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是指通过调息呼吸、意念调心、调身姿势相结合的练气和练意的功夫;气功康复法是病患用意识不断地调整呼吸和姿势,循经运行,增强元气,以意引气,调和气血及脏腑功能;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增进身心康复的方法;它是中医康复学中独特的锻炼气、精、神的自我身心康复法。由于医疗气功具有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自我调控、神形兼顾的作用,故应用范围很广,所谓“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老弱病残者可用于摄生防病、治病强身。气功的功法很多,可分为动功和静功两大类:常用的静功有内养功、放松功、强壮功、站桩功等,以练功时不做肢体运动为特征动功多种多样,以导引运动、保健气功为主;练功时必须做肢体运动,而保健功又称按摩拍打功;它是气功中的辅助功种,既可疗疾又能健身,尤其适用于老年体弱病患。
一、放松功
(一)练习方法
练功姿势立、坐、行、卧均可练习;民谚说“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其实质是要求在放松的状态下保持脊柱正直和自然的曲度,并贯穿一种敏捷、振作、稳健的神态和气势,在这种意念支配下保持一定的姿势,就能逐渐做到“形正体松”,气运自然,经络通畅;呼吸方法尽量顺其自然,自然呼吸为主;现代研究认为缓慢深长的腹式呼吸,是最有利于放松和入静的呼吸方法;练放松功的基本呼吸方式是默念呼吸,即吸气时心里默念“静”,叫默念“松”字。意念这是练功的关键,主要是发挥自我暗示的作用,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影响生理状态;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在动与静、松与紧的对比中,充分体验“静景”和“松感”,逐步达到高层次的气功态境界。操作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随波逐流地漂浮在水面上,全身放松地躺到床上,或如一朵白云在天空飘荡。尽量把这种松感无限地延伸下去;“静”和“松”往往是互相促进的,在高度放松状态下,也很容易人静,好像自己也不存在了,往往会觉得自己与广阔无垠的宇宙融为一体了,已经溶化,这就是所谓“忘我”的入静境界,古人称为“坐忘”。这种无外无我的人静态是一种高级的气功态,有利于养生保健、祛病延年。
(二)康复作用及临床应用
放松功是以吸气时默念“松”字,呼气时默念“静”字为引导方法,有步骤、有节奏地依次注意身体的各部位;逐步把全身调整得轻松、自然、舒适,使身心都处于一种放松状态,进而解除精神紧张和形体疲劳,让紧张与松弛趋于平衡。同时,应逐步集中注意力,摒除杂念;如髙血压病病患可以想象如洗淋浴一样,呼气时如流水似的从头松到脚,这样下行放松,可以引导气血下行,有利于休息放松和降低血压;如果血压偏低或低血压病患,可以想象如躺在流水里仰泳一样,呼气时从脚一直松到头好像河水从足向头上流过;这样倒行放松,可引导气血上升,有利于体弱者补养气血和血压恢复正常。临床应用于预防高血压、中风、低血压、中风后遗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冠心病、哮喘、青光眼、内脏下垂、神经衰弱、焦虑症以及精神紧张所引起的各种慢性疾病的治疗。
二、内养功
