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康复体育运动是被养生家和体育史学家所称的导引。“导”,指宣气导血;“引”,本意开弓,引申为伸展,伸展肢体之意。主要是以主动的肢体运动,配合呼吸运动或自我按摩而进行锻炼,相当于现今的气功和体育疗法。它以养生保健和“治未病”的医疗预防观点为理论基础,以古代传统的健身法作为自我锻炼和康复的方法,以达到延年、益寿、强身、防病、祛疾的体育和医疗的目的。
一、八段锦
八段锦是指八节运动肢体的气功,由古代导引总结而成,可谓是古代医疗保健体操。动作简单易学,作用显著,效果明确,一直流行于民间,深受人们欢迎。据说隋唐以后就有此名,多认为是南宋初年创编。在长期流传中,又形成了许多派别,如北派托名岳飞所传,以刚为特色,动作繁杂;南派所谓梁世昌所传,以柔为特点,动作简易。八段锦在流传中,为便于传诵,又编了歌诀,经过不断修改,至清代光绪初期逐渐定型为七言诀即:“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概括了此功的基本要领和作用。常练此功不但可筋骨柔软、养气壮力,而且可以行气活血,调理脏腑。
(一)练习方法
(1)两手托天理三焦:松静站立,两足分开同肩宽,宁神调息,气沉丹田,舌抵上腭,鼻吸口呼。两手出小腹前十指交叉,掌心向上。随吸气,缓缓屈肘上托,经前正中线的任脉,双臂抬至肩部,肘、腕部相平时;在胸前天突穴处翻掌,掌心向外向上,双臂逐渐伸直继续上托,并抬起脚跟,至头顶时仰头目视手背,稍停片刻。随呼气,松开交叉的双手,自两侧向下划弧,慢慢落于小腹前,仍手指交叉,掌心向上,恢复如起式。稍停片刻,再如前重复练6~8次。上焦为胸腔主纳,中焦为腹腔主化,下焦为盆腔主泄;即上焦主呼吸、中焦主消化、下焦主排泄。三焦概括了人体内脏的全部,因而进行三焦调理、对内脏功能均有影响,特别是对肠胃虚弱者作用尤为明显。上举吸气时,胸膛位置提高,增大膈肌运动,胸廓较一般深呼吸可增大1~3cm,从而加大呼吸深度,减少胸腔内压,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心脏。此外,上举吸气使横膈下降,由于抬脚跟站立,使小腹内收,从而形成逆呼吸,使腹腔内脏得到充分的自我按摩;呼气时上肢下落,膈肌向上松弛,腹肌亦同时松弛,此时腹压较一般深呼吸要低得多,这就改善了腹腔和盆腔内脏的血液循环。
平时人的两手总是处于半握拳或握拳状态,由于双手交叉上托,使手及颈项部、腰背部的肌肉、骨骼、韧带等能得到拉伸;此式对腰背痛、背肌僵硬、颈椎病、眼疾、便秘、下肢脉管炎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总之,此式是舒胸顺气,消食通便,固精补肾,强壮筋骨,解除疲劳等的较佳方法。用于治疗痔疾和脉管炎时,要取髙抬脚跟的做法,每次要反复练习20min。
(2)左右开弓似射雕:放静站立如前,起式左足向左横跨一步,双膝屈膝下蹲成马步站桩,两膝做内扣状,两足做下蹬状,臀髋部呈下坐状,想象如骑在奔驰的马背上;两手握空拳,屈肘放于两侧髋部,距髋约一拳许;随吸气,两手同时向胸前抬起,与乳相平,左臂弯曲为“弓手”,向左拉至极点,意如拉紧千斤硬弓,开弓如满月。同时右臂向右侧伸出为“箭手”,手指做剑诀(即示、中二指并拢伸直,其余三指环曲捏拢),顺势转头向右;通过剑指,凝视远方,意如弓箭待机而发,稍停片刻,随呼气将两膝伸直,两手收于胸前,再向上向两侧划弧,缓缓下落于两髋外侧,同时收回左腿;还原为站式,再换右足向右横跨,重复如上动作,如此左右交替做6~8次。这一动作可以屈腿、扩胸、动臂,有宽胸理气的作用。同时可使颈椎、胸椎和腰椎的左右旋转运动,改善了上述部位的血液循环,尤其是改善了头、颈部的血液循环,可使大脑清醒,缓解疲劳。
(3)调理脾胃须单举:放静站立如前,两臂下垂,掌心下按;手指向前两手同时向前向内划弧,顺势翻掌向上,指尖相对,在小腹前呈提抱式站桩;随吸气翻掌,手心向下,左手自左前方缓缓上举,手心上托,指尖向右,至头上左方将臂伸直。同时右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手臂向下伸直于右侧,上、下两手用劲;随呼气,左手自左上方缓缓下落,右手顺势向上,双手翻掌,手心向上,相接于小腹前,如起势。如此左右交替做6~8次。
