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溪期岩石地层称为板溪群,同期异相地层称高涧群,其含义及时代归属经历过多次变化。“板溪群”由1936年王晓青等在益阳县西南约60km的板溪村(现属桃江县)进行锑矿调查时首创“板溪系”一名演化而来。同年在其撰写的《长常区地质志》中,将该“板溪群”的时代定为寒武纪,实际上包含了现今的五强溪组上部至南华系南沱组,而现今的五强溪组下部及马底驿组则在该文中被称为“震旦纪马迹塘系”。后来板溪系的时代几经厘定,或认为属震旦纪,或认为属前震旦纪。1958年湖南省地质局413队发现“板溪系”内部存在角度不整合,而将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称之为板溪群;同年南京大学王鹤年命名“东安群”。1959年第一次全国地层会议文集中用“板溪群”一名取代了“板溪系”,并用以代表华南前震旦纪变质基底岩系,又被华南诸省广泛引用,变成了一个内涵不清,集中—浅变质岩于一身的复杂地层系统。1962年湘、桂、黔三省(区)前寒武系踏勘组重新厘定板溪群只限于晋宁运动不整合面之上含砾(冰碛)岩系下的地层,并以湘-黔大断裂为界,将以北的红色板溪群划分为马底驿组、五强溪组,以南的黑色板溪群划分为拉览组、枷榜组,这即是“红、黑”板溪群的首次分野。1965年,南京大学左国朝提出南方“大震旦纪”的观点,将不整合面作为震旦纪(南华纪)的底界,板溪群又被划归震旦系(南华系)下部。1979年《湖南地层》将板溪群划分为马底驿组、五强溪组,归属元古宇。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湖南省1∶20万区域地质图及报告中,均把板溪群限于晋宁运动不整合面之上,顶界止于与板溪群呈微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的长安组冰成泥砾岩或富禄组砂砾岩之下,划归前震旦纪,沿用至今。
20世纪80年代有许多知名学者认为板溪群属于构造混杂岩。
1988年唐晓珊等以芷江渔溪口剖面为正层型将板溪群自下而上划分为横路冲组、砂坪组、通塔湾组、两岔溪组、多益塘组;1994年罗海晏等建宝林冲组;1995年唐晓珊等用“马底释组”“五强溪组”取代砂坪组、两岔溪组,并对板溪群进行了较系统的同位素年代学、古地磁学、层序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研究。确认板溪群是一套陆源-火山碎屑岩系,为成层有序地层序列,并依据露头分布划分为3个地层分区(图2-1)。
在近年工作过程中,发现湖南地区的板溪群仅分布在怀化—溆浦—双峰—衡阳—攸县一线以北,与下伏冷家溪群的接触关系为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该线以南为高涧群分布区,其与下伏冷家溪群低角度不整合—假整合。而在洪江—溆浦以西,新晃—怀化以南存在一套与上述地层有显著差别的地层序列,以含大量火山碎屑物质为特征,与黔东南的下江群大体一致。除此之外,在赣西的东桥一带长安组之下的一套以含大量火山碎屑物质为特征的地层也与黔东南的下江群相似,至少沉积环境大体一致。
通过剖面和区域对比研究,将板溪群定义为:不整合于冷家溪群之上,平行不整合于长安组或富禄组之下,由砾岩、砂岩、板岩、钙质板岩、凝灰岩、变火山岩等组成的地层。由下而上划分为:宝林冲组、横路冲组、马底驿组、通塔湾组、五强溪组、多益塘组、百合垄组、牛枯坪组8个组级单位,其时代为新元古代早期。
将高涧群定义为平行不整合覆于冷家溪群之上,假整合或不整合在长安组之下的一套由含砾砂岩、变沉积火山角砾岩、钙质板岩、大理岩、碳质板岩、凝灰岩等构成的岩石组合。根据岩性、岩相特点,分为石桥铺组、黄狮洞组、砖墙湾组、架枧田组、岩门寨组。依据侵入其中的花岗岩同位素年龄资料,认为其底界的时限可能要早于板溪群底界。
将湘东南地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伏于泗洲山组冰源泥砾岩之下的一套深灰—灰黑色板岩、碳质板岩夹极薄层状—扁豆体状细晶白云质大理岩的地层归属大江边组,置于新元古代。但其可靠性一直受到质疑。