内养功是一种静功,它通过特定的呼吸、姿势和意念的调练;使形体松适,呼吸调和、意念恬静,从而起到复元固本、静心宁神、协调脏腑等作用;该功法的特点是在调息、调心上多法合用,帮助凝神聚气,使真气内养,心静神宁,故名内养功。内养功在调息上,并用节律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动舌呼吸法;在调心上,并用默诵法和意守法;这种多法并用的方式能有效地控制凝神定志,心神外驰,使练功者易于进入心神静、脏腑动的境地;从而达到培补元气、调和气血、清心宁神、疏通经络、协调脏腑之功,促进慢性虚损疾病的康复和老弱病残者保健延年。
(一)练习方法
(1)练功姿势分为仰卧式、侧卧式、坐式和壮式四种。侧卧式:侧卧于床上,左右均可;以右侧卧为例,平衡地置于枕上,头略向前低,左臂自然伸直,放在同侧躯干之上,掌心向下,置于髋部;手指自然伸开,右臂屈曲,掌心向上,放在枕上,距离头部约2寸许;腰部略向前屈,左腿屈曲约120°,右腿自然伸展,放在右腿上。仰卧式:头颈端正,仰卧于床上,枕高25cm左右,肩下垫高5cm左右,两足相并,两腿自然靠拢,两上肢自然伸直,各贴于同侧躯干外侧面;坐式:两腿自然分开,身体端坐凳上,宽与肩同;两膝弯曲90°,两小腿平行垂直于地面,两腿着地落实;两手掌心向下,自然放在两大腿的中1/3处,两肘关节自然弯曲并放松。壮式:基本要求与仰卧式同,唯需将枕垫高8寸许,肩背呈坡形垫实,不宜悬空。两脚并拢,脚尖向上。两手掌心向内,紧贴于大腿两侧。
(2)呼吸方法内养功有三种呼吸法,要求以“呼”(呼气)、“吸”(吸气)、“停”(呼吸暂停)为节律,同时配合舌体起落和默念字句;默念字可由三个字开始,以后逐渐增加,但不应超过九个字,常用的字句有“通身松静”、“自己静”、“脏腑动大脑静”、“自己静坐好”、“坚持练功能健”。第一呼吸法:呼吸方式为鼻吸释呼,呼吸节律为“吸—停—呼”;行此法时,轻合口唇,以鼻吸气,以意领气下人丹田;然后呼吸暂停,使气暂住丹田,随后将气由鼻徐徐呼出;本法与舌体动作及默念字句的配合如下,患者吸:舌体上抵于腭,默念“通”字;停:保持舌抵上腭不动,默念“身松”字;呼:舌体下落,复于原位,默念“静”字。第二呼吸法:呼吸方式为鼻吸口呼或鼻吸口呼,呼吸节律为“吸—呼—停”。本法与舌体动作及默念字句的配合如下,吸:舌体上抵上腭,默念“通”字;呼:舌体下落复于原位,默念“身”字;停:舌体不动,默念余下的“松静”两字。
第三呼吸法:呼吸方式为鼻吸鼻呼,呼吸节律为“少吸—停—多吸—呼”。本法与舌体动作及默念字句的配合如下,少吸:吸气少许,同时舌抵上腭,默念第一个字;停:保持舌抵上腭不动,默念第二个字;多吸:吸气多,用意引人小腹,舌仍抵于上腭,默念第三个字;呼:紧接上式,不停顿,将气徐徐呼出,舌体下落复于原位。
(3)练功要领练功时按选定的姿势宽解衣带,平心静气,摆好体位,建立练功意识;然后有意识地将颈、躯干、头、四肢的肌肉渐次放松,使身心处于一种松静状态;呼吸法的选择要适合自身的具体情况,阳虚者可用第一呼吸法,阴虚者可用第二呼吸法,气血双亏者可用第三呼吸法;两种呼吸法不能并用,亦不能交替使用;练功时以意念协调呼吸节律、舌体动作和默念字句,既要合乎法度,又要顺其自然,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默念字句贵在意读,切忌出声,字与字的间隔要均匀一致,不可贪功而有意延长时间,以免发生憋闷胀满的副作用;内养功的意守部位有三,即丹田、膻中和脚趾,以丹田最为常用。练功时,意守具有集中精神,意守部位是意念集中的场所,排除杂念的作用;呼吸节律、舌体动作和默念字句等都必须与意守紧密联系,使意念在练功中自始至终不离开意守部位,而神凝气聚,强身健体,以达到康复目的。不论意守何处,都应在自然的基础上轻轻意守,做到似守非守,但也不可无意守处。