这一动作主要作用于中焦,肢体伸展宜柔宜缓。由于两臂交替一手上举另一手下按,上下对拔拉力,使身体两侧肌肉特别是肝胆脾胃等脏器受到牵拉,从而促进了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长期坚持练习,对上述脏器疾病有防治作用。熟练后亦可配合呼吸,上举吸气,下落呼气。
(4)五劳七伤往后瞧:安静站立如前,先将左手掌劳宫穴贴在小腹下丹田处,右手掌贴左手背上(女性相反),配合顺腹式深呼吸,吸气使小腹充满;随呼气,转头向左肩背后看去,想象内视左足心涌泉穴,并以意领气至左足心;稍停片刻,再吸气,同时将头转向正面,并以意领气,从足心经大腿后面上升至龟尾,再到命门穴;随呼气,再转头向右肩背后望去,如此左右交替做6~8次。此式动作实际上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尤其是腰、头颈、眼球等的运动。由于头颈的反复拧转运动,加强了颈部肌肉的伸缩能力,改善了头颈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解除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增强和改善其功能,此式对防治脊柱疾病、眼病有效;练习时要愉快精神,面带悦色,乐自心生,笑自心内起;此外,此式不宜只做头颈部的拧转,要整个脊柱甚至两大腿也参与拧转。
(5)摇头摆尾去心火:放松站立如同前,左足向前跨一步成马步,上体正直,二目平视,两手反按膝上部,臂肘做外撑劲。呼气,以意领气由下丹田(小腹)至足心,意守涌泉穴。吸气,同时以腰为轴,将躯干转至左前方,头与左膝呈一垂线,臀部向右下方做撑劲,目视右足尖,右臂绷直,左臂弯曲,以助摇摆,过正中线时开始吸气,意念同上,同时向反方向摇摆,动作同上。如此左右摇摆6~8次。此式以解除紧张,强调放松,使头脑清醒外,还必须强调平心静气,俗谓“静以制躁”。“心火”为虚火上炎,可表现为烦躁不安的症状;此虚火宜在呼气时以两手拇指掐腰。
(6)两手攀足固肾腰:放松站立如同前,两腿绷直,两手叉腰,四指向后托肾俞穴。先吸气,同时上身后仰,然后呼气,同时上体前俯,两手顺势从腰部沿膀胱经下摩至足跟,再向前攀足尖,意守涌泉穴。然后直腰,手提至腰两侧叉腰,同时以意引气至腰间,意守命门穴。如此反复6~8次;腰是全身运动的关键部位,这一势主要运动腰部,也加强了腹部及各个内脏器官的活动。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之脏”,命门是元气之根本,五脏六腑的本源。命门穴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为督脉上的穴位,它是督脉沟通肾经的门户,命门的功能与肾阳关系密切,故常练此式可补肾壮阳、强腰健骨。
(7)攥拳怒目增气力:放松站立如同前,吸气,左足横出变马步、两手提至腰间半握拳;拳心向上,两拳相距三拳左右,两臂环抱如半月状,意守下丹田或命门穴;随呼气将攥紧的左拳向左前方冲出,变拳心向下,同时右拳向后拉,使两臂争力,头顺势稍向左转,瞪目虎视,过左拳凝视远方;稍停片刻,松开虚拳,两拳同时收回原位,随吸气两手向上划弧经两侧缓缓下落时呼气,收回左足还原为站式;左右交替做6~8次。此式动作要求两足趾用力抓地,两拳握紧,聚精会神,舒胸直颈,瞪眼怒目;此式通过四肢肌肉松紧交替并配合呼吸及意念锻炼,可调理全身气机,促进气血循环,增强全身筋骨和肌肉的功能。
(8)背后七颠百病消:放松站立如同前,膝直足并,两臂下垂,平掌下按;指尖向前,意守丹田;随吸气向上提起足跟,稍停后,随呼气足跟下落着地,手掌下垂,全身放松。提足时,用意念将头向上顶提,使神气贯顶、气贴于背;落地时,使头稍微受到振动。如此反复6~8次。最后恢复松静站立,自然呼吸10次收功。此式通过肢体导引,吸气两臂自身侧上举过头,呼气下落,同时放松全身,并将“浊气”自头向涌泉引之,排出体外。“浊气”是指所有愤怒、紧张、抑郁、委屈等不良情绪感受和污浊病气,古人谓之“排浊留清”或“去浊留清”。由于脚跟有节律性地弹性运动,使气机震荡,气血运行畅通而百病不生。
(二)康复作用及临床应用
