作画,以免起到反作用。

六、游戏疗法

游戏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可以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经常进行健康的户外游戏活动,如踢毽子、跳绳、打羽毛球等身体活动,可以促进骨骼肌肉新陈代谢,加速血液运行,增加大脑及全身各组织供氧,从而营养内脏和神经系统,具有疏通气血、畅达经络、调和脏腑、延年益寿的功效。此外,还有许多室内的静类游戏,如回答脑筋急转弯、桥牌、打扑克、动作猜词等,可以促进大脑活动,具有益智健脑的作用。同时游戏当中也富含一定的趣味性,可使人心情愉悦,豁然开朗。总之,游戏活动打开心灵的大门,生动活泼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在团队协调配合中,增强集体意识,共同受益,共同娱乐,发挥聪明才智,潜移默化地促进身心健康。游戏活动是良好的辅助治疗,不但可以促进机体代偿功能,而且使肢体得到协调运动,对病伤和残疾的机体功能障碍,能给予最大限度的康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