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生产的前期活动,必然要投入相应的资源。否则,职业教育就无法进行。为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限度地避免资源限制和浪费,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资源的作用,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效,地尽其利”的目标。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来看,职业教育资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作用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迅猛发展,一批普通中学改办为职业学校,建成了一批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掀起了职业教育的第一次热潮。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对于缓解当时职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矛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职业院校刚刚成立,资源不足的问题非常严重。资源不足导致的直接后果是:(1)专业设置不能对接产业发展需要,重复设置现象非常严重,大量开办文秘、会计、计算机等办学条件要求较为简单的专业。一张课桌、一支粉笔就支撑起了一个专业,相当一批教师是由基础文化课教师改行而来的,办学经费也少得可怜,以至于人们误认为职业院校可以随时开设任何专业。(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有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痕迹,基础课比重过大,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脱节,注重基础能力培养而忽视专门技能,尽管学生也进行一些支离破碎的技能训练,但无法完成系统化的工作任务。
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人们逐步认识到,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工学结合,就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在工作中学习。[1]这样的培养模式要求职业院校配备比实际生产过程更优良、更先进的实习设备和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换言之,职业院校需要拥有比企业更多更好的资源。缺少必要的资源条件,工学结合就成了一句空话。当然,工学结合并不是完全在校内完成,通过校企合作,实现生产资源与教育资源的共享,是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佳模式。
2.对学生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和职业能力的发展。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除了必要的教学设备条件之外,还有两个最重要的条件:一是师资,二是文化环境。教师对学生职业人格和职业能力的形成具有直接作用,没有合格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合格的学生。具有良好人格和教学能力的教师,可以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工作能力,成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中的引路航标。而不合格的教师,不仅不能正确地对学生加以引导,还会使学生受到终生的伤害。在师资条件满足以后,校园文化环境就成为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的一种间接因素。譬如,长期生活在桌椅摆放不齐的教室,设备脏乱不堪的车间,学生很难养成整洁有序的习惯。再如,如果教室中悬挂的都是科学家的画像,学生可能就希望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成就一个科学家的理想,反之,如果公共场合大量悬挂发明家的画像,可能就会引起学生技术创新的兴趣,立志成为企业自主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一些行业性的职业院校,以职业服装作为校服,在校园中尽可能地摆放一些行业用品、工具、标志等,对于学生毕业后迅速融入职业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3.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师的成长需要文化传承和制度保障。教师资源是职业院校的第一资源,也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和难点,而教师的成长需要文化熏陶和制度保证,从这种意义上说,有利于师生发展的文化资源是职业院校最重要的资源。其次,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既是专业建设的主体,也是教师个体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当团队整体水平较低时,优秀人才的作用将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削弱。第三,职业院校教师培训需要大量的经费。职业院校不仅需要学生培养的经费,也需要教师培养的经费,在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不完备的条件下更是如此。(www.xing528.com)
4.对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重要作用
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导致专业结构的调整。在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几十年不变,职业教育以师徒传授的方式进行,与生产活动同步进行,基本不涉及专业调整之类的问题。当今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则完全不同,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潮流势不可挡,国家发展战略也由模仿跟进转向自主创新。职业院校只有适应这种变化,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专业结构的调整通常包括产业需求调研、调整方案设计、资源准备、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及招生准备等若干步骤,每个步骤都要耗费一定的资源。
5.对社会服务的重要作用
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不仅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增职业技术人才,还要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社会服务。一所优秀的职业院校,应该成为区域内的实用人才培养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培训中心。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活动才可能持续地进行。相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技术服务对人才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的要求更高。首先,技术服务活动因企业技术进步的需要而产生,对教师的创新能力要求更高。我国教师的整体素质缺陷之一就是创新能力不足,职业院校更是如此,但在技术服务领域,缺乏创新能力活动就无法进行。其次,技术服务活动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且在程序上不如教学活动那样固定,并存在较大的风险,难以制定资源耗费计划。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条件下,学校常常优先配备教学领域之所需,只有在资源充足的条件下,技术服务资源才能得到可靠保证。第三,技术服务活动需要在更大范围上进行资源整合,管理难度更大。职业院校不仅需要配备技术服务所需要的人员,也需要与之配套的相应管理人员。
6.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化。信息技术是21世纪最具冲击力的核心技术之一,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改变,而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科学的结合,使职业技术教育中难于用语言描述的生产技术过程能够形象地展示出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譬如,轧钢过程中的“堆钢”事故、龙门刨床上的“飞车”事故、建筑物的坍塌事故等,在正常的实习过程中很难见到,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学生很方便地观察和分析整个事故过程;而利用航海信息系统,学生可以在实训室中模拟远洋航行,随时可以显示所到之处的海水深度。这种教育技术条件,需要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在资源贫乏的条件下是很难想象、很难做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