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康复法是指在疾病康复的过程中,采用已制成各种剂型的中药来进行内服和外用,以减轻和消除病患形神功能障碍,促进其身心康复的方法,是中医康复技术中最常用同时也是内容最丰富的方法之一。在康复医学领域,合理使用中药和方剂,是至关重要的内容。临床以辨证康复的观点为指导,正确运用中药和方剂,减轻和消除病患心理和生理的功能障碍,促进其身心康复。
中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预防疾病,以及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改善脏腑功能失调和疾病后期功能障碍等方面。通过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并结合西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对某些可能引起疾病的前期表现或危险因素进行中药干预,可以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不治已病治未病”和未病先防的作用;在疾病的发展期,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使疾病有良好的转归;在疾病的后期,通过培补正气、活血化瘀等治法,使正气恢复,邪去正安,促进神形的早日康复。
中药康复法,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者在吸收药物的方式上有所差异,内服的药物通过消化道吸收,而外用的药物则是通过体表的渗透作用吸收。两者都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合理地选择药物和用药方式,以达到调理阴阳和协调脏腑功能的目的,促进机体功能障碍的早日恢复。
一、中药内治法
中药内治法是一种根据病患疾病的具体情况,辨证处方,形神兼顾,合理选用丸、丹、汤、膏、散等剂型内服,以达到协调阴阳和恢复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中药康复方法。
(一)中药内治的主要疗法
1.汗法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手段,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肺气畅、营卫和、血脉通,从而祛邪除病,正气调和。所以,汗法除了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外,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用汗法治疗。
2.吐法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存在于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毒物尚在胃脘;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霍乱之吐泻不得等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因吐法极易伤胃气,故妇人新产、体虚气弱、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
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方法,使存在于胃肠的宿食、冷积、燥屎、瘀血、痰结、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倶实之证,均可使用。因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故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和攻补兼施之别,并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
4.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伤寒明理论·诸药方论·小柴胡汤方》说:“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所以,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至于调和之法,戴天章的《广瘟疫论·和法》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由此可见,和法是一种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调整脏腑功能的治法。它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整体兼顾,适用于邪犯少阳、肠寒胃热、肝脾不和、气血营卫失和等证。和法的应用范围较广,分类也很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分消上下、疏肝和胃、调和肠胃、调和肝脾等。
5.温法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里寒证的形成有外感和内伤的不同,或由寒邪直中于里,或因失治、误治而损伤人体阳气,或因素体阳气虛弱以至寒从中生。同时里寒证有部位浅深、程度轻重的差别,故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的区别。由于里寒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阳虚与寒邪并存,故温法又常与补法配合运用。