(二)康复作用及临床应用
内养功侧重呼吸锻炼,配合意守,通过意守和呼吸锻炼,达到大脑静、脏腑动的目的。具有调理脏腑、宁心安神、培补元气作用,对神经、循环系统,尤其是对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活动都有很好的调整作用;临床应用于治疗慢性病证为主,如泄泻、胃脘痛、痛经、眩晕、便秘、消渴、胁痛、月经不调、癌症等;凡心悸、心痛、出血诸证和髙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律不齐、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等,皆属禁用之列。
三、强壮功
强壮功是将民间以及道、儒、佛三家用于呼吸养生的练功方法的精华,综合整理而成的一种功法,20世纪50年代初与内养功同时推广应用。其特点原理与内养功相似,但在入手功夫上,内养功侧重调息,而强壮功侧重调心。强壮功的姿势通常分为坐式、站式和自由式,在呼吸方法上采用深呼吸法、静呼吸法和逆呼吸法,加强了本功法的强壮作用;同时在调身、调息的基础上,着重调心,即着重调整练功意识;意守丹田遵循“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的原则,诱导深度入静,进而由静生动,增强气血运行,起到防病健身、康复治疗、延年益寿、开发智力等作用。
(一)练习方法
(1)练功姿势分为坐式、站式、自由式三种。
①坐式:有自然盘膝、单盘膝和双盘膝三式。自然盘膝:臀部着垫,两小腿交叉放在大腿之下,足掌向后外;身直头正,含胸松颈,臀部稍向后,头微前倾,两眼轻合,两臂自然下垂,两手相合或相叠,放在小腹之前大腿之上。单盘膝:双腿盘坐,左足背贴在右大腿上,左小腿置于右小腿上,足心朝上;或者右小腿置于左小腿上,右足背贴于左小腿上,足心朝上。双盘膝:两腿盘坐,右足置于左大腿上,两小腿交叉,左足置于右大腿上,两足心朝上。
②站式:自然站立,两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膝关节微曲,脊柱正直,头微前趋,松肩垂肘,两眼轻闭,前臂微曲;两手拇指与其他四指自然分开如捏物状,置于小腹之前;也可稍将前臂抬起,两手置于胸前呈抱球状;站式练习在室内外均可。但最好选择空气新鲜、环境清静之处,以利入静。
③自由式:自由式是指不采取特定的姿势,使姿势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坐、行、站、卧,不拘一格,抽空练功;本式适于舟车旅行或工作间歇时练习。
(2)强壮功的呼吸方法有静呼吸法、深呼吸法和逆呼吸法三种。
①静呼吸法:即自然呼吸法,不要求练习者有意识地改变呼吸方式,任其自然。
②深呼吸法:吸气时胸腹均隆起,呼气时腹部凹陷,练习时用意念调整呼吸,使之逐渐达到静细、深长、均匀。
③逆呼吸法:吸气时胸部扩张,腹部凹陷,呼气时胸部回缩,腹部外凸,练习此法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以免发生偏差。
强壮功的呼吸和内养功一样,要求用鼻呼吸,舌头轻抵上腭,但鼻通气不良者也可张开一点,用口辅助呼吸。深呼吸和逆呼吸法在饭后不宜进行,静呼吸法饭前、饭后均可。练功要领练强壮功时,要选择空气新鲜、环境安宁、光线柔和的地方。根据辨证施功的原则,正确选用呼吸方法,如初学者、年老体弱者可选用静呼吸法,失眠、心悸或大便秘结者可选用深呼吸法。练功时必须意守丹田,即两目微合,意守丹田,目光向下,不可用劲。舌尖抵住上腭,口唇闭合,唾液多时,宜分次咽下,切勿吐出。练功中不要急躁,如出现杂念干扰,不可产生急于排除杂念的心理,继续气沉丹田,应当见如不见,杂念就会逐渐消失;初学者也可运用随息法、数息法等帮助入静。练功日久,有人会产生热气团或热流,自丹田下尾闾,沿督脉上升头顶,然后沿任脉复归于丹田,古称“小周天”。对于这种现象,不要刻意追求,应顺其自然,有之勿喜,无之勿忧。事实上,只要练功能掌握要领,持之以恒,无论“小周天”是否形成,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相反的,过分追求“小周天”,往往引起偏差,影响气功的效果。
