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都明朝三百年:再现南京市井生活

南都明朝三百年:再现南京市井生活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的南都是指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还保留和北京一样的官僚体系,是仅次于北京的第二大城市,这幅画很好地再现了当时南京的市井生活。接下来我们就以南京城为例,说说当时那里的市井生活。这些商铺经营的都是百姓生活必需品,消费群体以普通百姓为主,不属于高净值产业,却又是大城市中不折不扣的“刚需”部分。《南都繁会图》中的明朝时代,百姓们生活得还是相当滋润。

南都明朝三百年:再现南京市井生活

明朝的市井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别具特色,是个值得说说的话题,我们的话题该从哪开始呢?就从下边这幅画开始吧。

这幅画的名字叫《南都繁会图》,出自明朝中期的著名画家仇英之手。所谓的南都是指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还保留和北京一样的官僚体系,是仅次于北京的第二大城市,这幅画很好地再现了当时南京的市井生活

接下来我们就以南京城为例,说说当时那里的市井生活。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对南京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当时内城繁华,外城荒凉,路边很少有什么建筑,唯一比较醒目的是出售粮食的米店

如此荒凉的地方还会出现米店,是因为江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基地,南京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很大,所以粮店是不能缺少的,外城荒凉之地尚且有粮店,可以想象内城中究竟会有多少粮店活跃在其间。

相比于外城的荒凉,内城中可谓是繁华无比。除了粮店之外,很多售卖商品的店铺林立其间,包括服饰店、酒店、布行、羊行、猪行等等。这些商铺经营的都是百姓生活必需品,消费群体以普通百姓为主,不属于高净值产业,却又是大城市中不折不扣的“刚需”部分。

按照《南都繁会图》上所画的,从外城到内城随着道路的逐步延伸,更多热闹的场面开始出现。你看,一家饮食店的伙计,正将刚刚做好的外卖送到观戏台上,那里坐的都是妇女和儿童,而男性观众则根据身材高矮选择高台或者驻足观看,这种不同性别和群体的泾渭分明,也反映出明朝初期礼教制度的严格。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是逢年过节大街上有狂欢活动,但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却始终贯彻执行,如果大家玩嗨了,男子不小心碰到女子的手,那可是要有说法的。即使是合法夫妻,在公众场合也不能坐在一起看戏。

说起戏剧,明朝时期最有名的还不是京剧,而是昆曲。按照太祖朱元璋对于服装的规定,戏子们唱戏时着装是依照宋朝风格,这就像后来清朝时京剧盛行后,戏子们穿戴明朝服饰是一个道理。

我们顺着道路进入南京内城后,必须要去的就是位于城正中心的高端商业区,那里的两层楼大饭店与外城的粮食店形成鲜明对比。街道上经常有路演的队伍走过,每当演出队伍走过时,饭店里吃饭的人会放下酒杯和碗筷,从窗口探出脑袋观看。(www.xing528.com)

既然是高端商业区,肯定就有大型的购物广场。紧邻着豪华大饭店就是大型的交易市场,这里是明朝政府设立的交易固定场所,集中了来自各地的商贾,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交易市场入口的珠宝行。

珠宝行随处都是,并不稀奇,但《南都繁会图》中的那个珠宝行,有一位戴着眼镜正在鉴宝的老者。鉴宝的老者也不稀奇,稀奇的是他戴着眼镜。要知道眼镜这玩意儿出现于14世纪的欧洲,但也只是欧洲上层人才有的奢侈品,仇英生活在封闭的嘉靖皇帝时代,源自欧洲的眼镜居然出现在南京闹市街头,你说吸引眼球不?

设想一下,这种眼镜可能产自欧洲的某个城市作坊,在那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年月,中间商就算再吐血赚差价转手,只能通过远航船只与明朝东南沿海的走私集团联系,最终到达南京也得需要一二年的时间,所以人们见到戴眼镜的老者,一定是下边这个场景:

前边我们说过,南京作为大明帝国的第二都城,一直保留着和北京一样的官僚系统和朝堂架构,所以仇英在《南都繁会图》中对官府衙门着重刻画。不过和北京等级森严相比,南京官府衙门隔壁可能是一些商铺,就好像下边这个样子:

既然南京曾经作为大明的首都,规格最高的建筑当数皇宫,《南都繁会图》的终点也是停留在朱元璋时期的皇宫处。虽然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的皇宫就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但所有的配置依旧没变,和皇帝在时一个样。

明朝的皇宫从朱棣迁都北京到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只有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在平定宁王叛乱时,短暂停留过。等到下一位皇帝再来时,是1645年,来的人是弘光皇帝朱由崧,《南都繁会图》的终点设在皇宫处,也许冥冥之中注定是一个暗示。

《南都繁会图》中的明朝时代,百姓们生活得还是相当滋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南京处于水系发达地区,那里的人们靠着朝廷红利过着好日子,就好像金字塔的顶尖或者中央部分是最不容易受到外围冲击的,所以无论是蒙古人南侵、宁王叛乱还是倭寇闹事,都挡不住人们的岁月静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