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扬子东南缘中段裂谷盆地沉积岩相与古地理

扬子东南缘中段裂谷盆地沉积岩相与古地理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路线调查,发现株洲杨林冲、石塘一带的板溪群底部为山麓相杂砾岩与块状杂砂岩互层夹不稳定板岩,具块状层理且往上单层减薄。这为华南板溪期地层划分和沉积相与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其成因应与同沉积期的构造作用和原始盆地的古地理地貌有关。

扬子东南缘中段裂谷盆地沉积岩相与古地理

照片5 陆城剖面下部河流相二元结构基本层序

(1)通过剖面修测,收集了大量的岩相资料(照片5)。确认临湘陆城板溪群张家湾组剖面的下部为河流-河口湾相,区域对比层位可能与五强溪组相当,临湘地区的南华系层序清楚,以临湘向斜为界,南、北两侧相差异明显,其中最典型的是北侧大塘坡组中夹大量凝灰岩而没有含锰钙质岩系。

(2)通过路线调查,发现株洲林冲、石塘一带的板溪群底部为山麓相杂砾岩与块状杂砂岩互层夹不稳定板岩,具块状层理且往上单层减薄。下部砾岩中见长条状、滚圆状安山岩砾石。中上部砾岩中扁平状砾石具叠瓦状构造,复平后反映出水流大致自北东向南西流动,说明北东侧为隆起区。总体上由下往上,沉积相由山麓相—河流相—河口湾相—盆地边缘相(紫红色板岩)变化。

(3)通过对马底驿地区的板溪群底部横路冲组剖面的相分析,认为该组是一套由山麓-河流-河口湾相组合。岩性由杂砾岩-砾岩、砂砾岩、泥质岩-泥质岩与细碎屑岩系(照片6)的组合体。总体上构成向上变细的层序组合。板溪群与下伏冷家溪群为高角度不整合,二者在变形(照片7)变质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构造层次不同。

照片6 横路冲组水道沉积序列(沅陵县马底驿)

照片7 横路冲组下伏冷家溪群尖棱褶皱(沅陵县马底驿)

(4)综合分析了湘中北地区板溪群下部(马底驿)旋回的相,认为本旋回由早、中、晚、末4个各具特色的沉积序列组成。由低水位体系域到海侵体系域再到高水位体系域,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www.xing528.com)

板溪群下部(马底驿)旋回由北向南依次从河流相—潮间砂泥坪—陆棚盆地边缘斜坡相展布。沉积体系具有由低水位—海侵—高水位体系域的完整变化。这种变化在古丈—沅陵一线表现得最清晰,在古丈地区,通塔湾组上部为典型的进积结构,向上砂岩增多,单层增厚,浅水相标志发育;上覆五强溪组为典型的河流-河控三角洲沉积。这种特征和变化可以较好地解析芷江溆浦—桃江以北地区存在的五强溪组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曾称西晃山运动)现象,它可能就是海平面下降在沉积滨线坡折带附近形成快速进积相序叠置形成的体系域界面。这为华南板溪期地层划分和沉积相与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

(5)对雪峰山东南缘的洪江组进行了相研究,依据其反映的沉积构造特征:十分发育的底蚀构造、砾石的成层分布及粗尾递变现象(照片8)、石线构造等,认为属于重力流成因,物源与冰期堆积物有关,属于改造了的冰成沉积物。具备此特征的洪江组主要沿怀化—溆浦—双峰一线分布。其成因应与同沉积期的构造作用和原始盆地的古地理地貌有关。

照片8 溆浦地区洪江组砾石的成层分布及递变现象(1∶5万麻溪铺幅;孙海清摄)

依据上述资料的分析和综合,划分了南沱期岩相古地理概貌:大体上以花垣—大庸一线为界,北侧为陆地冰川沉积(冰内带),以东至新晃—溆浦—双峰一线之间,为冰水平原相沉积(冰前内带),其特征是冰碛物经过了改造,并在中上部夹有显示牵引流沉积特征的似层状—透镜状长石石英砂岩层。湘中盆地则为典型的重力流沉积(冰前外带),发育各类相关沉积构造标志,属于“冰源重力流”沉积体系;而在茶陵—衡阳—桂林一线之东南,已属于浮冰相沉积,在正常海相沉积物中夹含砾板岩类岩石,属于冰外带。

据此,由湘西北向东南初步划分出陆内冰川相、冰前内带冰水相、冰前外带冰源重力流相、冰外冰海浮冰相,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