近年来,大量的专家学者对湖南板溪群做了大量的以同位素年代学研究为主要方向的基础性工作,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板溪群、高涧群的同位素年龄资料,对湖南省板溪期年代地层格架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性资料。取得的主要共识有:①板溪群是指不整合在冷家溪群之上,微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伏于早震旦世(南华纪)冰成地层之下的一套区域浅变质岩组合;②板溪群具有不同的岩相和建造类型,可以划分出同期异相的芙蓉溪群、高涧群、泥市群;③板溪群、芙蓉溪群、高涧群分别与黔北的板溪群、黔东南的下江群、黔南-桂北的丹洲群相当;④板溪群是前震旦系基底浅变质岩系,时代归属于新元古代早中期。
图2-1 板溪群露头分布与地层分区图
1.露头分布区;2.地层分区界线;3.北区;4.沅陵-安化小区;5.洪江-双峰小区;6.湘东南区;7.剖面位置
板溪群除采获多种藻类外,尚未发现其他门类古生物化石,主要有Trachyaeridium组合与Protoleiosphaeridium组合。因此仅能根据沉积建造、古地理、构造运动、沉积物特征等的差别,划分成北区、中区和湘东南区。北区为一套陆相粗碎屑建造;中区为浅海陆棚-斜坡沉积;湘东南区为次深海-深海碳质硅质建造,它们除沉积建造特征有所差别外,与下伏冷家溪群的接触关系也不相同,在北区基本上是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向南上下产状渐趋一致,呈平行不整合或整合。
(一)北区
北区位于永顺、石门、临湘一线以北地区(图2-1),属扬子地层区武陵山小区,由紫红色、灰绿色为主的浅变质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及板岩组成两个大的沉积旋回,厚300~700m,曾称泥市群。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张家湾组和渫水河组两个地层单位,之后湖南在岩石地层清理时将其废弃归于板溪群,与南部五强溪组及以上层位相对比。与下伏冷家溪群呈高角度不整合接触。
以石门县泥市杨家坪剖面(111°13′,29°53′)为代表,典型剖面特征描述如下(据《湖南省区域地质志》,1982;稍作修编)。
张家湾组在杨家坪一带,由两个次级层序构成,下部是由紫红色石英砂岩、石英粉砂岩、含铁泥质石英粉砂岩与条带状板岩组成往复式韵律结构;底部有石英砾岩、含砾粗砂岩;上部是由紫红色、紫灰、灰白色石英砾岩,含砾石英粗砂岩,石英杂砂岩,粉砂岩,条带状板岩组成的向上变细的序列,同时上部层序岩石结构比下部层序粗。往东南至浏阳永和一带,该组厚度剧增至300~500 m,其底部砾岩、砂砾岩相变为含砾砂岩、不等粒长石砂岩,其上也相变为以紫红色板岩、条带状板岩为主夹石英细砂岩、砂质粉砂岩等。
石门县泥市杨家坪剖面(111°13′,29°53′;据《湖南省区域地质志》,1982;稍作修编)。
渫水河组下部由紫灰色及灰白色厚层—块状浅变质石英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粗粒石英砂岩、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石英粉砂岩、板岩等组成;向上变化为紫红色或灰绿色粗—细粒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粉砂岩、砂质板岩、板岩,它们构成互层、夹层、韵律层等多种形式的组合。
(二)中区
中区位于永顺、石门、临湘一线以南,零陵、耒阳一线以北湘中广大地区,属江南地层区。以芷江、溆浦、双峰、衡山一线为界,可进一步细划为沅陵 安化小区和洪江-双峰小区。
1.沅陵-安化小区
本区称板溪群。由灰绿色、紫红色浅变质砾岩,砂岩,板岩,沉凝灰岩及碳酸盐岩、碳质板岩等组成两个大的旋回。碳酸盐岩及碳质板岩夹于下部旋回,为数很少,愈往南愈见增多,有时具铜矿化或夹含铜板岩。局部地区有海底喷溢的基性熔岩和中性、中酸性火山岩。总厚752~3803m。由下而上划分为:宝林冲组、横路冲组、马底驿组、通塔湾组、五强溪组、多益塘组、百合垄组、牛牯坪组8个组级单位。与下伏冷家溪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1)宝林冲组