(二)康复作用及临床应用
强壮功是在内养功的基础上进一步锻炼的静功,具有养气壮力、培元固本、健身防病、延年益寿的作用,临床应用于病后眩晕、体弱、失眠、耳鸣、健忘和便秘、月经不调等证。
四、站桩功
站桩功是一种动静相兼、形与神合、内外兼练的锻炼方法。站桩使整个躯干、四肢肌肉放松,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松静的自然状态;使得人自然而然地在轻松的气功状态中改善精神状态、消除疲劳。站桩功大致分为练气型、养气型、发射型三类。这里主要介绍养气型,因为养气型功法以养气为主,内养真元,调理气血,桩式平稳简易,轻松自然,其代表功法是乾坤养生桩。
(一)练习方法
(1)预备势:身正直,头平正,两脚平行,同比肩宽,两眼平视,两手自然下垂,舌抵上腭,全身放松,自然呼吸。
(2)练功势:脸带微笑,双目垂帘,膝自然下沉,屈膝不超过足尖,含胸拔背,虚灵顶颈,收腹提肛,心气渐足,双手呈龙爪形,缓慢上提,手狩呈圆形,如同抱球,双掌心向下,提至丹田前,拇指、示指相对。
(3)收功势:放松全身,目视双足,两手由左右双侧升起,合向头顶,两手沿任脉下降,头顶与手掌两气相接后,将头部和胸胁的气下降于两足涌泉。
此桩的特点是练习时双手掌心向下,虎口相对,置放在丹田前,拇指斜对向丹田,巧妙地利用肺经的经络之气,有效地形成了对丹田的渗透,加强了丹田之气的收聚;在意识上,全身放松,意在全身毛孔的舒展,体现了肺其华在毛、开窍在鼻的生理功能,顺呼吸,调动内气,开腠理,养真元,达到养生的目的。该功法中形即姿势、意即意念、气力即支撑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站立放松;意:收心摄神;气力:虽说全身关节放松,但肌肉、骨骼保持相应的支撑力,气到力到,力到气至,故有“力不练自生,气不行自行”一说。站桩有利于调整气息,使气血运行不受丝毫压制和影响,气的运行可直达五脏六腑、四肢末梢。直立姿势有助于下肢的平衡稳固,有助于形成上盘轻灵、下盘稳固,而进入气沉丹田的境界、气功上虚下实,能壮大丹田之气,加快丹田之气凝聚。
(二)康复作用及临床应用
站桩功是一种内外兼练的基础功夫,通过练习可使经气旺盛,元气充沛,四肢百骸得到气血充分的濡养和润泽,而使人生机旺盛,祛病延年;临床上既可用于体弱及病后虚损病患康复锻炼,也可用于喘证、失眠、哮证、腰痛、胃痛、郁证、水肿、痹证等病患。
五、保健功
保健功都是以简单肢体运动和自我按摩为主的动功,是在传统导引功法基础上编制的一种健身益寿、防治疾病的锻炼方法,又称保健操。(www.xing528.com)
(一)练习方法
保健功共有18节,具体做法及功效如下:
静坐两腿盘膝坐,含胸,轻闭双目,舌抵上腭,两手四指轻握拇指,置于两侧大腿上,意守丹田,用鼻呼吸50次;初练者可釆用自然呼吸,以后呼吸逐渐加深,也可以采用深呼吸或腹式呼吸。通过静坐的锻炼,可以平静呼吸,安定情绪,放松肌肉,排除杂念,为以下各节做好准备。
耳功即“鸣天鼓”,用两手分别抚摸耳轮18次,然后以两手鱼际处掩住耳道,手指放在后脑部,用示指压中指并滑下轻弹后脑部24次,可听到咚咚响声;按摩耳轮可以刺激耳部穴位,对相应腧穴脏器起到调节作用,鸣天鼓可使鼓膜受到轻度振动刺激,能增强听力,防治耳鸣、耳聋。
