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德-安仁转换断裂带: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

常德-安仁转换断裂带: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德-安仁断裂是一条长期活动的隐伏断裂,倾向北东,沿该断裂带有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早期等多期次花岗质岩浆活动,形成醒目的北西向岩浆缝合带。有证据显示,常德-安仁断裂应形成于武陵期以前,可能为一条垂直于北东向湘桂结合带的转换断裂。在常德-安仁断裂以东,自平江往南至川口冷家溪群连续出露,并具较强的变形变质。

常德-安仁转换断裂带: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

该断裂构造带北起石门,北西入湖北,南经衡山安仁进入湘赣粤三省交界处,再向南止于汕头,往北至宝鸡,全长约1000k m。它是一条深达上地幔的巨型线性低密度构造弱化带。该断裂的存在及其特征得到大量地球物理探测及深部构造解释资料的支持。沿断裂出现一系列密集的重力梯级带。经益阳北东向重力剖面定量解释,倾向北东,倾角约54°;在其两侧,软流圈和莫霍面隆凹呈反向对称关系,即软流圈下凹,莫霍面上隆。大地电磁测深反映在衡东有深达岩石圈底部的狭窄深延带(低值带),可能属上地幔局部构造弱化带;在衡东下地壳顶部的低速带下凹5km左右。断裂导致两侧莫霍面落差达3~5km;断裂北东侧的地壳和地幔厚度大于南西侧(饶家荣等,1993)。

常德-安仁断裂是一条长期活动的隐伏断裂,倾向北东,沿该断裂带有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早期等多期次花岗质岩浆活动,形成醒目的北西向岩浆缝合带。断裂切割深,使位于断裂带上的印支期五峰仙岩体具有明显的幔源物质加入印记,即具有相对较低的I Sr值和T 2D值以及相对较高的εNd(T)值(柏道远等,2007)。

该断裂在地表的形迹并不清楚,因此具有明显的基底隐伏断裂特征。

在沩山—安仁一段,断裂南西侧相对坳陷,主要出露上古生界。断裂东侧隆起,主要出露冷家溪群、板溪群、南华系—下古生界,且组成一个北西向复背斜(沩山-南岳复背斜),背斜核部充填沩山岩体、歇马岩体、南岳岩体、衡东岩体、将军庙岩体、川口岩体等多个花岗质岩体,岩体时代以印支期为主。该复背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中泥盆世—早三叠世地层的岩性岩相、地层厚度、含矿层位的变化等。(www.xing528.com)

有证据显示,常德-安仁断裂应形成于武陵期以前,可能为一条垂直于北东向湘桂结合带(钦杭结合带西段)的转换断裂。在板溪期裂谷发育过程中,联合新晃-芷江-溆浦断裂、三江-溆浦断裂、双牌-衡阳-萍乡断裂,造就了裂谷盆地的基本格局。在该断裂南西侧湘中盆地,堆积了厚度巨大的长安冰期改造型重力流杂砾岩系,而其北东侧缺失长安组。同时,这也是板溪群与高涧群的分界线之一。

在常德-安仁断裂以东,自平江往南至川口冷家溪群连续出露,并具较强的变形变质。该带泥盆系直接上覆于冷家溪群之上,缺失了板溪群—早古生代地层,表明武陵运动中即发生了挤压褶皱和抬升,且在之后的长期地质演化中总体表现出相对隆起的构造特征。而在该断裂以西,武陵运动不整合面之上的板溪群、南华系、震旦系及下古生界总体发育齐全。据此差异,并结合常德-安仁断裂西侧湘桂结合带宽度显著大于断裂东侧以及武陵期区域大地构造背景,推测常德-安仁断裂在武陵期很可能为华南洋中的一条转换断裂:断裂东侧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相向运移规模更大,导致钦杭结合带宽度更小,并使带内冷家溪群沉积强烈褶皱变形和大幅抬升;与之相反,断裂西侧两陆块相向运移规模较小,因而钦杭结合带宽度更大,汇聚幅度小。在前述基底构造作用下,形成残余盆地,造就了研究区沿上述边界展布的盆地陡坡边缘古地理格架,并与北西侧稍后伸展形成的断阶式陆坡(程裕琪,1994)相接,接受来自北西侧的陆缘碎屑及其改造型重力流沉积(孙海清等,2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