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学生是最重要的基础资源。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一直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就确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取得了重大突破,规模迅速扩大,结构得到合理调整。2008年,全国初中毕业生1800万,其中840万进入高中, 810万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快速增长,在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数量和招生数量均已稳居半壁江山。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还处在工业化中期,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因此,深入分析职业教育生源的特点,对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开发,优化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学习、认识社会,从而在职业教育的天地里寻找自身成长的空间,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颇为有益的。
1.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与生源分类
(1)职业教育生源个体智力类型
职业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相比,在智能结构和智力类型是有根本区别的。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智能多元理论,学生个体大体上独立存在着七种智能,即中国人传统偏爱的逻辑整理智能和言语、语言智能,偏重于技艺、技巧、技能的音乐、节奏智能和视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体现现代研究成果的偏向于心智操作的交流、交往智能和自知、自省智能。因此,每一学生个体组成的智能结构和由此表现出来的智力类型是有很大差异的。与此相关,我国学者研究认定,概括地说,每一学生个体的智能倾向结构大致可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前者,通过教育和培养,则可以成长为工程型、学术型专门人才;后者,通过教育和培养,则可以成长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性专门人才。实践表明,职业教育对象主要的智能结构倾向为形象思维型。不论是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与相应层次的普通高中或普通学校学科学生相比,只有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的不同,并无智力高低贵贱之分。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与创业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组于2003年7月至9月对学生智力状况的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擅长逻辑思维, 5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擅长形象思维。北京、浙江海盐、广州市各教育组织的相关调查,也都得到了同样或相似的结果。这说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功能的发挥必须对生源的智能类型有科学的定位。研究表明,具有不同思维结构、智能类型的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掌握具有不同的指向性。教育实践证明,形象思维强的人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知识和操作性能力,而这正是职业教育的优势,也正是职业教育学生的优势。
(2)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
职业教育学生主体包括高职生和中职生。他们年龄和学业经历有明显不同,其心理特征也必然有着明显差别,限于篇幅,本书只简要探索和介绍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
①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大学生共性心理特征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由于年龄相仿,所受基础教育相近,所处社会环境相同,所以有其共性心理特点。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五点:勤于思考,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批判性思维,情绪不稳定,情感敏感而丰富等等。
②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特征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专业的职业特征,高职生与其他高校生比较具有如下不同的心理特征: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引发的不满心理。高考失败的阴影在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后无法迅速挥去,再加上进入大学后,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相差很远,导致其不能很快调整心态面对现实。在学习上缺乏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对生活悲观失望。
独立意识与依赖性之间的冲突引发的自闭心理。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身心迅速发生变化,他们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渴望获得更多、要求得到尊重、渴求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然而由于缺乏生活历练和独立生活能力,更因交往能力欠缺而产生害羞、恐惧、自卑等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依赖长者蔽护和帮助的情绪,或者本能地自我封闭。特别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因为经济窘迫更易引起自卑、孤僻、不合群、甚至对立的情绪。
对爱的渴求与现实局限性之间的冲突引发的焦躁心理。高职学生生理发育己成熟,异性交往由吸引期走向浪漫期,加之不少学生远离故乡倍感孤单,在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但在恋爱与性的问题上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认识问题往往简单片面,情感易冲动,加之学院对恋爱的不鼓励性“规定”和现实物质环境条件的局限,使部分学生产生情感焦虑和困惑,由此易引发诸多心理问题。
专业学习与现实就业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的自卑心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使高职学生在就业与学业方面面临两难选择,从而出现焦虑不安的自卑心理,进而对自己的能力开始产生怀疑,“美好的理想”逐渐淡化和消逝,使生活失去稳固的支点,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③针对高职生心理特点的教育对策
高职在校生的心理问题不是简单个别的心理问题,而是关系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现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针对高职在校生的心理特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用校园软环境的优化弥补硬件不足;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处事的良好心态,造就其完美个性品格;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升人生理想,科学规划自己的三年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成长生涯,努力成才、成人、成事业;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造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环境;邀请创业精英、技术能手、业务骨干和优秀毕业生来校讲座。
2.院校学生组织与管理
院校学生组织是高职院校适应时代发展,延伸工作手臂,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托,是共青团通过充分发挥组织动员、教育引导、关心服务青年大学生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代表和维护青年学会合法权益,吸引和凝聚青年的有效组织载体,是学生通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渠道。院校学生组织的良好运行能够进一步整合学校资源,协调关系,有效联动,最后形成院校发展的合力,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院校管理工作。院校学生组织的良性发展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为促进高职院校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提供了丰富的方式方法。因此,加强对学生组织的引导,使得其发展具有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对院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学生组织的原则