叩齿功即思想集中,上、下牙齿轻叩36次,不要用力相碰,叩齿法可以改善牙齿,刺激牙齿和牙周围的血液循环,保持牙齿坚固,预防牙病。
舌功即“搅海”,用舌在口腔内上、下牙齿外运转,左、右各18次,口内产生的唾液不要咽下或吐掉,接着漱津,漱津闭着嘴,将舌功所产生的唾液鼓漱36次,分三小口咽下,咽下时用思想诱导着唾液慢慢到丹田。舌功和漱津可改善脾胃功能,激发津液的分泌,增进食欲。
擦鼻功即两手拇指指背先擦热,然后用两手拇指指背夹鼻,以迎香穴为中心,轻轻地擦鼻翼两侧各18次。肺开窍于鼻,此功可有预防感冒,增强上呼吸道抵抗力和治疗慢性鼻病的作用。
目功轻即轻闭两眼,拇指微曲,用两侧指关节处轻轻擦两眼皮各18次;再用两拇指指背轻擦眼眉各18次,再轻闭两眼,眼珠左、右旋转各18次;此功可加速气血运行,促进眼的活动,防治目疾,增进视力。
擦面即将两手掌互相摩擦发热,用两手掌由前额经鼻两侧往下擦,直至下颌,再由下颌反向上至前额;一上一下,如此反复进行,共36次。此功可促进面部气血循环,长期练习可使面色红润光泽。
项功即两手指相互交叉抱后颈部,仰视,两手与颈争力3~9次。此功可治疗肩痛、头痛、头昏等症。
揉肩即以右手掌揉左肩18次,再以左手掌揉右肩18次。此功可滑利关节、舒筋活络,用于防治肩部疼痛,缓解活动障碍等。
夹脊功即两上肢弯曲,两手轻握拳,肘关节呈90°;前后交替摆动18次,长练此功可促进肩关节及其周围肌肉活动;该动作同时使胸廓运动,可增强脏腑功能。
搓腰即“搓内肾”,先将两手互相搓热,以热手搓腰部两侧各18次;此功可促进腰部气血循环,调理腰部气机,用于防治腰痛等疾病。
搓尾骨即用两手的示指和中指揉搓尾骨部,两侧各36次;此功可促进局部气血循环,用于防治脱肛及痨疮等疾病。
擦丹田即擦小腹,将两手搓热,先用左手手掌沿着大肠蠕动方向绕脐做圆圈运动,即由右下腹至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而返右下腹,如此周而复始100次;再将两手搓热,用上法以右手擦丹田100次;擦丹田能健运脾胃,培补元气。如有阳痿、遗精、早泄病,可用一手兜阴囊,一手擦丹田,左右手各擦81次,有强精固肾的作用。
揉膝即用手掌揉膝关节,两手同时进行各100次;此功可强筋健腿,用于防治关节病。
擦涌泉即用左手示、中指擦右足心100次,再用右手示、中指擦左足心100次,长练此功引热下行,可调节心肾,用于治疗头晕目眩等疾病。
织布式即坐式,两腿伸直并拢,手掌向外,足尖向上,躯干前俯,两手向足部做推织姿势,同时并配以呼气;推尽即返回,此时手掌向里,配以吸气;如此往返30次,使全身多关节得以活动,可通利关节、舒筋通络。此式腰部活动范围较大,可用于防治腰痛、腰酸。
和带脉即两手胸前相握,自然盘坐,上身旋转,自左而右转16次,再自右而左转16次,探胸时吸气,缩胸时呼气。此功可和脾健胃,强腰固肾,帮助消化吸收。
(二)康复作用及临床应用
此功法具有舒利关节、调和营卫、疏通经脉、畅通气血、健筋壮骨等作用,临床应用于心脏疾患、高血压病、腹胀、慢性肝炎、便秘、慢性背炎、闭经、腰痛、痛经、子宫脱垂等疾病。
六、五行掌
五行掌是由五台山流传而来的养生祛病功法,其特点是动静兼练、三调并用、虚实变换、刚柔相济、松紧相辅、全面运动;五行掌包括预备活动和推、拓、扑、捏、摸五种功法,可根据病证或四季养生,选练相应功法,也可按顺序全套练习。
(一)练习方法
(1)功前预备活动宽衣松带,全身放松;轻轻叩齿36次,舌在口内搅动3~5次;分3次吞津,以意念送至胳下丹田处;以手指梳头数次,双掌相对搓热,然后干洗面36次。