益阳市沧水铺乡荐周屋剖面(112°25′,28°24′),湖南区域地质调查队1986年测制(《湖南省岩石地层》,1997)具有代表性。
宝林冲组是冷家溪群板岩之上的一套变安山质集块岩、英安质集块岩及安山-英安质火山角砾岩、沉火山角砾岩等火山碎屑岩系,归属于板溪群。仅分布在益阳宝林冲—百羊庄一带,下部主要是安山质集块岩、变英安质集块岩夹安山质含砾凝灰岩。中部以紫红色变英安质角砾岩为主夹变英安质凝灰角砾岩。上部以紫红色变英安质沉凝灰角砾岩为主夹薄层凝灰质砂质粉砂岩、凝灰质砂岩、熔结凝灰岩。纵向上的岩性变化趋势较明显,经火山岩岩石学研究及环境判别,表明宝林冲火山岩、桃江巷子口凝灰岩、王家村角斑质凝灰岩与上覆地层中的变基性火山岩相互构成一个双模式火山岩套,是扬子陆块被动边缘扩张拉裂初始阶段,沿超壳深断裂上侵喷出的板内裂谷火山岩类。
2)横路冲组
以芷江县渔溪口剖面为代表(据《湖南省1∶25万怀化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修测,2011)。
横路冲组主要分布在雪峰山及武陵山区,为武陵运动造山期的山前-山间紫红色磨拉石-类磨拉石建造,空间形态是一个断续相连的大透镜体。各地岩性、岩相、厚度变化颇大,厚10~224m。在芷江渔溪口一带,该组主要是一套复成分砾岩、含砾砂岩,往上出现岩屑杂砂岩及粉砂质板岩;在永顺施溶溪、沅陵官庄、松溪等地则为紫红色浅变质石英砂岩、岩屑石英杂砂岩与紫红色、灰绿色粉砂质板岩互层,含砾砂岩、砾岩,厚度锐减至20m左右。在桃江地区,该组岩性有明显的两分性,下部为灰白色中厚层含砾石英杂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与粉砂质板岩、泥质粉砂岩不等厚互层。纵向上呈往复式韵律结构,发育冲刷构造、板状斜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水平层理。上部则以灰白色中厚层不等粒石英砂岩、中细粒石英砂岩为主夹条带状板岩。在益阳一带相变为一套灰绿色中厚层含砾中细粒岩屑杂砂岩、砂质粉砂岩、泥砾岩夹薄层粉砂质板岩,岩石中见粗尾递变层理、碟状层理、冲刷构造等,显然是富杂基的碎屑流(泥流)沉积体;在株洲杨林、福芝塘、石塘、湘潭石潭坝等地,为块状砂砾岩,不显层理,砾石含量为70%~80%,砾石大小悬殊,岩石中有大量大型(0.5~5m)崩塌岩块,部分层中还显A层系,表明是一种特殊构造环境下快速堆积,可能属于冲洪积物。总之,横路冲组相变极大,受武陵运动隆升后的古地貌控制。
3)马底驿组
芷江县渔溪口剖面(据《湖南省1∶25万怀化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修测,2011)。
马底驿组广泛分布于新晃—溆浦—双峰一线以北的湘中北地区,厚度变化甚大。下部为一套紫红色块状含钙质团块、条带板岩,条带绢云母板岩,块状灰岩,泥质大理岩互层,多有孔雀石、黄铜矿星点;上部为紫红色条带状粉砂质板岩夹条带绢云母板岩。为局限性碳酸盐台地和泥质潮坪沉积。沅陵一带,该组下部为一套灰绿色粉砂质绢云母板岩与紫红色条带状板岩互层,夹2~3层钙质团块、钙质条带状板岩,透镜状灰岩;中部为灰绿色板岩夹砂岩;上部为紫红色条带状粉砂质板岩。往东至安化、益阳一带该组下部为紫红色条带状粉砂质绢云母板岩夹灰紫色透镜状至似层状白云质大理岩;中上部为紫红色粉砂质板岩,灰绿色粉砂质板岩与灰黄色、黄绿色薄层粉砂岩呈韵律。总体上反映了由西向东钙质岩减少、砂屑岩增多之趋势。
本组采获的微古植物化石较丰富:Microconcentrica induplicata,Leiopsophosphaera sp.,L.incrassata,L.minor,L.pelucidus,Polyporata obsoleta,Laminaritesan tiquissimus,Protoleiosphaeridium solidum,P.infriafum,P.densum,Pseudozonosphaera sinica,Trachysphaeridium incrassatum,T.aff.laminaritu,T.hyalinum,T.simplex,T.stipticum,Trematosphaeridium holtedahlii等属种。