总体来说,院校学生组织的建立、发展和实践行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①纲领性原则
院校学生组织的设立必须经过相关主管部门审查并通过其行动纲领。各学生组织须严格根据纲领阐述的宗旨、目标与任务开展工作,主动承担纲领所赋予的使命,合理行使职权,保证工作的正确性与效率性。纲领是学生组织能够持续科学发展的导向,同时也是检验学生组织发展优劣的重要内容。
②高效性原则
每个学生组织开展的活动都应该具有高效性。要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与学校发展大局的前提下,合理分配资源,尽量减少学生组织之间职能直接或间接的重复,减少职能浪费,提升管理效率,提高资源使用率。学生组织应该人员精干,内部人员分工明确,能够顺利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③合作性原则
在学生组织内部,工作人员之间应该强调分工合作和协调,共同完成本组织承担的任务,促进组织的合理健康发展。各学生组织,则应强调在院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团委直接指导下,按照思想道德培养目标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相互协调配合。
④规范性原则
院级学生组织作为相应学生群体的代表,在人事任用、成员绩效考核、工作业务及流程、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必须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生组织内部成员也应该严格地按照规范进行升、降、奖、惩。
⑤持续发展性原则
本着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于学院发展的大局,为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门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按照组织原则,科学整合现有学生组织,必要时也可以成立新的学生组织或取缔旧的学生组织。同时学生组织本身也应该注重持续发展性,在人员的培训和位置的更替衔接上做好传承。
(2)学生组织及其职能
①学生会
学生会是面向学生,开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工作,由党委(党总支)领导、团委指导的学生组织。依据校、系两级管理体制,学生会相应分为校学生会和系学生会两级。原则上来说,院学生会领导系学生会。
校学生会由主席、副主席、秘书处、生活部、外联部、宣传部、学习部、体育部、文艺部、女生部、自律部等组成。每个岗位、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要求和奖惩规定。各系建立系学生会,结构和校学生会大致相同。
学生会的主要职能为:团结和引导同学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组织同学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中心,为学院的改革发展服务、为广大同学的成长成才服务;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倾听和反映学生的建议、意见和要求,代表和维护同学的正当权益,参与涉及学生的系校事务和民主管理,倡导和组织同学进行自我服务、科研、文体、公益等活动,积极负责地完成上级组织布置的工作任务,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②学生社团联合会
学生社团联合会的性质。学生社团联合会是由多个学生社团和组织组成的,是全院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大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服务全院的学生组织。对丰富学院的校园文化、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其综合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生社团联合会的组成。学生社团联合会下辖多个学生社团。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生的社团主要有28个,即:大学生通讯社、大学生文艺社、大学生礼仪队、心理协会、创业者学会、书画协会、博弈棋社、足球协会、武术协会、天雨文学社、英语协会、平凡人剧社、时事先锋社、治保会、宿管会等。每个学生社团相对独立,社团的内部结构虽据其内涵不同有所差异,但大致结构相似,一般由社长统领,部长、部员负责。每个社团根据自己制定的规划在社团联合会的统领下定期开展活动。
学生社团联合会的活动形式。每个社团一般都在学生业余时间开展活动,形式生动多样,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生社团联合会所辖的28个社团都定期开展活动。大学生通讯社活动主要是以校园广播的形式展开,社团内部的结构分工明确,从人物的采访,资料的采集、整理到最后的节目播放和信息的反馈都有固定的渠道和负责机制。足球协会、篮球协会、武术协会等则通过举办一系列体育竞赛开展活动,活动过程中的策划、比赛和总结等都有具体的分工。文艺社、书画协办、平凡人剧社、舞蹈协会等定期开展大型的文艺活动,通过台上和台下的双向互动,达到锻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时事先锋社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寻找主题,定期开展讨论、讲座、辩论、演讲、办报纸等。
学生社团联合会的活动原则。学生社团联合会在院团委和院学生会直接领导下开展活动。学生社团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不得危害国家的统一安全和民族的安定团结,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与安定和谐的校园氛围。学生社团的活动应遵循既要发扬民主,又要加强纪律,既要活跃气氛,又要保证秩序的活动原则,完善自我管理,确保健康发展。
3.学生职业能力的评鉴(www.xing528.com)
经过第一轮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高职院校相继引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统筹学历和职业要求,兼顾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覆盖和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做中学,做中教,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把相关专业学生获得相应资格证书作为毕业的一个条件,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实习基地、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考务管理等基础条件,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使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高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践证明,“双证书”制度的引入,推动了学生职业能力评鉴的制度化,促进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对满足企业用人要求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成立以来,己顺利完成了本院各届毕业生6500人次的高级工鉴定任务,毕业生高级工资格通过率达93%,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顺利就业。时下,正学习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等学院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推进“双证”融通深度。对此,该学院努力在专业建设中实现三个统筹兼顾:一是统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兼顾专业教学覆盖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达到职业资格标准;二是统筹专业课程体系,兼顾专科学历教育知识与职业资格能力;三是统筹考核评鉴,兼顾学历标准和行业企业要求,完善保证体系,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总之,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不仅使学生职业能力的评鉴更科学合理,而且使学历与就业有效衔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4.毕业生就业指导与追踪
(1)毕业生就业指导