研究认为,这套功法能改善体液神经调节功能,加强血液运行,对腹腔脏器有柔和的按摩作用,能够激发各系统器官的功能,纠正机体异常的反应,对多种疾病都有医疗康复作用。长期坚持练习八段锦可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两手托天理三焦”法可舒胸顺气,调理脏腑,补肾固精,强壮筋骨,解除疲劳,滑利关节等。“左右开弓似射雕”法可宽胸理气,行气活血。通过扩胸伸臂可以增强胸肋部和肩臂部肌力,加强呼吸和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有助于纠正书写等姿势不正确所造成的病态。“调理脾胃须单举”法可调理脾胃,健脾益气,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功能,防治胃肠病。“五劳七伤向后瞧”法可消除疲劳,活血行气,健脑安神,调整脏腑功能,防治颈肩酸痛。
“摇头摆尾去心火”法可强身健肾,不仅治疗虚火上炎病患,而且对颈、腰椎关节进行锻炼。“两手攀足固肾腰”法可增强腰部及下腹部的力量,补肾壮阳,强腰健骨,但高血压病和动脉硬化病患,头部不宜垂得太低。“攒拳怒目增气力”法可调理全身气机,激发经气,促进气血循环,增强全身筋骨和肌肉的功能。“背后七颠百病消”法可疏通背部经络,通畅气血,调整脏腑功能。
二、太极拳
太极拳运动中的立体螺旋运动模式与现代康复医学中Bobath技术、PNF技术等训练中某些运动形式十分相似。在运用现代康复技术的基础上,太极拳广泛地运用于偏瘫等疾病的康复治疗中。
(一)练习方法
太极拳的种类很多,其中流传较为广泛、特点较为显著的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五派;近年国家为方便大家练习,综合上述五派特点先后创编了24式简化太极拳、48式简化太极拳和32式简化太极拳。此外,有人近年根据有些病患及老年人不适宜练习复杂、过长的套路,创编了定式太极拳及各种站桩练习法;因为上述套路及动作均较为普及,故不做详细介绍。
(二)康复作用及临床应用
1.太极拳运动特点与现代康复原理的联系
(1)太极拳的运动方式:太极拳是由练意、练气、练身三者结合而成,是一种“周身一家”、“劲走螺旋”的整体立体化运动。螺旋或对角线型运动可以增加对运动神经元的刺激,提髙兴奋性。太极拳强调意念运用的重要性,这与现代康复强调有意注意不谋而合。太极拳十分重视眼法的运用,这有助于偏瘫病患有意注意的形成和视空间能力的提高;在康复训练时配合太极拳呼吸训练法很重要,呼吸应深、长、匀、缓,并与动作协调配合。太极拳特别注重腰的训练,要求以腰为主宰,以身带骑;现代康复也十分强调腰和躯干的训练,强调由近而远的训练原则。总之,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比较合理的康复运动方式。
(2)太极拳的内劲训练:太极拳要求在特定的意识支配下,使身体各个部分的活动达到高度协调;产生整体的“内劲”,可以把内劲理解为合理的运动模式。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种种不合理的用力方法,太极拳称之为“爝劲”。为此太极拳设计了“催僵化柔”的训练方法,将这些不合理的、僵硬的运动模式“柔化”为合理的、放松的运动模式;这种训练对偏瘫的康复同样有意义。太极拳的劲力分多种类型,如沾、粘、连、随、棚、挤、按、捋等;在偏瘫康复中,使用最多的是“搠劲”和“挤劲”,其次是“按劲”和“捋劲”的训练。
(3)站桩训练:站桩是保持一定的姿势,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静力训练。现代康复也注重偏瘫病患的站位训练;如站位平衡训练,患侧负重练习等。常用的太极拳站桩式有收势、起势、无极桩、半马步、川字桩、侧推桩、朝阳桩、金鸡独立、大字桩、丁步、开合桩、升降桩、一字步等。
2.太极拳训练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太极拳与康复的训练重点都是恢复正确的运动形式和控制能力,而不是力量和速度。太极拳特别强调肢体活动的流畅和连贯,动作柔和、缓慢,动作运行路线处处带有弧形,对偏瘫病患的功能改善很有帮助。
