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年,一个意大利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大明朝,他先是从澳门登陆,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深入了解中国各地的风俗,最后到达北京朝见万历皇帝,最终病逝在北京,这个人的名字叫利玛窦。
我们之所以要介绍利玛窦,是因为他在晚年时,为他们国家的传教士写了大量介绍中国的信件,不断向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介绍明朝,这些信件后来编纂到了一起,取名为《中国札记》。
在《中国札记》中,利玛窦如实记载了在明朝各地的见闻,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明朝人的一些日常生活,或许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看明朝社会,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在利玛窦的笔下,明朝是一个特别讲究礼节的国家。中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在利玛窦看来,讲究礼节固然是好事,但明朝人的礼节到了烦琐的地步,以至于他在见闻各种礼节之后,发出了如下感叹:
那么明朝人究竟是怎样讲究礼节的呢?首先明朝人的衣服袖口很大,人们在见面时会互相行礼,双方将双手缩在衣袖里,然后弯腰作揖,同时低声重复说“请”,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之情。如果双方是第一次见面或者久别重逢,除了作揖还要互相磕头。
当然,跪地磕头一般都是晚辈面见长辈,长辈则要躬身或者点头微笑回应,不能失了长者的身份。这样的礼节如果每天只有一次,利玛窦也还能接受,但当时对于礼节的规定是“晨昏定省”,也就是说每天都必须要做,因此占据了人们的大量时间。
明朝人礼节的烦琐还体现在饮食文化上。明朝人的饮食文化是以“饮”为主,以“食”为辅,所谓的“饮”就是指喝酒。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明朝人一天之内可能会有七八次饭局,而且每个饭局都能体现尊卑等级。
在利玛窦的笔下,明朝人的饭局就是酒会,尤其在富贵人家中,几乎每天都举办。在明朝人看来,饭局、酒会是表达亲情或者友谊的最高形式,而且整个饭局还有一整套规矩,不是进门就吃这么简单。
这个饭局从客人登门开始,主人首先将客人引到前厅喝茶,双方互相寒暄一番,再进入餐厅就座。在饭局开始之前,主人会拿起一只斟满酒的碗,从餐厅走到后院,面向南方将酒均匀洒在地上,以示敬天之意。
完成敬天仪式后,主人返回餐厅向每一位客人鞠躬行礼,邀请客人入座,让仆人斟上酒,主人双手举杯,微笑向客人们示意,然后将酒杯慢慢放在餐桌上,邀请大家共饮。在场的人喝酒千万不能一口闷,而是要小口啜饮,要重复四五次一杯酒才能下肚,要不就成了猪八戒。(www.xing528.com)
就算是菜肴端上来,所有人也得先夹一筷子吃,吃完一口后将筷子放下,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素质,另一方面也示意仆人继续斟酒。
利玛窦总结说:明朝人饭局的仪式就是这么一次一次地重复着,但是“喝”的时间要超过“吃”的时间,这也从外国人的视角证实了中国酒桌文化的源远流长。了解了整个饭局的仪式后,我们也就明白为何明朝人的用餐时间那么长了。
在利玛窦的《中国札记》中还记载了明朝人的婚姻风俗和礼节,这又是一套繁文缛节,相比于现代人结婚的房子、彩礼、车子等一系列问题,明朝人的婚姻风俗和礼节能够折磨你到怀疑人生。
首先,婚姻是父母操办。无论你们两个多么相爱,没有父母的操办,这事儿成不了,换句话说:得不到父母祝福的婚姻注定不幸福。当然那个时代没有父母为你指定人选,你也不可能和哪家姑娘对上眼。
还需要说一点,父母操办子女的婚姻,无须征得当事人同意,仅有少数父母会征求子女的意见。婚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家境必须要相仿,而家境包括门第和财产,高官的闺女总不能嫁给修车人的儿子。
如果你是富贵人家的公子,虽然只能娶父母指定的固定人选,也就是所谓的“正妻”,但还可以自由选择纳妾。但是明朝宗法制度很严格,无论你多么不喜欢正妻,多么喜欢小妾,也不能随意更替正妻和小妾的地位,这一点连皇帝也得遵守。
还有一个重大的婚姻原则必须要说,那就是同姓之人不能结婚,这一点必须要遵守。即使同姓的人互相没有血缘关系,但古代人相信“同姓通婚,其生不藩”,当然这也不是完全从血亲角度去考虑,毕竟当时很多父母还为自己的孩子指定母系的亲属为配偶。
历史小贴士
利玛窦不仅向欧洲宣传介绍中国,还与明朝大臣徐光启等人合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及《同文算指》《测量法义》《圜容较义》等,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原有的数学学习和研究习惯,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