6.清法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方法,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和虚热证等里热病证。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热壅成毒或热在某一脏腑之分,因而在清法之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等不同。因热证最易伤阴,大热又易耗气,故清热剂中常配伍生津、益气之品。
7.消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而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适用于气滞血瘀、饮食停滞、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和疮疡痈肿等病证。消法与下法虽同是治疗内蓄有形实邪的方法,但在适应证上有所不同。下法所治病证,大多病势急迫,形症俱实,邪在肠胃,必须速除,且是可以从下窍而出者。消法所治主要是病在脏腑、经络、肌肉、腠理之间,邪坚病固而来势较缓,属渐积形成,且多虚实夹杂,尤其是气血积滞而成的癥瘕痞块、痰核瘰疬等,不易迅即消除,必须渐消缓散。消法也常与补法、下法、温法、清法等其他治法配合运用,但仍以消为主要目的。
8.补法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补法的目的在于通过药物的补益,使人体气血阴阳虚弱或脏腑之间的失调状态得到纠正,复归于平衡。此外,在正虚不能祛邪时,也可用补法扶助正气,并配合其他治法,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虽然补法有时可收到间接祛邪的效果,但通常是在无外邪时使用,以避免“闭门留寇”之弊。补法的具体内容很多,既有补益气、血、阴、阳的不同,又有分补五脏的侧重,但常用的治法分类仍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为主。
上述八种治法,适用于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证候。对于多数疾病而言,病情通常是复杂的,不是单一治法能够达到治疗目的的,往往需要多种治法配合运用,才能治无遗邪,照顾全面,故虽为八法,配合运用之后则变化多端。正如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为此,临证处方必须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八法,切合病情,方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二)中药内治的常用剂型
汤剂把药物混合,放入砂锅,加水浸泡后(有时会根据需要加黄酒或白酒浸泡)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作内服用。其特点是吸收快,作用较迅速,针对性强。适用于各种慢性疾病的康复,如中风后遗症常用的方剂补阳还五汤。
散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用茶汤、米饮或酒、醋等调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作用而定。散剂能对胃肠发生直接作用,且服用方便,如五苓散、行军散等。外用散剂是将药物研成极细末,撒布或调敷患处,如外科的生肌散、金黄散等,多用于烧伤等疾病的治疗。
丸剂分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数种,是将药物研成细末,用蜜、水或米糊、面糊抑或药汁等作为赋型剂制成的圆形固体。特点是药力持久,吸收缓慢,体积小,易贮存,服用方便。适用于长期虚弱疾患,宜于久服缓治者的康复,如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
青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制剂,分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青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特点是质稠味甘,药性和缓,服用方便。流浸膏和浸膏是采用提取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低温蒸发的办法,将液体浸出后制成,特点是浓度高,体积小,剂量小。浸膏可以制成片剂、丸剂或装入胶囊后使用。煎膏又称膏滋,是将药材反复煎煮到一定程度后,去渣取汁,浓缩后再加入适当的辅料,煎熬成膏。
药酒是以酒作为主要溶剂,再加入具有滋补、保健等治疗功用的食用中药,经过一定时间的浸泡后服用,以防治疾病、保健强身、延缓衰老、益寿延年的一种疗法,可内服或外用,多用于风寒湿痹证、血瘀等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如红兰花酒等。
二、中药外治法
中药外治法是指针对病患的具体病情,适当地选择中药,再经一定的炮制加工后,对病患全身或病变局部进行体外治疗的方法。中药外治法的应用在我国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熏洗疗法的临床应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也介绍了外治疗法在骨关节损伤中的应用,《千金要方》中记载了中药蒸气熏蒸法、淋洗法、浴洗法、坐浴法、浸洗法等多种外治法,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外治的方药,其中《太平圣惠方》记载熏洗方剂163首。直至清代,吴尚先完成了中药外治疗法专著—《理瀹骈文》(又名《外治医说》),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从古至今,中医一直将中药外治法作为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手段。中药外治的主要疗法有如下几种:
(一)膏药疗法(www.xing528.com)
膏药疗法,古称“薄贴”,是将药粉配合香油、黄丹或蜂蜡等基质炼制而成的硬膏,再将药膏摊涂在一定规格的布、皮、桑皮纸等上面而成。膏药黏性较好,使用方便,药效持久,便于贮存和携带,适合治疗多种疾病。
(1)外用膏剂又分为软膏和硬膏两种:
①软膏又称药膏、油膏,是用适当的基质与药物混合制成一种容易涂于皮肤、黏膜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具有一定的黏稠性,涂于皮肤或黏膜上能渐渐溶化,有效成分可被缓慢吸收,持久发挥疗效。
②硬膏又称膏药,系用油类将药物煎熬到一定程度,去渣后再加入黄丹、白蜡等收膏,呈暗黑色,涂布于布或纸等裱褙材料上,用于贴敷皮肤的外用剂型,亦称黑膏药。常温下呈固体态,36~37℃时,则溶化而释放药力,起到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同时亦起机械性保护作用。
(2)膏药应用于中医康复医学,根据其功效可分为两类:
①改善形体功能类:这类膏药具有祛风除湿、温经通络、消肿止痛、坚骨续筋、活血化瘀的功能,能消除肢体、关节、筋骨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用于伤筋、骨折、痹证、痿证等病证的恢复期,以促进其功能的恢复。例如,风寒湿痹、肢体拘挛麻木、关节屈伸不利者可选用万应膏、宝珍膏、狗皮膏、温经通络膏、舒筋活络药膏以及麝香追风膏等;跌打损伤而致筋伤者,可选用伤药膏、损伤风湿膏、损伤膏、消肿止痛膏、跌打风湿膏药等;损伤与风湿合并出现者,可选用伤湿止痛膏、麝香止痛膏;骨折恢复期,可选用乌龙膏、接骨续筋膏、万灵膏以及坚骨壮筋膏等;风瘫、肢体痿废不用者,可选用风痰膏、祛风愈瘫膏及健步膏等;陈旧性损伤所致血脉郁滞、筋膜粘连、软组织硬化者,可选用化坚膏、膜韧膏等。
②调理脏腑虚实类:这类膏药补虚扶弱或祛除病邪,具有协阔脏腑气机,消除阴阳偏盛偏衰而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例如,肺热咳嗽可用清肺膏;心虚有痰火,神志不安者,可用养心安神膏;脾阳不运、完谷不化或噎塞饱闷者,可用健脾膏;胃寒不纳、呕吐泄泻、痞胀疼痛者,可用温胃膏;男子阴虚火旺,妇人骨蒸潮热,可用滋阴壮水膏;元阳衰耗、脾胃寒冷者,可用扶阳益火膏。
(二)熏蒸疗法
熏蒸疗法是利用中药煎煮后产生的温热药气熏蒸病患身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其通过温热与药气共同作用于病患体表,致毛窍疏通,腠理开发,气血调畅,使郁者得疏,滞者得行,而起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化瘀消肿、宣水利湿的功效。
临床应用时根据不同症状、不同部位选取不同方药,灵活应用。如风寒湿痹证可选用风湿痹痛方;痿证、瘫证、痹证、伤筋等可选用活血化瘀方。若周身多处疼痛痿软,则可熏蒸全身,某一肢体或局部为患则宜熏蒸局部。凡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病、肺结核、肝炎、肿瘤等疾患或孕妇、女子月经期间,均不宜釆用熏蒸疗法。
(三)烫洗疗法
烫洗疗法是指选配某些中草药制成煎剂,趁热进行局部或全身浸洗,以促进病患康复的方法,又称药浴疗法,古称浸渍法。它既具有热水浴的作用,又包括了药物的治疗功用。其浸洗、沐浴方式与矿泉浴基本相同,但以坐浴和局部浸浴为主。常趁药液温度高,蒸气多时,先熏蒸,然后当温度下降到能浸浴的温度时(一般为37~44℃)再烫洗。一旦药液温度低于体温,即应停止。一剂药液通常可反复加温使用5~6次。烫洗时间可视具体病情而定,一般以20~25分钟为宜。常用烫洗方及适应证如下:
(1)蠲痹止痛类:主要用于慢性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痛等。如八仙逍遥汤、防风根汤,可用于风寒湿痹、软组织损伤后的肿痛;乌附麻辛草姜汤、腰伤二方,可用于风寒湿痹证及慢性腰痛;五宝浴液,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
(2)和血理伤类:主要用于软组织损伤所致瘀肿疼痛、筋肉拘挛、骨折或关节脱位后期筋肉挛痛等。如散瘀和伤汤、海桐皮汤,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痛;骨伤科外洗一方,可用于治疗损伤后筋肉拘挛、关节活动不利、肢体酸痛麻木;骨伤科外洗二方,可用于治疗损伤后期肢体冷痛、关节功能欠佳;化坚汤,可用于陈旧性损伤所致的局部软组织粘连、筋膜增厚,或软组织钙化,或骨质增生而出现的筋膜板硬、拘挛不舒、关节僵硬、摩擦弹响、运动障碍等。此外,还有风瘫方,可用于瘫证、痿证;罗布麻叶方,可用于高血压病。
(四)熨敷疗法
熨敷疗法是指用中草药熨敷于患部或一定的穴位,在热气和药气的双重作用下,以温通经脉,畅达气血,协调脏腑,达到康复目的的一种方法。使用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将加热的中草药敷于患部或穴位,外加包扎,如变凉则用热熨斗熨之;二是以两个布袋盛装蒸热或炒热的药物,一袋温熨之,待冷则换另一袋,两袋交替加热使用。一般每日1~2次,半月左右为一疗程。常用的熨敷方药及适应证有:熨风散,可用于风寒湿痹所致的筋骨疼痛;保元熨风方,可用于寒痹麻木肿痛,或遍身肩背骨节痛;御寒膏,可用于风冷肩背腰膝痛证;葱白方,可用于小便不通;韭菜叶方,可用于胁痛等。此外,还可采用葱熨法、蚕砂熨法、盐醋熨法等。
(1)葱熨法:取新鲜大葱白500g,捣烂炒热,用布包熨患处或胳膊、胸腹部等部位,适用于癃闭及痹、瘫等疾病。
(2)蚕砂熨法:取蚕砂适量,分2~3袋,蒸热,以布袋盛装外熨患处,冷即易之,适用于手足不遂、关节不利诸症。