(1)训练原则:太极拳训练顺序为,头和躯干是脊、顶、腰,上肢是肩、腕、肘、手、手指,下肢是髋、膝、足、踝、足趾。训练以脊、腰、躯干为先,侧重手部及上肢的功能训练。上肢应以伸肌群运动为主,屈肌为辅,下肢应以屈肌群运动为主,伸肌为辅;加强肌力和平衡的训练,肌肉协同和牵拉技术的运用。
(2)训练方法:
①上肢运动功能训练:医生训练病患“身手放长”、“意气运动”,诱导患肢运用(手背向上、向外展的动作,即上肢伸肌群的劲力活动)进行弧形运动。在患肢稍有力时可灵活掌握抗阻力训练,也与现代康复的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相结合。
②平衡训练:主要结合太极拳“无极桩”进行,自然呼吸,身体自然端正站立,两膝微屈,两脚横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身侧;两掌心贴大腿外侧,五指自然伸展、散开,目视前方;病患做患侧下肢负重练习,健侧和患侧下肢重心转换。身体重心由一条腿过渡到另一条腿上时,要求速度均匀缓慢,细心体会双下肢的感觉才有效果。要适当掌握时间和运动量,注意膝关节保持微弯,不能有膝过伸。
③步态训练:多数偏瘫病患用健侧下肢持重,建议其配合太极拳的桩功训练,结合太极拳弓步、行步练习。
④单势训练:太极拳的许多招势有不同的训练侧重,在应用时可以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招势,进行单势练习;常选用的招势包括“云手”、“白鹤亮翅”、“野马分鬃”等。
(3)太极拳训练在偏瘫各期康复中的方法选择:
①软瘫期(早期):以训练躯干为主,主要是床上翻身训练,以腰脊旋转为主;上身在先,下体在后,以腰为主导,腰脊用力旋转;肩背及上肢向体前上方尽力前伸,下肢随上体运动而动,运动顺序是髋、膝、踝部。
②痉挛期:主要是将太极拳的内劲引入康复训练,病患做握手、前伸或上举,尽最大可能将双肘伸直,身体前伸至极限,使肢体尽可能地放长。
③偏瘫恢复期:可根据不同的功能障碍,选择不同的运动方法,如内劲训练、单势、站桩等;单个动作特别推荐“云手”这一拳势。
④太极拳运动对康复医师的要求:在训练中医生的手不离开病患的手或身体部位,细心体会病患的用力模式;灵活运用“沾、连、粘、随”等太极拳方法,诱发病患潜能和引导病患活动;太极拳训练,特别强调动作缓慢,通过练习以调整身心“催僵化柔”;训练者应让病患全身放松,注意力集中于正确的运动形式,抑制错误的运动形式,适当示范。让病患体会到“劲”的感觉,反复学习。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间,使身心和肢体各部位得到均衡的锻炼。
3.太极拳对其他系统病症的康复作用及应用(www.xing528.com)
研究发现,太极拳运动对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降低交感神经紧张性、安定心神、平衡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功能,从而达到保健功效。太极拳运动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病患有较好疗效,并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太极拳运动者在练习中全身肌肉有节奏的收缩与放松以及毛细血管反射性的扩张,从而使周身气血畅通,减轻了心脏负担,起到增进和恢复健康的功能。此外,对呼吸及消化系统功能也有明显促进作用,能提高肺活量,增加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从而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增进消化功能,防治便秘等。长期练习太极拳的老年人,其肌肉的控制力、力量、耐力均有明显提高,骨矿物质含量、骨密度显著高于一般老年人;且由于太极拳对呼吸、消化、循环等系统功能的提高,使得骨骼肌肉系统得到充分的营养供应,故对防治中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骨折等疾病具有积极作用。