毕业生就业指导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应运兴起和发展。一方面高校持续扩大招生规模,到2009年全国毕业生已达到610万人;另一方面,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企业用人需求明显下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历程不足十年。随着劳动力市场形势的变化,毕业生从“计划”到“市场”,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从“有形市场”到“网络市场”,形势变化很大。由于党和政府重视、人民关心,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取得了重大成效。截止到2009年7月1日,教育部公布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达68%。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情况,由于毕业生就业标准相对较低,就业率相对要高。但总体而论,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仍难尽人意。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时下,就业指导的有效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①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现状
毕业生就业指导已成为职业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但对就业指导的认识仍有待深化。这主要表现在对就业指导与专业教学、招生、学校规划工作之间的关系认识缺失,对就业指导的管理、指导和服务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所以毕业生就业指导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
就业指导的形式业已多样化,但总体上仍限于形式化。这主要表现为指导教材内容理论性强,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指导过程呆板,缺少互动;针对性、个性化不足,泛泛而谈;一、二年级指导学时偏少,毕业班则临时突击。因此,就业指导的质量不高,收效不大。
就业指导队伍已相对稳定,但专业化程度低,实践经验欠缺。时下,指导团队大都由专职和兼职人员组成,专业素质不尽人意,难以担负工作重任。加之平时忙于多头事务,很难做到静下心来指导、潜不下心来研究,指导工作大多流于一般化。
②毕业就业指导的几点思考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是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经济社会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有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需要转变就业指导的观念,正确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化就业指导团队。为此,必须提高对就业指导的认识。
简单地说,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就是要“以学生为本”,采用创新实用的理论、有效的方法,从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们提升广泛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使其早日走上符合经济社会需要的岗位。
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学生能顺利地就业是职业教育的自然要求,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要。这是职业院校最基本的办学理念。就业导向并不是为了获得一个“饭碗”,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他们的就业(含创业)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专业岗位。岗位不是他们的唯一,适合自己的岗位才是他们所应该追求的。对此,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有清晰认识。同时,由于就业市场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产业的调整,行业的更替、新技术的应用、新岗位的涌现、商品交易方式的变化、百姓消费方式的改变等等,都关系到毕业生就业的对口和质量。因此,要真正使就业指导发挥实效,职业指导者就应随时了解和研究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从而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还应强调指出的是,对大学生来说,实现就业(包括对口就业),不过是职业发展和成长的第一步,只是获得一个赖以谋生的职业岗位,而全面发展才是志存高远大学生的最高价值目标。
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把握各种教育时机,开展指导服务。在招生时,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指导他们选准专业,避免盲目定位;在教学中,将就业指导融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在日常管理中,通过管理和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学会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进行毕业教育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和帮助,使学生端正择业态度,增强就业知识和技巧。此外,职业院校还应注意对低年级学生侧重基本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对高年级学生着重培养独立思考和继续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创业奠定基础。
就业指导模式改革要坚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原则,立足毕业生就业的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为此,一要改革现有课堂讲解的呆板模式,采用灵活多样、吸引力强的指导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实现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的转变,加强互动性、主动参与性。三要加大实践类指导的比例,使学生就业技能有实质性的提高。四要重视心理辅导环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和自我心理调控能力。
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具备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指导人员,需要市场意识强、对市场非常了解、对相关政策法规非常熟悉的指导团队。为此,职业院校要对相关教学人员和指导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对涉外联系较多或与国际院校间互派留学生交流的院校,还可借鉴国外职业指导的理念、经验和科学培训方式,不断提高毕业生指导教学团队的水平。
此外,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就业指导的工作效率。
总之,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任重道远,除了学校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2)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
实施毕业生跟踪调查,不仅是学校毕业生指导的继续和延伸,更是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院校掌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的一种有效途径,更是一种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必要举措。
①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的必要性
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是职业教育按需办学的要求。按需办学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它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利用多渠道收集信息,围绕市场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和组织实习。职业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务实性、针对性要求职业院校主动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市场,了解需求。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针对就业市场基本行情的变化,及时作出专业设置调整和招生计划的调整。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职业岗位对某一欲开设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确定新专业的建设方案。