4)通塔湾组
芷江县渔溪口剖面(据《湖南省1∶25万怀化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修测,2011)。
通塔湾组在芷江—溆浦—双峰—衡阳—攸县以北区域,该组下部主要是一套灰绿色绢云母板岩、凝灰质板岩夹沉凝灰岩、玻屑凝灰岩、黑色碳质板岩,偶有透镜状白云岩与凝灰质砂岩薄层。上部以灰绿色、青灰色粉砂质板岩为主夹凝灰质板岩,少量变余晶屑沉凝灰岩、玻屑沉凝灰岩。含凝灰质岩石风化后都呈灰白色、白色,玻屑凝灰岩经深度风化成为白色黏土(为良好的陶瓷原料)。组内总趋势由下而上由细变粗,物质成分的变化则是由北往南、由东向西火山物质渐渐增多,该组厚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薄。
5)五强溪组
芷江县渔溪口剖面(据《湖南省1∶25万怀化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修测,2011)。
(www.xing528.com)
芷江地区的五强溪组厚641m左右,底部与顶部均有50m以上厚的灰白色块状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含砾岩屑石英杂砂岩、砂砾岩、含砾砂岩,层间偶有板岩夹层。砂岩发育板状交错层理。中部则是长石石英砂岩、凝灰质砂岩、岩屑石英杂砂岩与条带状板岩、凝灰质板岩呈韵律,间夹沉凝灰岩、晶屑凝灰岩。往西北至古丈武陵复背斜两翼则主要是一套灰紫色、灰白色块状长石石英砂岩,含砾长石石英砂岩,灰绿色石英杂砂岩夹紫红色粉砂质板岩。单向斜层理极为发育,属三角洲相。东至桃江一带,下部为灰白色中厚层中粒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间夹粉砂质板岩,属潮汐通道与潮下砂坝沉积;中部为灰绿色、紫红色薄至中层条带状板岩与中层泥质粉砂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细粒砂岩呈韵律,发育板状层理、冲填交错层理、滑塌变形层理、包卷层理、水平层理及火焰状构造和工具痕,表明为外陆架-上斜坡沉积;上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透镜状、似层状石英砂砾岩间夹灰绿色粉砂质板岩,泥质粉砂岩,发育不对称波痕、板状交错层理、低角度冲洗层理、冲填交错层理等,岩石外貌特征与下部砂砾岩基本相同。
多益塘组广泛分布在湘中北及西北地区,但以芷江北与桃江地区层序最全,其他区域经雪峰运动抬升均有不同程度的剥蚀。芷江地区,该组下部以灰绿色条带状含凝灰质板岩、砂质板岩为主夹含凝灰质粉砂岩。中部为变沉凝灰岩、玻屑沉凝灰岩与凝灰质砂岩与条带状板岩互层,由下往上沉凝灰岩减少,板岩、薄层凝灰质砂岩相对渐增。上部以灰绿色条带状板岩为主夹少量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总之,该组顶、底部分几乎都为板岩,中部是含火山碎屑泥砂质岩系列,往东至桃江地区,该组逐步增厚,为灰色凝灰质砂板岩、条带状粉砂质板岩、凝灰质板岩与浅变质凝灰岩、角斑质凝灰岩、凝灰质细砂岩呈韵律。在其中部与顶部各夹一套板岩、条带状板岩。岩层中发育毫米级水平纹层、变形层理、包卷层理等。至安化、沅陵区域,该组全为灰色、浅灰绿色粉砂质条带状板岩与粉砂岩组成韵律。
7)百合垄组
芷江县渔溪口剖面(据《湖南省1∶25万怀化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修测,2011)。
百合垄组主要分布在芷江、新晃及桃江一线,在芷江、新晃一带,主要是一套灰绿色块状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含砾含凝灰质岩屑石英杂砂岩、含凝灰质石英杂砂岩与条带状凝灰质板岩互层夹少量沉凝灰岩为特征,与其上、下地层分界标志清楚。在桃江地区,该组厚350m左右,下部为灰白色块状含砾长石石英杂砂岩,间夹薄层板岩;中部为灰白色含砾石英砂岩与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呈韵律;上部为灰白色块状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间夹凝灰质砂岩、粉砂质砂板岩,是一套浅色粗碎屑岩系,但沉积构造极少见。