(3)盐醋熨法:先将青盐500g放入锅内爆炒,再将陈醋一碗洒入盐内,边洒边炒均匀,趁热用布包好,外熨患处或脐下,适用于跌打损伤、寒湿痹痛,尤其对烧伤后遗症、筋骨拘挛、肢体不遂者有较好的辅助医疗作用,少腹冷痛、癃闭等亦可用之。
(五)药枕疗法
药枕疗法是中医康复学的一种传统治病方法,是将具有芳香开窍、活血通络、镇静安神、益智醒脑等作用的药物碎断成块状或研粗末装入布袋内作枕头,用以防治疾病和延年益寿的一种自然疗法。药枕疗法融芳香醒神、辟秽行气于一体,将治疗融入日常生活中,既经济又无痛苦,适用于各种经络阻滞、气血不通、瘀血内停等病证,如颈椎病、失眠、郁证、胸癖、心痛等。
(1)药枕疗法的作用机制:
①调理经络:经络是“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表里的大部分经络不仅在颈项部循行、经过,而且还有许多腧穴分布于此。药枕疗法就是利用机械和药物等多种刺激,以激发经络之气,促进感传,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从而起到补虚泻实、调整阴阳、防病保健的目的。
②调节血管神经:颈项部位分布着极其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药枕直接作用于血管和神经的分支区域内,能够对其产生良性影响。所以,药枕疗法在调理经络的同时,通过机械刺激和药物作用,刺激颈部的皮肤感受器或神经干,使之处于活跃、兴奋或抑制状态,从而调节血管、神经,使局部微循环改善,血流加快,肌肉松弛,促使机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的稳定。
(2)药枕疗法不仅具有机械刺激的治疗作用,而且还能够通过药物芳香走窍、镇静止痛等作用直接作用于官窍、皮肤,渗入血脉之中,沿血循环到达病所,调节气机,协调脏腑功能,从而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如药枕中许多药物含大量挥发油或磁性成分,可直接作用于局部皮肤黏膜,起到镇静止痛、扩张血管、醒脑健脑等作用。此外,药枕疗法还能改变病患的身心状态和对居处环境起到良性的心理调节作用,并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等功能。
药枕的制作方法因其种类不同而稍有差异。一般而言,根蔓、木本、藤类药物多需晾晒或烘干,再粉碎成粗末即可;花、叶类药物多需晾晒后搓碎即可;矿石类、角质类药物多需打碎成小块和米粒大小,或制成粉类,再装入枕芯;冰片、麝香等贵重和易挥发类药物多混入药末之中,不需另加炮制。诸药混匀后,装入由纱布或棉布缝制的枕芯中,底层枕芯可加塑料布一块,防止药物渗漏而遗失。枕芯多选用松、柔、薄、透气良好的棉布、纱布,忌用化纤、尼龙类。枕形有圆柱、方柱、扁柱、三角柱等多种。一般枕长以60~90cm,枕宽20~35cm为宜,如需要可做成特殊形状的高枕。清代曹庭栋《养生随笔·枕》有云:“侧卧耳必着枕,其长广如枕,高不过寸,中开一孔,卧时加于枕,以耳纳入。耳为肾窍,枕此并杜耳鸣耳塞之患。”此外,硬式药枕外面多套以棉质薄布料,以减少硬枕的副作用并保护药枕,延长使用时间。药枕疗法由于在制作方法和使用上的局限性,临床应用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药枕不使用时最好用塑料包封,防止有效成分散发,并置于阴凉干燥处,防止霉变。一般使用2~3周后,应当置于阳光下晾晒1小时,以保持药枕形状及药物的干燥度。药枕在使用前一般多要求病患松衣,饮温开水,以防止芳香类药物耗伤阴津。并要求病患全身放松,息心宁神。对在使用药枕过程中,原发病加重或无改善者,应及时到医院诊治,采用其他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疗法,严格防止单用药枕而延误病情。
(六)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是利用直流电使中药离子进入人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称为中药离子导人疗法。它是一种操作简便、作用独特、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离子导入疗法多应用具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作用的中药,同时结合临床辨证,配以具有补气血、益肝肾、祛风湿、强筋骨之类的中药,针对症状和证候来治疗。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的治疗作用是由直流电和中药离子两部分的作用综合而成。直流电具有镇静兴奋、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变组织含水量、改善局部营养和代谢的作用。中药具有自身独特的性味和功效,当中药离子被导入人体后,可在局部或全身发挥中药本身的治疗作用。具体机制如下:在局部直接与组织发生反应在皮肤内形成离子堆,与直流电共同构成对皮肤感受器的刺激物,引起轴突反射及皮肤、内脏反射,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作用。被血液或淋巴液带到全身而引起反应集中在对该离子有亲和力的器官,发挥特殊的治疗作用。当中药离子导入腧穴部位时,可以通过腧穴来激发经气,从而发挥调节阴阳、扶正祛邪、活血止痛等治疗作用。中药离子导入疗法的作用特点,导入体内的中药离子是有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而不是混合物。中药离子直接导入治疗部位,使局部有较高的药物浓度,适合于浅部治疗,同时离子导入不损伤皮肤,不引起疼痛或胃肠刺激。不过本疗法有一定局限性,导入药物量小,不能精确计算导入剂量,作用较慢,不易深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