三、洗髓易筋经
洗髓易筋经,原为西竺达摩祖师著;本功法在元以前仅流传于少林寺僧众之中,自明淸以来,才日益流行,且演变为不同流派;内练曰洗髄,外练曰易筋,所以说洗髄易筋经是内外兼修、动静结合的气功强身法;内练为内功,可养精气神;外练为外功,可壮筋骨皮。
(一)练习方法
所谓内功、外功实不可分,练外功时,必须配合内练行气之法。外功分十二势,每势都要精神内守,力贯全臂,默数呼吸。吸气时,暗示有气从下丹田而起,以意领气缓缓上升至胸,直上咽喉;呼气,自觉此气由咽喉经胸腹降至下丹田,如此一呼一吸为一个循环,每势可练6~16循环,即6~16次呼吸。呼吸要细缓无声最妙、均匀,犹如抽丝一般。切不可用力鼓腹憋气,否则不但无益,且易出偏;姿势摆正后,必须灌劲于手臂,意想气贯两手,否则效验不显;如手臂虽用力,但却要平心静气地运气;易筋经以十二势传播最广,刻本也很多,现介绍如下:
(1)韦驮献杵一势:两足并立,相距二拳,挺胸收腹,头项正直,二目平视;左手并指翘掌,掌心向右,提至胸前,距胸一拳3右手并指翘掌;掌心向地,用力下按,置于下丹田,距腹一拳。歌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其运劲运气已如前述。
(2)韦驮献杵二势:接前势,双掌合十,掌心向下,向前推平,成侧平举,足趾抓地,两手灌劲。歌诀曰:“足趾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3)韦驮献杵三势:按前势,掌心向外,翘掌,使手指麻胀,产生气感;再从两侧上举至头上,虎口相对,两手掌心向上,呈圆月状;目视指尖,默数呼吸。歌诀曰:“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骰胁浑如植,掌托天门目上观,咬紧牙关不放宽;鼻能调息觉心安,舌可生津将腭抵,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4)摘星换斗势:接前势,左臂从左侧下落,移向后背,尽量沿后背提高左手。右臂仍上举,将手向左前方推出,勾掌,随上半身左转,目视掌心;再换右臂移向后背,左右调换姿势;歌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5)九皂拔马刀势:接前势,两足并立,收回右腿,掌心向外,左手放于背后;头向左转,右手掌心贴耳抱头,颈项与手争力,互相对抗。默数6~16次呼吸后,左右调换姿势进行;歌诀曰:“抱顶及颈,自头收回,侧首弯肱,左右相轮,弗嫌力猛,身直气静。”
(6)三盘落地势:双手下垂,接前势,呈马步桩,左腿向左横跨半步,膝向外开,足尖内扣,力灌全腿;双肘酬,指尖向内,掌心向下,双手悬叉于腰前;瞪眼闭口,舌抵上腭,以意用力咬牙,双手下接腿部,两手翻掌,默数6~16次呼吸后,向上托起如千斤重,两腿同时收直。歌诀曰:“张眸意注牙,上聘坚撑舌,手按猛如挚,足开蹲似踞,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7)饿虎扑食势:接前势,右足向前迈出一大步,呈弓步;上身前俯,左腿后伸绷直,昂首前视,两手五指分开着地,挺胸塌腰。默数6~16次呼吸后,左右调换姿势。歌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骰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背腰还似砥平;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鼻息调元均出入,学得真形也卫生。”
(8)打躬势:接前势,起身两足并立,收回左足,直膝弯腰俯首,两手十指交叉抱后头部,使头尽量接近两膝。歌诀曰:“两手齐持脑,头惟探胯下,垂腰至膝间,口更啮牙关,掩耳聪教塞,舌尖还抵腭,调元气自闲,力在肘双弯。”可见练此势要咬牙切齿,两肘夹抱头侧,舌抵上腭,两劈紧掩双耳,鼻息还要调匀。
(9)躬尾势接:前势,两手十指交叉,托至胸前,翻转掌心向外向上,掌心向上,伸臂托天;弯腰俯身,旋即掌心向下,足跟抬起,尽量双手触及足尖,昂首瞪目。歌诀曰:“推手自地,膝直膀伸,瞪目昂头,凝神壹志;左右伸肱,起而顿足,二十一次,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10)大鹏展翅势:接前势,直腰;两臂向两侧平举,翘掌,使腕关节与前臂呈90°;旋臂使掌心向上,可使力灌全臂,默数呼吸6~16次。