8)牛牯坪组
芷江县渔溪口剖面(据《湖南省1∶25万怀化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修测,2011)。
牛牯坪组分布范围与百合垄组一致。在芷江、会同地区,下部以条带状凝灰质板岩为主,偶夹薄层沉凝灰岩,岩石风化后呈浅黄白色、浅灰白色,全风化后呈白色黏土状,或为黏土岩,是较好的标志层;上部以灰色、灰绿色泥板岩为主,夹有条带状凝灰质板岩、凝灰质粉砂质板岩,偶有凝灰质粉砂岩。至桃江马迹塘一带厚度逐步增加,中下部为中—厚层条带状凝灰质板岩、条带状粉砂质板岩互层夹薄层角斑质凝灰岩及沉凝灰岩;中上部为变余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与薄—中层长石石英砂岩呈韵律;近顶部仍以凝灰质板岩、粉砂质绢云母板岩互层为特征。总之,由西往东,厚度由小变大,砂屑物质及火山碎屑亦由少到多。
2.洪江-双峰小区
本小区板溪期地层称高涧群:由灰绿色、灰色、深灰色和少量紫灰色浅变质砂岩,沉凝灰岩,板岩组成。下部夹碳质板岩、碳酸盐岩,具弱铜矿化。局部有海底喷溢的中酸性熔岩。根据岩性、岩相特点,划分为石桥铺组、黄狮洞组、砖墙湾组、架枧田组、岩门寨组。与下伏冷家溪群平行不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
1)石桥铺组
隆回县石桥铺电站剖面(110°48′40″,27°30′40″),湖南省区域地质调查所1993年测制。
石桥铺组在隆回石桥铺、苗田、枫栖江一带出露甚好,底部以块状砾岩与冷家溪群呈不整合接触,往上则以薄层条带状粉砂质板岩为主夹浅变质粉砂岩及透镜状含锰粉砂岩,上部有厚100余米的薄层浅变质细粒砂岩,总之是以一套砂屑岩为主的岩石组合。往西至洞口、洪江、怀化一带,该组下部为灰绿色中、厚层细—中粒石英杂砂岩与板岩、条带状板岩互层,底部砂岩中含有大小1~4cm的泥砾;上部为绿泥石绢云母板岩夹泥质石英粉砂岩,发育砂泥薄互层理、沙纹层理、厘米级水平层理等,厚度为204.7m。往东至双峰高涧地区,该组下部为厚104m左右的含砾石英杂砂岩、岩屑石英杂砂岩夹砂质粉砂岩与条带状粉砂质板岩;中部为块状岩屑石英杂砂岩与条带状板岩呈韵律;上部为灰白色中厚层含钙岩屑石英杂砂岩、砂质粉砂岩、条带状砂质板岩、板岩等呈不等厚互层,约厚534m。由上述可知,自西向东砂屑岩含量增加,厚度增大。该组仅在石桥铺代表性剖面上采到微古植物化石Leiopsophosphaer a densa。
石桥铺组底部一套块状浅变质沉火山角砾岩与宝林冲组这一火山岩组合显然是可以对比的,应同属于扬子陆块被动边缘扩张拉裂初始阶段的同期产物。
2)黄狮洞组
洪江市茅渡乡黄狮洞剖面(据《湖南省1∶5万黔阳县幅、大畲坪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湖南区域地质调查所,1999;稍作修编)。
黄狮洞组为一套钙泥质岩及碳酸盐岩组合,顶、底界尤其清晰,在洪江、怀化一带厚达240m,为灰色、灰绿色粉砂质板岩,夹薄—中层灰岩。往东至隆回一带,该组增厚到258.2m,下部为灰绿色薄层钙质板岩夹条带状大理岩化灰岩;中部为中—薄层大理岩化灰岩;上部为灰绿色薄—中层钙质板岩。至双峰、湘乡一带,该组厚度增至357m。总之,黄狮洞组在省内岩性标志明显,变化甚微,是高涧群内的重要标志层。
3)砖墙湾组
洪江市茅渡乡黄狮洞剖面(据《湖南省1∶5万黔阳县幅、大畲坪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修测,1999)。