(2)推法属木,与肝相应,默念“唬”字。两足平行,站立,与肩同宽,两臂下垂,两膝微屈,屈腕,指尖相对,掌心向上,靠近小腹;以鼻缓缓吸气,意念暗示清气从两足拇趾沿大腿内侧的肝经上升至两胁;与此同时,两手如托物状,缓缓上移,至胸前与肩平行时吸气尽;随呼气默念嘘字,暗示浊气尽出,清气由两胁沿肝经降至足拇趾;同时反掌,指尖向上,掌心向前,随呼气双手缓缓向左前方推出,呈弓步,左脚随之向左前方迈出一步,重心在前屈的左腿上,右腿伸直;至呼气尽时反掌,指尖相对,掌心向上,向下收回至小腹前;同样重心后移至右腿上,伸左腿屈右膝,再开始吸气,如此反复5~10次,收回左腿;再换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并重复5~10次;做推法时,动作宜缓慢,目光注视双手,配合柔和自然的呼吸,屈腕稍用力,使指尖有得气感,意念暗示气血沿肝经循行路线升降,吸气时拇趾微微上翘,而使得气容易。
(3)拓法属火,与心相应,默念“呵”字;预备姿势及动作基本同推法,但吸气时暗示清气从小指内侧沿心经路线至胸中;呼气时默念“呵”字,暗示浊气尽出,清气沿心经散至小指。同时,推出的双掌如拓碑帖状,由左向右缓缓移动,至呼气尽时,直腰双腿下蹲,掌心向上,指尖相对,双手向下收至小腹前。再开始吸气如初,并重复5~10次;收回左腿,再出右腿,从右向左拓,也重复5~10次。做拓法呼气时,除默念“呵”字外,要意守掌心劳宫穴和小指尖内侧的少冲穴,并使手指伸直用力上翘,以产生酥麻的气感,腰要正直,躯干随双手左右升降做划圆运动。
(4)扑法属土,与脾相应,默念“呼”字;预备姿势同推法,尽量上抬大腿,随吸气左腿屈膝,足尖向下,暗示清气从足跗趾内侧沿腿内侧的脾经上升至腹部;同时掌心向上,左手屈肘,五指并拢自然微曲,从小腹右侧向上,以肘关节为轴,向左划弧运动,吸气尽,至与视线平时,掌心转向面部;暗示浊气尽出,随呼气默念“呼”字,清气沿大腿内侧的脾经下降;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左掌转向前方、向左,向下划圆,又反掌向上,降至小腹前,铙于右手背下;换右手,再吸气时,右腿动作同开始,如此交替地做5~10次,再后退做5-10次。做扑法时,头、手、眼、腿、呼吸、意念要配合好。
(5)捏法属金,与肺相应,默念“丝”字。呈弓步,左脚向左前方迈一大步,左臂向左前方伸,五指收拢如捏球状,掌心向上;掌心向下,右臂抬起,向后屈肘垂腕,五指亦如捏物状,屈肘40°左右,手置胸前,使肩、肘、手部相平;伸直左腿,随吸气,屈曲右腿,重心右移,臀向后坐;同时左臂屈肘收回,右臂在左臂上方向左前方伸出。两掌相对经过后,双双反掌,左掌向下,右掌向上;同时,暗示清气从拇指经臂内前缘的肺经吸入肺中;随呼气,左臂向前伸出,右臂屈肘收回,腿也呈前弓后箭,重心移向左前方,同开始动作,同时默念“丝”字,暗示浊气尽出,清气沿肺经散至拇指,如此反复5~10次后,再换右臂右腿向右前方迈出,也往复5~10次;做捏法时,躯干前后移动,动作应缓慢轻柔,而胸腰则左右扭转,以扩大肺活量。
(6)摸法属水,与肾相应,默念“吹”字。呈前弓后箭步,左脚向左前方迈一大步,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下,肘微屈,指尖向前,置于小腹左前方平脐;双手由左向右、向后收回,随吸气,做划圆的抚摸动作,收至右下腹时吸气尽;同时右膝屈曲,左腿伸直,重心后移至右腿上,左足尖微微上翘,足跟着地,暗示清气从足心涌泉穴沿大腿内侧的肾经上升至腰部两肾;暗示浊气尽出,随呼气默念“吹”字,清气沿肾经降至涌泉穴;同时向前摸出,意守掌心,双手向左,手指微微上翘,以产生气感;同时屈左膝,伸右腿,重心前移至右腿上;呼气尽时,再开始做上述动作,如此反复做5~10次,再换右腿向右前方迈出,亦做5~10次。做摸法时,躯干要保持正直,双掌与地面平行划圆,高不过脐,如磨豆腐一般,腰部随呼吸及双掌动作转圈,这可加强对肾俞等穴的意守。
