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装配式钢结构施工技术:传统钢结构发展概述

装配式钢结构施工技术:传统钢结构发展概述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钢结构是由生铁结构逐步发展起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钢结构的发展。以“鸟巢”、“水立方”为代表的大中城市体育项目,以“国家大剧院”为代表的文化设施,以北京首都机场T3 航站楼为代表的航站楼工程,以上海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为代表的高层钢结构,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州电视塔为代表的高耸钢结构,等等,展示出了我国钢结构发展的水平。这个差距是钢结构发展的潜力,也是钢结构发展的空间。

装配式钢结构施工技术:传统钢结构发展概述

钢结构是由生铁结构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是较早发明炼铁技术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用铁制造承重结构的国家。早在战国时期,我国的炼铁技术就已经很盛行了。汉明帝时期,我国已成功地以锻铁为环,相扣成链,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铁链悬桥—— 兰津桥。1705 年我国建造的四川泸定大渡河桥,比美洲1801 年才建造的跨长23 m 的铁索桥早近百年。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很多建成的铁塔,目前依然存在。所有这些都表明,我们中华民族对铁结构的应用,曾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英国直到1840 年还只是采用铸铁来建造拱桥。随着铆钉连接和锻铁技术的发展,铸铁结构逐渐被锻铁结构取代。1855 年英国人发明贝氏转炉炼钢法、1865年法国人发明平炉炼钢法以及1870 年成功轧制出工字钢之后,欧美各国形成了工业化大批量生产钢材的能力,强度高且韧性好的钢材才开始在建筑领域逐渐取代锻铁材料,自1890 年以后成为金属结构的主要材料。20 世纪初焊接技术以及1934 年高强度螺栓连接方式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钢结构的发展,使其逐渐发展成为全世界所接受的重要结构体系。中国古代在金属结构方面虽有卓越的成就,但在近现代,铁结构的技术优势早已丧失殆尽。1907 年才建成了汉阳钢铁厂,年产钢量只有8 500 t。1943 年是至当时为止我国历史上钢铁产量最高的一年,生产生铁180 万吨、钢90 万吨,但这些钢铁很少用于建设,大部分被日本用于侵华战争。即使这样,我国工程师和工人仍有不少优秀设计和创造,如1927 年建成的沈阳皇姑屯机车厂钢结构厂房、1931 年建成的广州中心纪念堂圆屋顶、1937 年建成的杭州钱塘江大桥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钢结构曾起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钢产量的制约,很长一段时期内,钢结构被限制使用在其他结构不能代替的重大工程项目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钢结构的发展。

20 世纪50 年代后,我国钢结构的设计、制造、安装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建成了大量钢结构工程,有些在规模上和技术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首都体育馆、上海体育馆、深圳体育馆,大跨度三角拱形的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陈列馆,悬索结构的北京工人体育馆、浙江体育馆,高耸结构中的200 m 高的广州广播电视塔、210 m 高的上海广播电视塔,等。

自1996 年开始,中国逐步改善了钢材供不应求的局面。钢结构技术政策,也从“限制使用”改为积极合理地推广应用,接着发展到鼓励使用钢结构,整个产业前景也非常乐观。随着钢结构设计理论、制造、安装等方面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地建成了大量的轻钢结构、大跨度钢结构、高层钢结构、高耸结构、市政设施等。以“鸟巢”(图1-1)、“水立方”为代表的大中城市体育项目,以“国家大剧院”为代表的文化设施,以北京首都机场T3 航站楼为代表的航站楼工程,以上海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图1-2)为代表的高层钢结构,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州电视塔为代表的高耸钢结构,等等,展示出了我国钢结构发展的水平。

图1-1 鸟巢(www.xing528.com)

图1-2 上海中心大厦

我国钢结构主要集中于工业厂房、大跨度或超高层建筑,钢结构在全部建筑中的应用比例还很低,不到5%,绝大多数建筑用钢是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结构用钢还不到建筑用钢的2%。因此,我国钢结构还是一个很年轻的行业,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这个差距是钢结构发展的潜力,也是钢结构发展的空间。

建筑结构来讲,土木工程的结构类型从最初的砖石结构、木结构,发展到钢筋混凝土结构,再到钢结构,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21 世纪必将是钢结构的世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