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是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重要内容。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往往是最佳的教育质量验证期。毕业生的教育效果评估是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才能获取相关信息。否则,学校只能零星地、片面地、被动地获得一些毕业生工作信息,无法得到全面、准确的教育效果信息。通过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对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然后指导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和课程内容的选择,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是体现职业院校负责态度的手段。学校与毕业生的信息交流,实质是学校与用人单位的一种交流。通过开展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合作,建立长期的供求关系,可以提高用人单位的人才质量,拓宽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渠道。依据跟踪调查的结果,还可以按相关的需求继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择业、创业指导。
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是建立职业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的途径。用人单位是学校最好的实训场地,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联系,可以利用用人单位的场地和设施作为校外实训基地。
②建立毕业生跟踪制度的基本思路
专人负责,纳入计划,共同参与。职业院校应把这项工作纳入有关部门的职责范围,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使学校与毕业生的联系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充分获取毕业生信息。
确定制度,定期交流,派专人调研。职业院校有关职能部门应定期让教师或教学行政人员到毕业生工作单位调研,主动获取信息,加强同用人单位的交流,同时考察用人单位的技术设备状况,向学校领导提供各种信息。在调研过程中,教师也能够在实践中更新知识,发现原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以后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先进性。
建立与用人单位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实际上是学校与用人单位交流的一个纽带。由于企业与学校之间具有互补性和互利性,通过毕业生这一媒介,为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交往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更要大力参与,广泛而深入地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为构建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营造更有力的外部环境。
合理利用企业的人才和设备资源。企业有丰富的实践型人才资源、先进的生产工具设备和工艺流程。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学校可以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为学校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现状同步提供保证。
③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实施
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审慎而严密地组织。制定好实施方案和细则,是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调查目的。一般而言,职业院校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主要是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通过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对就学期间学院的教学运行管理、学生工作、就业工作等方面的反馈意见,以及用人单位在选用毕业生后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不足,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提供具体参考意见。
调查对象。毕业生跟踪调查对象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根据调查目的的不同,调查范围和覆盖面,即抽样率有所不同,可以是全体毕业生也可以是一届或一个班的毕业生,可以是所有毕业生的工作单位也可以是部分毕业生或部分专业毕业生及某个专业、班级毕业生的工作单位。
调查手段。针对毕业生生源、专业分布相对分散,就业形式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和现实的可操作性,可采用网上填写、邮递、个别访谈等形式,以求尽可能广泛地了解毕业生的真实情况和想法。针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考虑到回收的时间要求,可采用邮寄、访问、访谈等形式。采用邮寄问卷形式时,问卷寄出后最好通知毕业生,向用人单位说明情况,并请人事部门填好调查问卷及时反馈信息。
调查设计。调查问卷的设计分为自编、网络、专家设计等几种方式。通常职业院校问卷题目的设计来源于有关职能部门,由有关职能部门设计出相应题目,汇总专家意见后,再根据本次调查目的进行修订而成。也有职业院校委托第三方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其好处在于客观、公正、科学,但必须需建立在对职业院校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把握调查的目的和重点。
调查问卷的形式。一般秉承“客观题型”为主,“客观题型”和“主观题型”相结合的原则。题量不能过大,每个问题的选择不可太多,力求不给被调查个体或单位增加很大的工作量,以保证问卷的回收率。
调查问卷的内容。针对用人单位和针对毕业生的调查问卷要分别设计。对于单位而言,包括被访人姓名、单位名称、单位性质、被访人是否直接指导过职业院校毕业生及所要调查的内容。所要调查的内容依调查目的的不同而不同。就综合调查来说,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及对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建议;对毕业生专业和非专业能力的评价及对院校适应国际化市场的建议;对毕业生的进一步需求量,录用毕业生时所侧重的方面及优先选择高职毕业生的原因等。对于毕业生而言,包括被访人资料(被访人姓名、就业单位及部门、就业单位性质、具体工作岗位或职务、从事此工作年限、毕业专业、毕业时间);就业基本情况信息(是否对口就业、目前职业层次、目前的学历层次);对招生就业工作评价(当初优先选择高职教育的理由、对职业满意程度);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对学生社团工作评价及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等。
④调查结果分析与利用
毕业生调查问卷的分类统计。在调查结束后,对收回的有效问卷及访问、访谈的记录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得到调查结果。
毕业生调查结果的分析。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对所要调查的问题作出基本判断。如上述调查问卷设计的内容中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目前职业层次、毕业生当前的学历层次和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建议等调查结果,反映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毕业生日常工作中各种职业活动的比例,对毕业生专业和非专业能力的评价和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适应国际化市场的建议等,反映教学内容合理先进程度;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进一步需求量,用人单位优先选择高职毕业生的原因,学生当初优先选择高职教育的理由,毕业生对职业满意程度等,反映职业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市场占有情况。
毕业生调查结论的利用。综合调查问卷结果,尤其是综合分析毕业生本人及用人单位两方面的问卷,得出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内容合理先进程度、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市场占有情况等教育教学工作成果和不足。在充分认识调查结论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将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需要或缺乏的项目、内容、方法、手段加以剔除、修改、补充、完善或重新建立,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管理者、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企业、学生的需求,把职业院校办成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学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