(二)康复作用及临床应用
正是由于易筋经内可以养气练气,外可以强筋壮骨,老、弱、病、残者等可作为锻炼,康复手段。但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一般3~6个月即可收效,有增进饮食,改善睡眠,强筋健骨的功效。
1.对内脏疾病的康复
(1)神经衰弱:练功后有较好的改善心悸、耳鸣、头晕、气短、健忘等症状的作用。
(2)慢性胃肠病:可促进胃肠蠕动、增进食欲、增强消化吸收功能、促进溃疡愈合。
(3)心脑血管病:各势皆顺其自然,练时宜用意不用力,不必勉强,注意掌握好运动量及呼吸、次数,也是安全而有效的康复手法。
(4)呼吸系统疾病:可改善肺功能,应着意于调息运气,增强呼吸道抵抗力,提高代偿能力。
2.骨关节疾病的康复
颈、腰椎病患重点练习三、四、六、七、九、十、十一势;可改善脊椎、关节功能,加强周围肌肉的保护支撑能力,增加韧带的柔韧和弹性。
3.肿瘤病患的康复
肿瘤疾病病患由于受肿瘤细胞侵袭及各种治疗的副作用影响,常常是元气大伤,体质一般都比较虚弱;卧床时间一般比较长,关节强直,常会出现肌肉萎缩,生命质量降低,器官组织功能减退;且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低下,进而危及生命,使肿瘤病易于复发或恶化,所以肿瘤病病患康复期应重视体育锻炼。但肿瘤病康复期因大病初愈,元气伤、体质差,恢复体育锻炼必须分适应阶段和巩固阶段。前阶段应以心理锻炼为主,体力锻炼为辅后,严格掌握运动负荷量,阶段则可在前一阶段锻炼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充分的有氧锻炼。洗髓易筋经动静结合、内外兼修,早期以内练内功为主,可养精气神,后期外练外功,可壮筋健骨,此特点正好符合肿瘤病患运动康复的要求。所以,肿瘤病患如果手术后及放疗、化疗后体质较弱,不耐肢体运动时可重点练习内功,以调心、调息为主;通过锻炼改善病患的情绪,使之摆脱孤独、苦闷、恐惧等不良心理,从而增强战胜肿瘤病的信心;待此后逐渐恢复体力,可选择几种合适的动作进行循序渐进的锻炼,以内外兼修;具体动作选择可结合病情选择,如乳腺癌根治术后的病患,可多做以上肢运动为主的动作,以防患侧上肢浮肿和活动障碍。部分肺切除术后的病患,应多做呼吸功能锻炼,使残肺组织充分发挥代偿功能。胃肠道肿瘤切除术后的病患,可练全套易筋经,开展全身性活动,以调动全身的积极因素,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四、五禽戏
五禽戏是一套动功保健疗法,通过模仿动物的神态和动作达到强身防病的目的。五禽戏又称五禽气功、五禽操、百步汗戏等,最早记载“五禽戏”名目的是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而将五禽戏整理总结成一种疗法的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家华佗;《三国志》已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它是一种动中求静、动静兼备、外动内静、有刚有柔、练内练外、刚柔并济、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
(一)练习方法
五禽戏由5种动作组成,分别是虎戏、猿戏、熊戏、鹿戏及鸟戏,每种动作都是模仿了相应的动物动作。每种动作都是左右对称地各做一次,并配合气息调理。
(1)熊戏: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先右腿屈膝,身体微向右转,同时右肩向前下晃动,右臂亦随之下沉,左肩则向外舒展,左臂微屈上提。然后左腿屈膝,其余动作与上左右相反,如此反复晃动,次数不限。