以上动作虽然简单,却能使脊椎和上、下肢各关节都得到充分活动;五行掌既可用于养生保健,也可用于临床康复治疗,其应用范围是很广的,是一种基本功法。
七、六字诀
六字诀自先秦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六字诀养生法为吐纳法,它是通过六种不同的口型、发音,使舌、唇、齿、喉产生不同的形状和变化,从而造成胸腹腔内产生不同的内压力,影响不同的脏腑。其特点是以默念嘘(xu)、呵(ke)、呼(hu)、呬、(si)、吹(chui)、嘻(xi)六字字音进行呼吸练习,用于调整内脏功能和通经活络。
(一)练习方法
预备式自然站立,自然呼吸,两膝放松似屈非屈,双脚与肩同宽,含胸拔背,松腰塌胯,沉肩坠肘,平目而视,逐步进入微微绵绵状态,大脑入静,呼吸法一律采用顺腹式呼吸,即吸气时腹部自然隆起,呼气时腹部自然放松。练习时先吐后纳,以念字为吐,呼气时开口读字,呼气尽;并用提肛收腹缩肾之力压出各脏腑之浊气。初练时,为了调整口型,可大声读出;待口型熟练能调动内气时,则呼气读字诀,不使耳闻,吐气微微,将该经络中浊气全部吐尽,则口唇轻闭,舌抵上腭,用鼻吸入清新空气。稍事休息,吸气尽可能用一个短呼吸,再做第二次呼气读字,每个字连做6次,做一次调息。“嘘、呵、呼、咽、吹、嘻”六字与肝、心、脾、肺、肾、三焦存在着联属关系,根据清代江慎修所著《河洛精蕴》中五音五行五脏的论述,六字诀与脏腑的关系应为:呵对应心、咧对应肺、嘘对应肝、呼对应脾、吹对应肾、嘻对应三焦。吸气时默念六字音则为补,全身放松并适当延长呼气,同时默念六字音则为泻。
注意事项,自然松静是练六字诀的基本要求,从预备式到收功,每个动作都是在松静自然状态下进行的。“静”是指大脑,人静,避免因七情等因素对人体的干扰。“松”是肌肉、关节放松,使外周神经的兴奋性降低,相应地支配肠胃、内分泌的自主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加强胃肠的蠕动及其消化吸收功能,内分泌功能也同时增强。由于加强了脏腑功能,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自然”,即一切按照人体的生理规律进行锻炼,指各个动作放松自然,这样会起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脏腑功能协调一致,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二)康复作用及临床应用
运用六字诀时,应对患有不同疾病的病患进行辨证施功。如对表现有阳气逆上、小便癃闭、胸胁胀满、心烦易怒、食欲不振者则用“嘘字功”以平肝气;对表现有口渴尿赤、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心烦不安、心悸失眠者则用“呵字功”去心火、滋心阴;对表现有呕吐腹胀、浮肿、四肢无力、泄泻、消化不良者则用“呼字功”培脾胃;对表现有肩背痛、咳喘、气短、怕冷者则用“晒字功”以理肺气;对表现有脱发落齿、腰膝酸软、多梦、眼花、尿急、易惊、尿频、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者则用“吹字功”以强肾固精等;“嘻字功”用于三焦不畅而引起的耳鸣、眩晕、喉痛、腹胀、小便不利等病症。也可在全面练习六字诀的基础上,对表现有不同证候的病患再加练其相应的某一个字,这样即表现了整体调理原则,又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