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最早是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针对设计和施工方面,并经过了一个探索实践阶段,形成了单层工业厂房、多层框架、大板建筑等一系列较为典型的装配式建筑体系。
我国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全面应用阶段出现在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初期,这段时期,“设计→制作→施工安装”的一体化的装配式建筑模式已经基本形成,并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在当时,砌体建筑(主要是预制空心楼板的装配)与混凝土装配建筑一起成为普及率达70%的建筑体系。但自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开始,现浇施工技术成为建筑施工的主流施工工艺,装配式施工技术只有在单层工业厂房项目中还有一定的应用,预制结构的应用发展进入停滞阶段。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预制结构的设计和施工管理一体化研究不够,导致结构整体的抗震性不能满足要求,造成其技术经济性较差。进入21 世纪后,我国房地产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加之在建筑产业工业化背景下,政府大力推动,出台了一系列的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推动和扶持政策。
2000 年,我国钢产量进入高速增长的阶段,房地产业进入迅猛发展期。建设部开展示范莱钢、马钢推广H 型钢,各地开始试点,掀起了钢结构发展的高潮。我国钢材和钢结构产量高居世界第一,但发展不平衡;工业建筑和大跨度钢结构发展迅猛,但量大面广的钢结构住宅占比不足1%;我国是钢结构应用大国,但钢结构建筑产业化水平低,缺乏成熟的专用体系,更没有通用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钢结构的关键共性技术我国一直在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缺乏因地制宜的产业化解决方案。(www.xing528.com)
在2006—2011 年这6 年的时间内,我国的建筑业总产值一直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但从2012 年起,增长速度下降到20%以下。2014 年的增速仅是2011 年的一半左右,为10.9%,我国建筑行业经受着行业发展的低迷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废渣至少为5 t/m2,建筑相关产业的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51%,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中工程建设施工占到了15.8%,PM2.5 来源中有15.8%来自建筑工地扬尘。另外,目前的中国建筑市场中工地劳工还有 30%的空缺,加之整个行业处处存在的质量通病、施工过程中现场垃圾扬尘肆虐、生产劳动力缺乏等生产现状,以及传统建筑作业施工现场脏乱差,人工劳动力、模板和脚手架的大量使用等弊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013 年,国家修订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也将钢结构建筑划为绿色建筑系列。在“绿色建筑”“绿色建材”和“建筑工业化”等号召驱动下,钢结构住宅是最好的实现形式和结构体系。工业化生产和人口城镇化是走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而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力争实现工业化生产是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建造方式转型、解决部分产能过剩的战略举措,更是建筑业改革发展的一条新的绿色途径。科学技术部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7 年度项目”中,将“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研发计划,这就再一次明确了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建筑工业化。建筑工业化是指像“造汽车”一样,把房屋的建造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来实现,即将房屋的建造从开发设计到生产施工再到工程管理的过程形成全套的一体化产业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