在洪江、怀化、洞口一带,砖墙湾组厚600~800m,下部为灰绿色、灰黑色条带状粉砂质板岩夹泥质粉砂岩、黑色碳质板岩;中部为黑色粉砂质板岩、碳质板岩互层夹薄—厚层石英杂砂岩,往上砂岩增加、变薄,发育ACE、CDE鲍马序列及冲蚀刻痕、槽模构造;上部为灰绿色条带状含粉砂质绢云母板岩夹板岩,有DE、CDE等鲍马序列。往西至会同、新晃、靖县、城步一带主要为一套黑色含碳质粉砂质板岩与灰绿色板岩互层,夹有较多的岩屑杂砂岩,部分区域尚出现白云质大理岩,厚度增至1000余米。往东至双峰一带该组下部以碳质粉砂质板岩、凝灰质条带状板岩为主;中部以深灰色中厚层条带状板岩、凝灰质板岩为主夹玻屑沉凝灰岩;上部为凝灰质板岩、条带状板岩夹中厚层玻屑凝灰岩、凝灰质砂岩、薄层石英杂砂岩。总之该组以有碳质板岩为特色。由西往东碳质板岩、砂岩减少,但火山碎屑岩增加。该组采获的微古植物化石有Trachysphaeridium minor,T.incrassatium,T.hyalinum,T.rugosum,T.simplex,T.aff.planum,Asperatopsophosphaera umishanensis,A.bavlensis,A.cf.bavlensis,Protoleiosphaeridium solidu m,P.cf.solidum,P.aff.bullatu,P.cf.bullatum,Trematosphaeridium holtedahlii,Margominuscula sp.,Pseudozonosphuenrcos等属种,其中以Trachysphaeridium,Protoleiosph aeridium数量最丰富,出现率最高。
4)架枧田组
洪江市群峰乡架枧田剖面(据《湖南省1∶5万铁坡山幅、塘湾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湖南区域地质调查所,1990;稍作修编)。
架枧田组在雪峰山地区以一套石英杂砂岩、长石石英杂砂岩为特征。下部以石英杂砂岩、长石石英杂砂岩出现为底界标志;中部长石石英砂岩的厚度可达100余米,往上板岩渐多,成为砂岩夹板岩或两者呈韵律,直至砂岩消失即为本组顶界;上部层系中夹有风暴浊积岩,其标志是发育撕裂构造、丘状交错层理、粒序层理。往西南至通道、城步一带厚度增至543m,但砂岩颗粒变细,泥质杂基增高,浊积岩的各种构造常见;往东至双峰一带,厚365m,由灰绿色、灰白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细粒岩屑石英砂岩与条带状粉砂质板岩、砂板岩构成韵律。底部夹含砾石英杂砂岩,中部出现紫红色条带状板岩,上部夹凝灰质板岩、凝灰质砂岩等。
架枧田组为一套粗碎屑岩,是高涧群内又一良好的标志层,与湘北区的五强溪组属同期异相沉积。
5)岩门寨组
怀化岩门寨芙蓉溪剖面(据《湖南省1∶5万铁坡山幅、塘湾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湖南区域地质调查所,1992;稍作修编)。
岩门寨组分布在怀化、淑浦、会同、城步一带。下部为灰黄色、灰绿色厚层板岩,粉砂质板岩;中上部以一套灰黑色(风化后为灰白色)沉凝灰岩为主,夹凝灰质板岩、凝灰质细砂岩;上部为条带状板岩、凝灰质板岩。显示了以沉凝灰岩、凝灰质板岩为主体的岩石特征。然而往西南至通道、城步一带,火山碎屑岩类锐减直至消失,往东至双峰地区则主要以条带状板岩、粉砂质板岩为主偶夹有凝灰质板岩。
(三)南区(东南地层区)
位于零陵、耒阳一线以南的湘东南地区,板溪期沉积为一套灰—灰黑色条带状含碳质板岩,含白云质碳质板岩,含碳质白云质板岩夹极薄层细晶白云质大理岩系,未见底,称大江边组,底部出露不全,与上覆南华纪地层呈整合接触。
唐晓珊等1993测制桂阳桥市大江边剖面(112°37′,26°05′)(据《湖南省1∶5万白沙镇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湖南地质局,1982)。
大江边组出露厚度633m左右,岩性极单调,由下而上为一套灰色、灰黑色条带状含碳质板岩,含白云质碳质板岩,含碳质白云质板岩夹极薄层细晶白云质大理岩。以碳泥质岩为主,含黄铁矿且水平微层理发育,显示为深-半深水下斜坡凹陷内滞流还原环境。本组所产的微古植物化石有Leiopsophosphaera densa,L.solidum,Leiofusa cf.digitata,Lophosphaeridium sp.等。
目前在其他地区尚未发现该组出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