(2)虎戏:脚跟靠拢,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成立正姿势;左式:两腿屈膝下蹲,左脚虚步,重心移至右腿,脚掌点地,靠于右脚内踝处;同时拳心向上,两掌握拳提至腰两侧,眼看左前方;右脚随之跟进半步,左脚向左前方斜进一步,重心坐于右腿,左脚掌虚步点地;同时拳心向后,两拳沿胸部上抬,抬至口前两拳相对翻转变掌向前按出,掌心向前,高与胸齐,两掌虎口相对,眼看左手。右式:左脚随之跟至右脚内踝处,重心坐于左腿,右脚向前迈出半步,右脚掌虚步点地,两腿屈膝,同时两掌变拳撤至腰两侧;拳心向上,眼看右前方;与左式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反复左右虎扑,次数不限。
(3)猿戏:两臂自然下垂,脚跟靠拢成立正姿势,两眼平视前方;左式:左脚向前轻灵迈出,两腿屈膝,同时左手沿胸前至口平处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手掌撮拢成钩手,手腕自然下垂;左脚向后退步,右脚随之退至左脚内踝处,脚掌虚步点地,同时左手沿胸前至口平处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右脚向前轻灵迈出,左脚随至右脚内踝处,脚掌虚步点地,同时右手沿胸前至口平处时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手掌撮拢成钩手,左手同时收至左肋下;最终成为钩手,右手同时收回至右肋下。右式:动作与左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4)鹿戏:两臂自然下垂,身体自然直立,两眼平视前方;左式:右腿屈膝,身体后坐,左膝微屈,左腿前伸,左脚虚踏;左臂微屈,左手掌心向右,右手置于左肘内侧,左手前伸,右手掌心向左;左手绕环较右手大些,两臂在身前同时逆时针方向旋转,同时要注意腰胯、尾骶部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久而久之,过渡到以腰胯、尾慨部的旋转带动两臂的旋转。右式:动作与左式相同,唯方向左右相反,绕环旋转方向亦有顺逆不同。
(5)鸟戏:两臂自然下垂,两脚平行站立,两眼平视前方。左式:右脚随之跟进半步,脚尖虚点地,左脚向前迈进一步,掌心向上,同时两臂慢慢从身前抬起,与肩平时两臂向左右侧方举起,随之深吸气;两臂自侧方下落,掌心向下,右脚前进与左脚相并,两臂在膝下相交,同时下蹲,掌心向上,随之深呼气;右式:同左式,唯左右相反。
练习五禽戏要做到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呼吸均匀,形神合一。练熊戏时要在沉稳之中寓有轻灵,将其剽悍之性表现出来;练虎戏时要表现出威武勇猛的神态,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练猿戏时要仿效猿敏捷灵活之性;练鹿戏时要体现其静谧恬然之态;练鸟戏时要表现其展翅凌云之势,方可融形神为一体。
(二)康复作用及临床应用
五禽戏能使人协调平衡、动作灵敏,改善关节功能及身体素质,不仅有利于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的防治,而且对癌症病患的康复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常练五禽之戏,可活动壮腰健肾,腰肢关节,补益心肺,疏肝健脾,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五禽戏运动全面而周到,一动百动,从四肢百骸到五官九窍,从而也带动着脏腑进行活动;通过锻炼,气血循环通畅,增强肌肉力量,有疏通经络、活跃生理功能等作用;根据中医的脏腑学说,五禽配五脏,虎戏主肝,能疏肝理气,舒活筋络;鹿戏主肾,能壮腰健骨、益气补肾;熊戏主脾,能充实两肢、调理脾胃;猿戏主心,开窍益智,能养心补脑;鸟戏主肺,能调畅气机,补肺宽胸。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相辅相成。所以,五禽戏中任何一戏的演练,可以主治一脏的疾患,又兼顾其他各脏,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